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影响

2015-05-15石镁虹肖建磊刘珉甬

护理研究 2015年19期
关键词:圈员本科生问卷

石镁虹,章 桦,肖建磊,刘珉甬,鞠 梅

科研能力作为护理本科生的必备能力越来越受到学校、用人单位的重视。而科研能力的培养则是目前高等护理教育中较薄弱的环节。护理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研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其进行护理研究的基本能力。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数名相同、相近或互补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的一个圈团体,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运用科学统计及品管手法,启发个人潜能,通过团队力量,结合群体智慧,持续改进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来达到业绩改善的目标[1]。由于QCC活动的工作方法与护理研究有很大的共同之处[2],开展QCC活动对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帮助,对其就业和后续发展是否有影响?本研究通过对2006级~2010级实习阶段参加QCC活动的护理本科生(简称QCC组)和未能参加QCC活动的护理本科生(简称非QCC组)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学生就业、科研成果及发展情况,了解开展QCC活动对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探索新途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课题组于2014年8月对我校2006级~2010级在附属医院实习且现已参加工作或正在攻读硕士的234名学生通过E-mail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于我校附属医院进行实习,在校期间选修过《护理研究》课程。实际有效调查人数109人。实习期间参加“护理天使器械研发”QCC组学生共52人,实习期间未参加QCC活动的学生为非QCC组共57人。

1.2 调查方法 由笔者参考文献[3],自行设计QCC活动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科研能力的影响问卷。该问卷经过3名护理专家修改,内容效度为0.785。正式调查前抽取20名学生测试问卷信度,测得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772。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如年级、性别、学历、生源地、工作单位、工作适应程度。②科研能力情况,如护理科研知识的运用情况、是否参加科研工作、是否为业务骨干或重点培养对象、科研成果(排名前三)。本次通过E-mail发放问卷234份,回收问卷126份,按纳入标准剔除17份问卷,最后有效问卷109份,有效回收率为46.58%。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统计描述主要采用均数±标准差(±s)、频数,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等。

2 结果

2.1 QCC组与非QCC组护生一般情况比较 QCC组与非QCC组护生年级、性别、学历、生源地、工作单位构成等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护理本科生的基本条件相当,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QCC组与非QCC组一般情况比较例

2.2 QCC组与非QCC组护生科研能力比较 QCC组认为护理研究知识能全部用上的占19.23%(10人),能基本用上的占44.23%(23人),能用上一半的占15.38%(8人),基本用不上的21.15%(11人)。非QCC组认为护理研究知识能全部用上的仅占1.75%(1人),能基本用上的占17.54%(10人),能用上一半的占7.02%(4人),基本用不上的占73.68%(42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1.7 8 8,P=0.000)。

QCC组护生就业后经常参加科研工作的占51.92%(27人),而非QCC组经常参加的仅占10.53%(6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36,P=0.000);QCC组有50.0%(26人)已成为科室的科研业务骨干或重点培养对象,而非QCC组也仅有12.28%(7人)成为科室的科研业务骨干或重点培养对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50,P=0.000)。

从论文发表情况看,高年级护生发表的文章数量及期刊质量均优于低年级,课题立项数也多于低年级,总体呈现随着毕业年数的增长,论文与课题数量增多。QCC组发表论文的总体数量多于非Q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一般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也多于非Q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QCC组课题项目总数多于非QCC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大学生创新项目和院校级项目立项数亦多于非Q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国家专利证书的仅为2007级QCC组(5项专利)。详见表3。

表2 QCC组与非QCC组不同年级发表科研论文数量比较 篇

表3 QCC组与非QCC组科研课题立项及国家专利获得比较 项

3 讨论

3.1 开展QCC活动的背景及效果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设护理专业的有170多所,大多数都开展了《护理研究》课程,由于护理研究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虽然许多护理本科生完成了护理研究的理论学习,但对护理研究中较抽象的理论性内容的了解和认识相当肤浅[4],护理科研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未能形成有机结合,有数据表明70.9%的本科学历护士表示缺乏护理科研知识和实践经验[5],未参加科研或独立开展科研任务。

为加强护理科研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课题组自护理本科2009年起,于我校附属医院开展主题为“护理天使器械研发”QCC活动。QCC活动以训练护理本科学生科研能力为目的,以研发护理器械为主旨,以护理研究室为阵地,吸纳来自全院职工包括各系院教师、医务工作者、护理人员及护理本科实习生,自愿组圈,寻找现存的护理器械存在的问题,为护理器械的研发献计献策。QCC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研发护理器械,已取得国家专利的护理器械有开口理疗器、自动排气分装输液器、导管头皮针、腔道止血器等8件,切实解决了护理工作中的难题,提高了护理质量;另一方面,QCC活动的工作方法是通过PDCA循环进行选题、定期的会议及实践活动,由圈员主动提出工作中的疑难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开展实验,验证结果,并将结果撰写成论文。QCC活动为护理本科学生提供了一个科研训练的平台。

3.2 QCC活动对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影响 “护理天使器械研发”QCC活动圈员包括大学不同专业的教师、医疗工作者、护理人员及护理本科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更有利于以多元化的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在QCC活动中,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不仅能从护理专业角度进行深化学习,亦可以学习其他圈员的思维模式和科研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由于QCC组学生从文献查阅、实验方法与内容、数据分析、论文撰写,亲自实践了科研的每个步骤环节,既加深了其对护理研究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掌握了科研方法。

通过对比2006级~2010级五届学生,QCC组学生表现出了较大的科研优势,毕业后有51.92%的学生经常参加科研活动,而非QCC组仅占10.53%;QCC组护理研究知识运用程度高于非QCC组学生,且在论文发表数量及质量、课题项目立项方面均要优于非QCC组学生。说明参加QCC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巩固护理研究知识的作用,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QCC组与非QCC组在就业单位及学历发展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个人发展速度上QCC组要快于非QCC组学生,有50.0%的QCC组学生已成为科室的科研骨干或重点培养对象,而非QCC组仅有12.28%。说明科研能力是护理本科生个人发展中重要的能力因素。

3.3 QCC活动的优势 在实习阶段开展QCC活动培养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优势包括:①科研能力的培养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是一处空白,其原因是护理本科生在实习中采用的是多科轮转模式,因此不可能在单一科室的实习期间完成[4]。而QCC活动的时间,都是在利用护理本科生实习以外的时间进行,保证了科研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与连续性。②QCC活动以“短、小、活、新”为特点,每个项目主题较小,只是围绕器械研发中的一个小问题进行研讨,因此,QCC活动的跨度持续时间一般为3个月~8个月,保证护理本科生还留有时间进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就业求职及考研准备。③QCC活动的圈员大部分是临床教师,临床教师以实践经验见长,而护理本科生虽初涉临床,但其理论知识较全面扎实,思维活跃,以奇思妙想见长,QCC活动有利于师生互动、优势互补。④QCC圈员数量少,便于组织,圈员的专业背景与学历结构的不同,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学科交融,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⑤QCC活动中由于每个圈员要进行发言,而每次发言需要有大量的数据与信息作为基础,促进护理本科生自学能力与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⑥经过严格的科研训练,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得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为科研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QCC活动存在的不足 在实习阶段开展QCC活动培养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不足:①参与面窄。实习阶段护理本科生有较重的实习任务、考试压力和就业压力,因此,学生普遍没有时间参与QCC活动,每个年级仅有不到30%的护理本科学生参与QCC活动。②QCC活动的方法尚需提高:由于缺乏很好的指导,QCC活动往往未按严格的程序完成,有些数据统计工具及发表技巧如鱼骨图、雷达图等应用不熟练。③QCC活动的主题缺乏自主性:“护理天使护理器械研发”QCC的主题基本上是由圈长确定,从护理研究室的课题衍生而来。因此,QCC活动对护理本科生而言尚缺乏自主选题的训练。④科研资源有限和科研方法不够先进:QCC活动的经费有限,在进行进一步的科研实验时,往往因经费原因而无法取得更好的科研资源,尤其是我校科研条件偏重于医学、分子生物学,对于力学、物理学的实验条件欠缺,科研方法不够先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QCC活动的质量提高。

护理科研水平是护理学发展的标志,护理本科生是未来护理科研的主力军,其护理科研能力的提高对护理学科的发展及个人发展有重要的作用。QCC活动作为科研训练的方式,将护理质量的提升与护理研究课程有机结合,为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开辟了新路径。

[1] 卢芳燕,江南,赵锐祎.推行护理品管圈活动的困难因素调查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1,10(8):664-666.

[2] 王玉琼,郭秀静,雷岸江,等.品管圈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1945-1946.

[3] 肖国华,李朝品,张凤玲,等.护理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创建与实践[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13(3):244-246.

[4] 金爽,李瑞兰.本科护生临床护理科研能力培养方法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6,21(14):60-62.

[5] 仇瑶琴,陈晓英,沈园园,等.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3):214-215.

猜你喜欢

圈员本科生问卷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依托PDCA管理推进全科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品管圈对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浅谈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隐形矫治患者佩戴矫治器依从性中的应用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