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库溴铵靶控输注与间断推注的肌松效应对比
2015-05-15袁亚娟季红霞江苏省射阳县中医院江苏射阳224300
袁亚娟,季红霞 (江苏省射阳县中医院,江苏 射阳 224300)
手术成功与否和麻醉水平具有很大关系。在应用传统的肌松药物时,应首先给予较大负荷量,其后根据患者的肌松情况进行追加或减少,从而致使神经肌肉阻滞水平具有较大波动。维库溴铵是中等效应的非去极化肌松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具有起效快、恢复快等优点,因而经常采用间断推注给药的方法,但由于给药次数过于频繁,导致患者的血药浓度波动较大,不能有效维持肌松效果的稳定[1]。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是以药动学和药代学原理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的辅助从而实现制定最佳给药方案的静脉麻醉方法,现已在临床广泛开展[2]。本文主要对比了维库溴铵靶控输注(TCI)与间断推注的肌松效应,以期为临床合理给药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收治的需接受胃肠手术的46 例患者,其中男24 例,女22 例,年龄41 ~76 岁,平均(56.7±4.3)岁,体重为56 ~78 kg,平均体重为(65.2±3.9)kg。所有入选患者均无心、肝、肺、肾功能异常和神经肌肉传导阻滞性疾病,同时也无神经传导阻滞药物服用史。将46 例患者随机分成随机分成维库溴铵间断推注组(对照组)与TCI 组(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两组患者全部实行静脉麻醉,在手术开始前30 min行肌内注射0.3 mg 东莨菪碱。静脉注射0.1 mg/kg 咪唑安定和4 μg/kg 芬太尼后将丙泊酚的TCI 泵起动,其中靶向浓度为3 mg/L。当麻醉药物起作用,患者的意识不清醒后,将肌松检测仪进行启动,其中利用TOF 监测患者的神经肌肉传导功能,TOF 的监测定标T1/Tc 为100%,并以T1/Tc 作为肌松效应的指标和临床反馈指标。假定观察组的起始靶向浓度是0.5 mg/L,其后启动TCI 泵,对照组患者间断静脉推注0.1 mg/kg维库溴铵,当T1/Tc 在5%(包括5%)以下时进行气管插管,并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观察组患者应始终维持T1/Tc 比值在25%(包括25%)以下,一旦T1/Tc 在25%以上,单次静脉输注0.05 mg/kg 维库溴铵,时间持续到手术结束前,大约为20 ~30 min左右。两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均需连续靶控输注一定剂量的丙泊酚,并在必要时静脉滴注2 μg/kg 芬太尼。对于手术结束后20 min 没有达到拔管指征的患者则可以静脉滴注0.01 mg/kg 的新斯的明进行拮抗。在手术麻醉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及脑电双频谱的变化[3-4]。
1.3 临床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的T1/Tc 比值,术中应用的维库溴铵、丙泊酚和芬太尼的总用药量与期间用药量。同时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肌松恢复指数TOFR,即值由25%恢复到75%所用的时间,并对需追加镇痛或者镇静药物剂量的病例数、追加新斯地明的病例数以及术后拔管时间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本组研究应用SPSS15.0 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及处理,其中使用t 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了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 <0.05 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药物用量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期间用药量和手术结束后的总体用药量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HR、DBP、BIS 变化: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HR、DBP、BIS 变化情况,见下图1,2。其中t0为患者进入手术室时,t1为药物诱导后1 min,t2为手术开始时,t3为手术刺激最强时,t4为拔管时。
表1 两组患者的药物用量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药物用量比较
注:两组患者的期间用药量和总体用药量没有显著差异,P >0.05
观察指标 对照组 观察组总体用药量(mg) 维库溴铵19.23±6.34 18.98±5.56芬太尼 0.32±0.11 0.30±0.09丙泊酚 834.65±338.43 824.83±327.46期间用药量 维库溴铵 2.21±0.78 2.11±0.69(μg/(kg·min) 芬太尼 0.04±0.015 0.03±0.014丙泊酚93.34±54.72 91.78±50.47
图1 两组患者的脑电双频谱(BIS)变化
图2 两组患者的心率(HR)、血压(DBP)变化
2.3 两组患者的肌松效应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共有1 例(4.3%)患者追加新斯的明,0 例患者追加镇静或镇痛药,对照组患者中共有4 例(17.4%)患者追加新斯的明,有11 例(47.8%)患者追加镇静或镇痛药,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拔管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手术后T1/Tc 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肌松效应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肌松效应比较
注:两组患者的肌松效应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0.05
观察指标 对照组 观察组恢复指数(min)24.58±8.7 21.23±10.78拔管时间(min) 15.34±10.56 7.01±5.70 T1/Tc 值 诱导后1 min 38.57±4.65 36.21±4.34手术开始时 12.01±5.68 6.11±2.63手术刺激最强时 13.34±9.31 5.54±4.53拔管时91.37±5.38 95.14±5.23
3 讨论
维库溴铵是临床上常用的中效肌松药物,目前常采用间断静脉推注的方式给药,但由于其发挥药效速度较快,作用时间短,血药浓度不能长时间的维持在稳定水平,手术过程中患者若突然发生颤动等情况将会影响手术结果,也可能因注射过量而延缓患者的恢复时间和使用呼吸机的时间,并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靶控输注技术能使血浆靶向浓度维持在稳定水平,从而利于神经肌肉的持续、稳定阻滞,同时患者停止泵药后药物的浓度很快下降,有利于恢复神经肌肉传导兴奋性,患者的拔管指征比较快速、明确地出现[5]。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维库溴铵、丙泊酚以及芬太尼的用量基本相同,且没有体内药物蓄积,患者的恢复指数也无显著性差异,同时也不会因为在手术结束前追加药物而引起不必要的体动和追加镇痛/镇静药物。
结语:综上所述,使用维库溴铵靶控输注较间断推注的肌松效果好,其可以根据手术刺激的大小来调节维库溴铵的用量,从而确保了麻醉的效果,避免了药物过量或不足所带来的血药浓度波动,提高了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因此,靶控输注维库溴铵是比较好的药物注射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1] 黄 微,孙晓雄,许 幸.脊柱手术患者靶控输注与间断静脉滴注维库溴铵药效学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4,7(1):73.
[2] 李凡民.食道癌手术患者靶控输注与间断静脉滴注维库溴铵的药效学研究[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4,4(1):13.
[3] 赵芸慧,王俊科.维库溴铵靶控输注与间断单次静脉滴注肌松效应的对比[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9):5.
[4] 张宗銮,陈琼玉,杨明华.维库溴铵靶控输注与间断静脉滴注的肌松效应[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10):689.
[5] 唐岩峰,张禾田,李 军.维库溴铵靶控输注与间断静脉滴注临床效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4):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