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竞赛的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5-15薛焕堂杜远坤黄海燕
薛焕堂 杜远坤 黄海燕
摘要:近年来,很多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都放在了培养应用型人才上,重点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科竞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如何发挥学科竞赛的作用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郑州科技学院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本文以该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为例,探讨如何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优化,健全学科竞赛运行机制,促进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学科竞赛;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8-0147-0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any of Orientation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universities are placed on Applied Talents emphasis on hands-on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Academic competitions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raining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of university academic competitions became how to play a major issue put in front of us. Zhe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ims to develop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is paper takes the school's computer related majors, for example, on how to discipline competition based on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teaching content,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s to optimize and improve academic competitions operation mechanism, promote training applied college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 academic competitions;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近年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大学毕业人数的增加,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也增加了。在新的形势下,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怎样让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学科竞赛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以学科竞赛为依托,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1 目前应用型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然而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当今的经济环境和地方社会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1.1教育方法和手段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需求
在教学方法上,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仍然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上,即:讲授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仍然是教师是主导,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和支配作用,而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这种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性受到限制,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僵化,受到禁锢,不利于学生自主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手段上,教学设备不足,主要教学手段仍是“黑板+粉笔+多媒体演示”,虽有多媒体演示,但是学生实践时间不多,而且有的实践安排也不合理,所以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1.2 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师缺乏实践
目前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教师对课程的理论知识吃的很透,但由于很少亲自到公司或企业进行实践,致使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不能很好地结合,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会导致实践教学内容的匮乏,重理论知识的讲述,轻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而导致学生也很难将理论付诸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1.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用性技能较差
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目前很多高校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还没有获得真正的改善。究其原因有很多,诸如:专业课的教材更新不及时,致使其在内容上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课程教学在内容和课程设计上脱离实际;教师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薄弱;专业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条件不足等等。这些都会导致教师在教学工作的执行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而在最终的课程考核中也会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标准,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4考试方式不够灵活,不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的考试方式仍然很单一,不够灵活。从形式上看,日前多数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的考试采取的仍然是笔试的方式,就算有些课程是“笔试+上机”的考试方式,但是由于硬件上的种种限制,上机考试仍然是辅助的,在总评成绩中占的比重比较小。这样的考试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实际动手能力匮乏,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促进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
2.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科竞赛基础保障
在当前所开设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相关专业所能参加的学科竞赛,开设与计算机类学科竞赛相关的选修课程,让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参赛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同时可以在该类课程中介绍一些综合设计的案例,带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构建服务于人才培养的学科竞赛平台
(1)设立与学科竞赛相关的奖励学分,激励学科竞赛的开展[2]
对于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学分:参与学科竞赛的等级不同,学分不同;在同等级的学科竞赛中获得的成绩不同,奖励的学分也不同。这样,学生是否参与学科竞赛就直接与学生的总学分有关系,从而可以广泛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参与的同时提高学生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学校和分院共同努力,促进学科竞赛的开展
学校的教务处作为主管教学的核心部门,负责全校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全面管理和统筹安排,可以组织开展各种校级竞赛,并从校级竞赛中选拔优秀选手组织参加校外的更高级的学科竞赛;分院则可以成立各种学科竞赛兴趣小组,定时的组织一些小组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组织学生进行学科交流,保证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在全校范围内有序开展。
(3)创建学科竞赛网站,搭建信息化平台
就计算机相关专业来说,开设的学科竞赛就有很多,包括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等国家级的比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Android应用开发中国大学生挑战赛、“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等行业国家级的比赛,好有很多省市级的比赛。因此,可以开发一个与学科竞赛相关的网站,在该网站上发布各种学科竞赛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该网站了解最新的竞赛信息、进行网上报名以及查询自己参加学科竞赛所获的奖励学分等。
2.3健全学科竞赛运行机制,促进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建立完善的学科竞赛制度
完善各类学科竞赛管理体制:按照拟定的标准对各种学科竞赛分级分类,并明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组织流程;明确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分院以及指导老师的职责,确保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有序进行。另外,设立专门的学科竞赛基金,确保学科竞赛的经费有保证,并由相关责任部门负责经费预算的审查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为学科竞赛持续健康的开展提供基本保证。
(2)加强学科竞赛指导队伍建设
要想提高学科竞赛的质量,教师的悉心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需要组织一个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小组,该小组中的教师必须是理论和实践兼备、重科研、高技能、有责任心的教师。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给学生介绍新学科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可以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政策上也可以给指导教师以一定的奖励,从而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3)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
為了方便师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去实验室完成课堂上所没有完成的任务,所以,实验室的开放应该是全日制的,与之相匹配的就是需要配备相关的实验指导教师、设备维修人员等等,为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学科竞赛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
2.4建立创新教育与学科竞赛培训基地,构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
(1)加强实验室建设,优化学生实践环境
在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有很多的实验实践环节,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实验室也是师生做科研必备的硬件条件,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对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学生做实验要遵守的守则、实验安全方面的管理、指导教师需要遵守的使用守则等。另外,学校应拨出专项资金来支持实验室的建设。
(2)设立创新实验室,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学校可以设立创新实验室,全天都可以对学生开放,由学生自己去管理,并邀请专业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做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或学生自己出题,由学生独立或者学生与教师合作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指导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指导,真正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学生自己来完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建设仿真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计算机仿真实验是近几年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中开辟的新领域。它可以通过计算机把实验设备、教学内容、教师指导和学生的操作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一部活的、可操作的实验教科书和根据需要在瞬间建立的模拟实验室[3]。计算机仿真实验可以打破教与学、理论与实验、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它更加强调实验的设计思想和实验方法,更强调实验者的主动学习。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结论
以学科竞赛为契机,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构建服务于人才培养的学科竞赛平台,健全学科竞赛运行机制,建立创新教育与学科竞赛培训基地,让学科竞赛开展得更加有序,为探索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 (8):35-37.
[2]丁激文,张朝辉.激励机制在高校学科竞赛中的作用浅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5-87.
[3]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 (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