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泻黄散对全身麻醉术后脾胃伏火证病人口腔状况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5-05-15曹鲁梅李五妹段培蓓马翠芹

护理研究 2015年19期
关键词:黏膜炎口臭脾胃

曹鲁梅,李五妹,段培蓓,雷 燕,马翠芹,谷 萍

全身麻醉手术由于气管插管机械刺激、禁食、麻醉镇静药及抗胆碱药物的使用,加之手术时病人处于昏睡状态,口腔内环境随之改变,产生吲哚、硫氢基及氨类等挥发性硫化复合物的速度更快[1]。全身麻醉术后病人往往感到口臭、咽部不适[2],发生口腔黏膜炎,甚至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据报道,术后咽喉疼痛发生率高达40%~85%[3],45%病人咽喉疼痛持续至24h后[4]。为避免全身麻醉术后病人口臭、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提高病人舒适度,我科采用泻黄散含漱,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肿瘤外科全身麻醉术后辨证属脾胃伏火证住院病人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66.4±1.1)岁,肠癌根治手术22例,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15例,肠瘘修补术1例,脾破裂行脾切除术2例。对照1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65.2±1.6)岁,肠癌根治手术24例,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14例,肠瘘修补术1例,脾破裂行脾切除术1例。对照2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65.9±1.2)岁,肠癌根治手术23例,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15例,肠瘘修补术1例,脾破裂行脾切除术1例。3组病人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年龄18岁~80岁,男女不限,非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全身麻醉术后处于禁食期,证见口臭、口疮、烦渴易饥、口燥唇干,以及睡眠差、大便不调、舌红苔黄、脉数,辨证属脾胃伏火证;口腔黏膜完整,无口臭、吸烟、糖尿病史及咽喉部疾病人;无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围术期使用头孢菌素二代抗生素;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能积极配合并完成临床观察者。排除标准:不符合以上标准,或伴代谢紊乱性疾病(妊娠性口龈炎、糖尿病等)、造血功能障碍(白血病、颗粒性白细胞减少等)。

1.2 方法

1.2.1 泻黄散的配制 泻黄散方由藿香叶7钱、山栀仁1钱、石膏5钱、甘草3两、防风4两组成[5],委托江苏省中医院制剂部配制。配制方法:等比例换算成颗粒剂,即藿香叶7g、山栀仁1g、石膏5g、甘草30g、防风40g,将药物颗粒剂作为溶质,100mL蒸馏水作为溶剂,震荡混匀灌装制成每瓶100mL泻黄散溶液,浓缩成含生药8.3g/mL溶液散。

1.2.2 口腔护理方法 一含:先用清水漱口,吐出食物残渣,然后用10mL含漱液,含漱液中活性成分(五大因子)在“含”的过程中迅速渗透到口腔各部位,含漱时稍提高舌尖片刻,使药物与口腔黏膜充分接触,进而发挥作用;二漱:3min后含漱液在口腔内完成一次消毒、治疗过程,最后借助“漱”将含漱液的降解成分及口腔内的污物排出,含漱后30min内不用清水漱口。观察组应用泻黄散溶液口腔含漱,每日2次,后辅以泻黄散口腔喷雾,2h喷雾1次,每次4下,部位依次为舌面、口咽、左侧颊部及齿龈、右侧颊部及齿龈;对照1组应用生理盐水口腔含漱,含漱方法同观察组,后辅以生理盐水口腔喷雾;对照2组应用银尔通口腔含漱,含漱方法同观察组,后辅以银尔通口腔喷雾。

1.2.3 效果观察 于术后第1天开始口腔含漱,每日08:00、18:00各1次,并于2h后测定口腔pH值(测4次,取其平均值)。每次口腔护理前后均行口臭评分、咽部不适评分,观察并记录口腔黏膜炎及pH值,3d后行咽部不适效果评定。

1.2.4 评定标准

1.2.4.1 口臭监测 鼻闻法是检测口臭值(OS)金标准[1],参 照 Rosenberg等[6]的 计 分 方 案,0 分 (无 口臭):肯定没闻到异味;1分(可疑口臭):似可闻及异味;2分(轻微口臭):肯定闻及异味但很轻微;3分(中度口臭):明显口臭;4分(重度口臭):检查者尚可勉强忍受;5分(强烈恶臭):检查者无法忍受。将3分以上评定为阳性。

1.2.4.2 咽部不适评价 显效:术后未出现咽干、咽痒、声音嘶哑、咳嗽、吞咽困难、咽喉疼痛等咽喉部不适症状;有效:偶有咽干、咽痒且不需要特殊对症治疗,通过喝水可缓解或预防;无效: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咳嗽、吞咽困难、咽喉疼痛等咽喉部不适症状或肺部感染且需要对症治疗。总有效=显效+有效。

1.2.4.3 口腔黏膜炎监测 口腔护理后用手电筒观察口腔内是否有口腔黏膜的改变,如水肿、糜烂、溃疡等并发症,并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7],将口腔黏膜炎分为5级。0级:口腔黏膜无异常;Ⅰ级:口腔黏膜有1个或2个<1.0cm的溃疡;Ⅱ级:口腔黏膜有1个>1.0cm的溃疡和数个小溃疡;Ⅲ级:口腔黏膜有2个>1.0cm的溃疡和数个小溃疡;Ⅳ级:有2个以上>1.0cm的溃疡或/和融合溃疡。

1.2.4.4 pH值监测 口腔护理前后,将笔式酸度计探头完全浸入口腔颊部,待示数稳定后读取,按下HOLD键后示数锁定,方便随时读数,取4次平均值。

1.2.5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资料使用Epidata 3.1软件双人双份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符合方差齐性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方差齐性时,采用非参数检验,组间采用Krusal-WallisH检验,组内比较采用 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表4)

表1 3组口腔护理3d后咽部不适干预效果比较

表2 3组口腔护理前及口腔护理不同次数后口臭发生率比较 例

表3 3组口腔护理前及口腔护理不同次数后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比较 例(%)

表4 3组口腔护理前及口腔护理不同次数后口腔pH值变化比较(±s)

表4 3组口腔护理前及口腔护理不同次数后口腔pH值变化比较(±s)

?

3 讨论

3.1 口臭的发病机制 中医学早在汉代就有对口臭的记载,口臭在文献记录中有所谓出气臭、臭息、腥臭、口殡、口气秽恶等不同描述。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口臭候》曰:“口臭,五脏六腑不调,气上胸膈,然腑脏之臊腐不同,蕴积胸膈之间,而生于热,冲发于口,故令臭也。”口臭,多因脏腑积热所致,热有实热(如胃热壅盛型、脾胃积热型、痰热壅肺型、心脾积热型)、虚热(如肾虚火旺型)之分[8]。全身麻醉术后禁食期病人气机紊乱、气血津液亏虚、腑气未通,脏腑功能失调,脾胃伏火熏蒸于上,热盛则肉腐,浊气内生,出气于口。口者,脾之外候,足阳明胃经挟口环唇,脾胃伏火上炎于口舌,见口臭、口燥唇干、口舌生疮、燥屎内结、苔黄、脉数等症。

3.2 泻黄散方解及作用机制 泻黄散出自宋代医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此方具有泻脾胃伏热且化湿的功效,脾属中土,其色为黄,故名为泻黄散[5],方药组成:藿香叶7钱,山栀仁1钱,石膏5钱,甘草3两,防风4两。方中石膏辛寒以治其热,山栀泻苦寒以泻其火,同为君药,共成清上彻下之功;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重用之,取其升散脾中伏火,符合火郁发之的治则,更与君药同用,是清降与升散并进,使能清降不伤脾胃之阳,升散能解伏积之火;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善行胃气、辟秽化浊,为“除口臭之要药”,无论服用或漱口均有效,具有化湿、解表、止呕之功,芳香醒脾,一以振复脾胃气机,二以助防风升散脾胃伏火;甘草泻火和中为使,泻脾而不伤脾之意。泻黄散泻脾胃伏火,配伍中清泻与升散并用,虚实兼治,兼以醒脾和中,应用于气热上冲证,在治疗脾胃伏火之口臭方面应用广泛[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3d后口臭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3组发生口腔黏膜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泻黄散pH 值为6.9~7.1,与正常口腔pH 值基本相等,使自身口腔黏膜的pH值没有改变,有利于正常菌群的生长,临床证实切实有效。且观察组和对照1组口腔pH值较高,对照2组口腔pH值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小结

泻黄散对口腔黏膜刺激性小,口感甘甜清冽,病人容易接受,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口臭发生率,改善口腔pH值变化,保持口腔黏膜湿润,还能显著缓解咽部不适,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使用。但本研究未从抗菌谱等临床药理方面进行验证,需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1] Cassiano Kuchenbecker Rsing,Walter Loesche.Halitosis:An overview of epidemiology,etiology and clinical management[J].Braz Oral Res,2011,25(5):466-471.

[2] Munro CL,Grap MJ.Oral health and car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State of the science[J].Am J Crit Care,2004,13(1):25-33.

[3] Mencke T,Knoll H,Schreiber JU,etal.Rocuronium is not associated with more vocal cord injuries than succinyl-choline after rapid-sequence induction:A randomized,prospective,controlled trial[J].Anesth Analg,2006,102(3):943-949.

[4] Ogata J,Minami K,Horishita T,etal.Gargling with sodium azulene sulfonate reduces the postoperative sore throat after intubation of the trachea[J].Anesth Analg,2005,101(1):290.

[5] 段富津.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3.

[6] Rosenberg M,McCulloch CA.Measurement of oral malodor:Current methods and future prospects[J].J Periodontol,1992,63(9):776-782.

[7] Sook-Bin W,Wardley J,Michacl M,eta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oralural ulcerative mucositis in bune marrow transplant recipients[J].Cancer,1993,72(5):1612-1617.

[8] 冯文林,伍海涛.口臭证治浅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6:604-606.

[9] 贾莉,卢富,陈思明,等.泻黄散在口腔黏膜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2):86-87.

猜你喜欢

黏膜炎口臭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康复新联合蒙脱石散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疗效
集束化护理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口腔黏膜炎及张口受限的影响
中医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研究进展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为什么人闻不到自己的口臭
去除口臭小窍门
康复新液在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口腔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