国学“思”与“行”
2015-05-15李烈芦咏莉
李烈 芦咏莉
国学课程的源起
国学概念的提出,一来源自于清光绪末年开始推动的“废科举、立学堂”、一味强调“教习西学,以富国强兵”的新式教育体制,为此政府觉得应该在新式教育中仍保留中国学问的地位,希望在西学冲击之下,学生仍要读点经书。国学概念的提出,二来源自于当时的梁启超、黄节、邓实、章太炎、刘师培等革命党人,他们认为“国学”是一个国家的立国精神:“国粹者,一国精神所寄也。其谓学,本之历史,因乎政俗,齐乎人心之所同,而实为立国之根本源泉也。”(《国粹学报·论国粹无阻于欧化》)强调国学不等于“君”学,内涵非经学之儒家一家之学,而应“复兴古学”,意指具批判精神、反封建君主专制的诸子学。
无论哪一种源起,毋庸置疑的是,国学强调的是“立国之本”“立国之精神”。国学凝聚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聪明才智与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与根本,是中华民族的身份标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与价值观之瑰宝。学国学,实现国学进校园、国学进课堂、国学进入孩子的日常生活,让这些国学精神深入儿童青少年的心灵,才能确保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又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儿童青少年在文化交锋频繁、思想意识自主、价值追求多样、个性更加鲜明中仍能拥有民族文化自信、民族价值观自信,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有助于实现中国梦,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面向未来世界的大写“中国人”!
我校的软笔书法,国粹《京剧》课程的开设,《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的普及,以经典为体、图文并茂的校园“立体的书”——校园文化建设,“非遗”课程进校园、武术队的成立,等等,不断丰富着学校的国学教育。2012年10月,国参室及中国国学中心牵头开展了“国学润心田”课题,将我校的国学教育由量变推向了质变。不仅有十余位国学大师进校园,面对全体教师示范、讲解并分享、普及了国学与经典,而且共有18位学校教师走出校门,与国内一流的国学大师面对面,畅谈“国学”及“国学教育”。
随着学习和思考的不断深入,我们已不再满足于对经典的吟诵与热闹欢腾的表演,希望突破这些相对表浅、感性的方式,以一种更为深入、理性的探索去亲近、感受国学,挖掘出更为多样化、符合教育规律、且具实效性的国学传承方式,通过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和系统推进,最终拟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特色国学课程”的方式将之固化下来,从而展现国学的内涵,实现国学教育的精神与本质。
国学教育基本原则与实施策略
基本原则一:教育内容国粹化。即彰显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精华所在。如汉字及成语、京剧及脸谱、武术与经络、气息、药食同源、优秀的古诗文与经典名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那些彰显“中国”烙印的经典与特色。
基本原则二:教育目标本质化。国学教育源于知识,却不能止于知识的掌握;国学教育的本质在于理解、践行,成为我们每个人自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以,简单的吟诵、表演,不能满足于这种直指本质的国学教育目标,国学需要加大“思”与“行”,而且须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与“行”,在现实社会中去品味、认同、践行。
实施策略一:教育主体全员化。即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开展的所有国学教育活动,从选题开始,到组织形式,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都要保证每一位学生、教师乃至家长,能有机会参与其中。只有创设全员参与的氛围,才能确保国学教育不会流于形式或者流于“展示”,成为每一位实验二小人自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实施策略二:教育过程整合化。以年级组为单位,在开展国学教育前,需静心思考“国学教育之本质”与教育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然后从时间、内容和人员三个维度去思考彼此之间的整合。唯有此,才能确保国学教育推进的实效性;也唯有此,才能开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特色国学课程》建设之门。
实施策略三:效果评价“表现”化。指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的国学教育,无法凭借一张答卷进行评价,它需要在真实、自然、具体的活动实践中进行表现,即表现性评价。因此,为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我们设计出为期一周的三级“表现性”评价制度。即在班级内人人实践、人人展示、人人参评,脱颖而出则进入年级展示,以此类推再进入校级展示。
特色国学课程
兼顾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特点及学生发展特点,遵循上述原则与策略,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后,我们总结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特色国学课程》的初步框架。具体如下:
低年级:“汉字文化”国学课程。具体包括汉字部首文化、会意字文化、汉字结构文化及汉字的形体美,成语串串烧、成语课本剧、古诗词吟唱等。
中年级:“校园文化”国学课程。具体包括校园中的国学警句、校园中的四合院与长廊、校园中的京剧墙与京剧课、阳光房中的国学元素、非遗与国学、社团(民乐团、书画社、武术队、京剧团、国学社等)与国学、课本(各学科)与国学、班名班训与国学等。
高年级:“思辨文化”国学课程。具体包括白话文与古籍对比阅读、白“话”京剧、古今碰撞“辩”经典、践行经典“之我见”、我思我辩“论”经典、中西经典对对碰、经典讲坛,等等。
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日的“国学周”活动中,新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展现了《弟子规》的行为习惯养成,又深挖《弟子规》中的成语,在“玩转成语方寸间”中实现“成语韵,弟子范”,以圣贤经典,开启人生智慧。
二年级的学生围绕本年级《中华传统美德100句》的学习内容,通过找、画、唱系列活动,了解身边当代的传统美德故事,学习经典的传统美德国学故事,领会传统美德的真谛。并结合汉字学习,以人偶剧的方式一起探讨《有趣的汉字》,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蕴意美与深具艺术韵味的形体美。
迁入新校区的三年级学生,则畅游校园这本“立体的书”,遍寻校园每个角落中的“国学元素”,包括四合院、京剧墙、书画展、长廊、散落的成语石头、校史馆等,还有书法、京剧及非遗课程和各个社团。并以“100个成语石头”为主题,以软硬笔书法为载体,开展人人参与的“小小讲解员”活动,介绍充满国学韵味的美丽校园。
四年级的学生秉承“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开展了“诵国学 学武术 学做人”系列活动。在《千字文》的朗朗诵读声中,全年级六百余人共同展示了充满“精、气、神”、气势恢宏的武术方阵。在武术操练与国学吟诵中,学生历练意志品质,展现出迈向高年级的决心与信心。
进入高段的五年级学生,则以喜闻乐见的DIY形式,从环境布置到故事分享、名句荟萃、知识问答和主题沙龙,再到写书签、画脸谱、编演课本剧,等等,丰富多彩的体验与挑战使每一位徜徉在浓浓国学氛围中的师生,收获着一份又一份深思与惊喜。
代表最高水平的六年级学生,不仅出板报、诵名句、吟诗歌、习《道德经》,而且班与班之间开展了“国学即经典”的巡回辩论赛。
在凸显“思”与“行”、直指国学本质的追求中,学生的各个方面悄然发生着变化。首先,是学生变得有学问了,个个能出口成章。其次,是学生变得自律而有修养了,能自觉地用圣人先贤的话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比如,面对困难时喊出“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豪情,和人相处时懂得“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还有学生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和意志力,如武术演习中的不畏困难、坚韧不拔,软笔书写中悬腕坚持背后的毅力和运笔如飞的洒脱与大气,京剧中一板一眼的唱腔和灵动的身姿与眼神。当老师们如数家珍地分享着这些感人故事的时候,彰显出的正是国学教育的价值所在——浸润于圣贤的心灵触抚与智慧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