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2015-05-15广东省东莞市大朗医院内二科广东东莞523700

吉林医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钾镁氨酸心动过速

廖 通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医院内二科,广东 东莞 523700)

室性心动过速为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常见类型,表现为突然发生心慌、胸闷、胸痛、黑矇、晕厥,平时可无症状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1]。该病一般采用药物保守治疗,但传统药物疗效不佳。近年来临床上多采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具有扩张心肌血管和抗心肌缺血双重作用;而门冬氨酸钾镁能够提高细胞内K+、Mg2+浓度[2]。本研究探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3 年2 月~2014 年2 月入住我院心内科的68 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 例,男22例,女12 例,年龄39 ~76 岁,平均年龄(57.5+2.5)岁,病程1~7 年;对照组34 例,男20 例,女14 例,年龄38 ~74 岁,平均年龄(55.5+2.5)岁,病程1 ~6 年;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确诊为室性心动过速,且反复发作,持续时间在10 min 以上。基础疾病中,高血压34 例,冠心病17 例,预激综合征9 例,心肌炎8例;心功能分级中,Ⅱ级27 例,Ⅲ级25 例,Ⅳ级16 例。排除有严重肝肾及全身疾病患者,排除胺碘酮使用禁忌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先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包括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利尿、强心、扩血管、溶栓等治疗[3]。对照组采用胺碘酮经静脉注射,首剂150 mg 加入20 ml 5%葡萄糖注射液内稀释,10 min 内静脉注射完毕,之后以0.5 ~1.5 mg/min 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若初次负荷量后室性心动过速控制不满意,则追加1 ~2 次静脉负荷量。室性心动过速控制24 h 后,改口服胺碘酮,开始口服前3 天时剂量为600 mg/d,第4 ~7 天后根据病情减量至300 ~400 mg/d,第14 天后逐渐剂量至200 mg/d 维持[4]。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静脉滴注,1 次/d,连续治疗4 周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症状及体征消失,无持续性室速,短阵室速减少90%以上,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短阵室速减少80%以上,心功能改善Ⅰ级以上;无效:症状及体征改善不明显,短阵室速减少小于80%,心功能改善不明显[5]。

1.4 观察指标:①症状改善情况:包括心率、转复时间、药物用量等。②心功能情况:包括心功能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③心电图情况:治疗前后常规做12 导联心电图、24 h 动态心电图、测量PR 间期、QRS 时限。④并发症及预后:包括室颤发生率及死亡率。

1.5 统计学分析: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为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改善Ⅱ级以上22例,改善Ⅰ级以上10 例;对照组改善Ⅱ级以上17 例,改善Ⅰ级以上9 例;观察组改善人数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观察组治疗后心率次数及转复时间、胺碘酮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 <0.05

组别 例数 治心疗率前( 次/m治in疗)后转(复mi时n)间 胺碘(m酮g用)量观察组34 157.35±6.67 81.35±4.31①19.47±4.05①169.5±3.5①对照组34 155.45±6.84 88.54±5.13 25.16±3.23 205.5±5.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比较:见表3。两组治疗后PR间期、QRS 时限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治疗后两组差异不大(P >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比较(m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比较(ms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 <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 >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PR 间期治疗后 治疗Q前R S 时治限疗后观察组34 112±22 141±32①② 102±15 83±6①②对照组34 116±24 137±33① 101±12 86±7①

2.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预后比较:见表4。观察组室颤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预后比较[例(%)]

3 讨论

3.1 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心率超过100 次/min,连续3个或3 个以上的自发性室性电除极活动,称为室性心动过速。多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造成心肌激动延迟,或传导发生障碍,诱发折返,使室性心动过速发作[6]。发作时的持续心率过快可导致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及心肌耗氧的增加,使心功能恶化,故及时的治疗转复尤为重要。

3.2 药理作用: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能够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减慢传导速度,减低窦房结自律性,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7]。同时能够扩张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增加左心室输出量,对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尤为适用。其代谢主要通过肝脏,几乎不经肾脏清除,对于肾功能减退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是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的抗室速药物[8-10]。门冬氨酸钾镁为糖类盐类与酸碱平衡调节药,通过提高血钾浓度,抵消了钾外流,恢复心肌舒张功能;而镁对细胞能量的生成、蛋白质的合成及能量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逆转因缺镁而引起的心肌局灶性坏死、钙化等损伤以及改善心肌缺血而有利于心功能恢复[11]。两者合用能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即拮抗室性心动过速,又减轻心脏损伤,修复受损心肌细胞,对改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3.3 本研究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为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率次数及转复时间、胺碘酮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心功能改善Ⅱ级、Ⅰ级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PR 间期、QRS 时限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治疗后两组差异不大(P >0.05);观察组室颤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两者联合使用确实能增加协同效果,治愈率高,症状改善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后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 赵 庆.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及心功能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24):145.

[2] 张建新.胺碘酮联合镁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窜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4):29.

[3] 刘 洋,王利亚,郑相慧.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以及对心电图PR 间期和QRS 时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5307.

[4] 李华德,宁观林,李冬华.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4):499.

[5] 陈济先,刘爱民.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9):1613.

[6] 丁桂根,陈真祥,陈 莹.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0):75.

[7] 陈 光,陈 霞.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阵发性室上速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3):379.

[8] 吴艳梅,薛智文,张晓艳,等.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30 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0):1387.

[9] 何永祥,陈 云.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4):307.

[10] 赵丽萍.胺碘酮在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中的应用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4,12(06):1198.

[11] 徐秀英,周 浩.分析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3,27(8):5621.

猜你喜欢

钾镁氨酸心动过速
沸石微粉对磷酸钾镁水泥水化性能的影响
玉溪烟区土壤钾镁交互作用对烤烟化学及感官品质的影响①
磷酸钾镁水泥力学性能研究进展综述
蒜氨酸抗菌机制研究
《思考心电图之169》
硅钙钾镁硼肥的开发与制备技术研究
《思考心电图之161》答案
高羊毛氨酸硒提高猪肌肉中硒沉积
曲美他嗪治疗心房颤动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疗效观察
蒜氨酸的分离纯化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