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本”为本 打造本科人才培养新格局

2015-05-15王宪华王建立

中国大学教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王宪华+++王建立

摘 要:山东大学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注重凝练特色和优势,逐步建立起了具有山大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借鉴。

关键词:本科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2010年,山东大学提出了“在建校120周年时将山东大学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学校以此为契机,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以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为龙头,积极探索应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优势学科基地化人才培养和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进一步深化合作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及“三跨四经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体系完整、初具规模、富有山大“气势”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1.创办“泰山学堂”,试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2010年山东大学成立“泰山学堂”,全面负责山东大学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实施,由世界知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实戈出任院长。“泰山学堂”旨在广泛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重点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学生遴选、制度创新等方面大胆探索和实践。“泰山学堂”依托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分别确定5个专业取向,每个专业取向每年招生15人左右。通过选拔具有培养潜质的一流学生,为其配备一流师资,创造一流学习条件,营造一流学术氛围,提供一流的管理等“五个一流”的建设,深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致力于培养一批基础扎实、学风朴实,有德性、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计划实施四年来,在学生选拔与评价、教学方法与管理及人才培养国际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三制四性七化”(三制:导师制、游学制、住宿学院制;四性:广博性、深透性、趣味性、批判性;七化:流动化、弹性化、个性化、国际化、小班化、研究化、自主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2. 设立“尼山学堂”,试点人文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2012年7月,山东大学在“泰山学堂”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设立了“山东大学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并命名为“尼山学堂”,致力于培养能够潜心研究中国古典学术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问家”。“尼山学堂”每年招生规模为20人左右,主要在全校各专业大二学生中选拔。实行小班授课,采用“古今打通、中外打通、本硕打通”的课程体系及“1+3+3”本硕贯通培养模式,强化经、史、子、集四部要籍原典导读课程的学习。本科阶段不分专业,本科毕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哲学、文学、历史学三个专业中任选一个专业毕业,学校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硕士毕业时根据主修方向颁发相应的硕士学位,同时颁发“尼山学堂”荣誉学员证书。

经过近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尼山学堂”办学成果初现,众多“身怀绝技”的优秀学子脱颖而出。“尼山学堂”是继“泰山学堂”成立后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其“继绝学、铸新知”的培养理念已成为山东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又一亮点。

二、应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

1.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山东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高校,于2010年4月启动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的2009级学生的招生工作。2010年9月学校又将试点专业范围扩大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自动化”两个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整合本、硕、博培养方案,形成贯通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国际流行的CDIO实践教学新模式。

目前,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卓越班”培养的学生已达600余人,并对其他工科专业建设起到了良好的辐射示范作用。

2.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1年,山东大学获批“法学实践教育基地”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揭开了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序幕。2012年,山东大学申报并获批全国首批“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两个建设项目,标志着我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全面实施。该计划实施三年来,结合法学学科自身特点,以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本着“凝练特色,突出优势,立足长远,稳步推进”原则,不断探索创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设立了“国际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该班在师资队伍、国际化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及学生海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

3.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2012年,山东大学获批山东大学“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同年获批“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承担“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及“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两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依托计划项目,学校对临床医学专业在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特别是在课程整合基础上引入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加强基础和临床知识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4.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3年山东大学获批“山东大学—大众报业集团新闻传播学类文科实践教育基地”,同年,学校申报了由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实施的“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及“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两个建设项目,为下一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奠定了基础。

目前,山东大学已成为参与实施“卓越计划”系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最多的高校之一。

三、优势学科基地化人才培养

山东大学基础学科教学、科研实力雄厚,成为我国基础科研和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学校设有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它们已成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标杆和教学改革的窗口,从这些学科毕业生中已经成长出20多位两院院士和国学大师。2009年,为了发扬传统、弘扬学术、激励师生,6个国家基地的班级均以曾在山东大学执掌教鞭的学界泰斗命名,它们分别命名为“闻一多班”、“潘承洞班”、“王淦昌班”、“邓从豪班”、“童弟周班”和“曾呈奎班”。另外,学校还设有“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彭实戈班)”、“晶体材料(蒋民班)”等部分校级人才培养基地及其他国际化特色试验班。

山东大学人才培养基地以“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为总体建设目标,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加强对人才基地建设的评估和指导,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各类人才培养基地打造成具有山东大学特色的本科教育品牌,为相关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建设经验。

四、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山东大学目前拥有118个本科专业,覆盖13个学科门类,学科综合优势明显。学校为了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学校自2000年开始举办了一系列交叉复合实验班,如“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校级人才培养基地。另外在经济、管理、法学、文学、信息、数学等学生需求量大的专业开设辅修班、双学位班,如“英语+法学”、“英语+国际政治”等双学位班。

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强,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特别是作为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辅修班、双学位教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的教育资源,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竞争力。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山东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合作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1. 校研合作(科教结合协同育人)

山东大学是国内高校中较早与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开展合作培养的高校,在合作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经验。2012年,根据国家深化科教结合、加强协同创新的战略思路,教育部和中科院“两强”联手,启动了“科教协同育人系列行动计划”,山东大学成为加入该计划的重点大学之一。目前,山东大学已与中科院9个科研院(所、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了9个本科人才培养“菁英班”。具体如下:

菁英班的办学模式为:山东大学相关学院与中科院相关科研院(所、中心)共同为菁英班学生开设部分选修课程,中科院选派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任课教师,学生所学学分计入本科成绩;菁英班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个性化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可以在中科院各科研院(所、中心)开展科学实验或直接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中科院为菁英班的学生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并为优秀学生提供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创新科研、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活动的经费支持;菁英班学生符合山东大学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要求并通过双方联合面试者,可保送到中科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利用了中科院优质的育人环境,实现了从师资到科研及实验条件的资源共享,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思维惯性,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实践水平和科研能力,达到了人才培养“1+1>2”的良好效果。

2. 校企合作

为适应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促进中央企业和著名高校之间的合作,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发展”原则,山东大学于2011年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简称“中广核”)签订了“订单+联合”人才培养协议,设立了“中广核班”。按照“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原则,中广核每年从三年级核电相关专业全日制学生中招聘一定数量在校本科生与其签订“订单+联合”培养协议,进行联合培养。该班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尝试,为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扩展国际视野、增强职业能力提供了机会,较好实现了与企业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对接。2013年,借鉴“中广核班”合作模式,山东大学与中国辉山乳业控股有限公司达成了共建“辉山班”的意向。

另外,山东大学依托“卓越计划”,获批了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及2个“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全面开展与企业、事业单位及相关实务部门的人才联合培养工作。

六、“三跨四经历”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更多的成才机会,山东大学于2002年率先在国内提出并倡导实施学生“三种经历”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学校于2008年进一步将其总结、拓展、提升为“三个相跨、四种经历”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三跨四经历”。所谓“三个相跨”,指学生进行跨学科(专业、年级、学院、校区等)、跨学校、跨国境学习;所谓“四种经历”,指学生拥有本校学习经历、第二校园学习经历、海外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目前,我校已与境外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12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协议,与70多所学校建立了学生交流关系。近五年来,先后有近4000名本科生奔赴海外交流学习。

同时,作为“三跨四经历”的重要内容,学校积极开办精品化国际化的暑期学校。自2004年以来,学校已成功举办了10届暑期学校。暑期学校通过名师讲坛、开放实验室、技能培训、双学位与辅修班、社会实践、国内外访学交流等多种形式,扩展学习内容,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学习知识、互相交流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每年参加的学生超过1万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责任编辑:夏鲁惠]

猜你喜欢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基于需求与供给的分析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