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古伯乐

2015-05-14卓尔

前线 2015年7期
关键词:曾巩苏洵苏辙

卓尔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不仅文章锦绣,还极其爱才,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被后人称为“千古伯乐”。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当时还不名一文的曾巩,向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并献《时务策》,展示自己的才情,表达自己的政见。欧阳修读了曾巩的文章,在回信中充分肯定了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曾巩虽然才气过人,但因其擅长古文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一直埋没于草莽。为此,欧阳修特撰《送曾巩秀才序》,为其叫屈,帮其扬名,并把曾巩纳入门下,当成最堪造就的学生,悉心教导。在欧阳修的培养和帮助下,曾巩于嘉祐二年(1057年)高中进士,从此一鸣天下知。

蘇洵、苏轼、苏辙父子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日中天的文名,也得益于欧阳修。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张方平说,文章方面,我人微言轻,此事非欧阳修莫属。张方平写了一封推荐信,让苏氏父子去京城拜访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欧阳修与张方平曾因政见不同而交怨,一向合不来,但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并未因为他是政敌推荐的而怠慢,反而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在皇帝和士大夫间极力推誉,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嘉祐二年,欧阳修出任知贡举,担任这一年礼部省试的主考官。策论一场,欧阳修出题《刑赏忠厚之至论》,点检试卷官梅尧臣批阅试卷时,发现其中一篇特别精彩,颇具“孟轲之风”,随即呈给欧阳修阅。欧阳修读后,眼睛一亮,觉得无论文采还是观点,都可以毫无争议地列为第一。欧阳修的“入室弟子”曾巩也参加了这场会试,由于采用糊名法,文章属于谁,不得而知。欧阳修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曾巩所写,担心把自己的弟子列为第一会遭人闲话,便与梅尧臣商量将其列为第二。复试时,欧阳修又见到一篇《春秋对义》,赞叹之余,便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初试、复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后来,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欧阳修爱才之情,溢于言表。

苏轼只是欧阳修主持嘉祐二年科考的一个侧影,当年共录取进士388人,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真可谓群星灿烂。之所以一次考试就能录取这么多名动当时、影响后世的人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是密不可分的。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得到过欧阳修的欣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宋史·欧阳修传》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责任编辑:沈 聪

猜你喜欢

曾巩苏洵苏辙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苏洵焚稿
苏辙骂皇帝不为拆台为补台
苏洵,中年开始乘风破浪
胸怀理想,百折不挠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曾巩生平
四月,是你的谎言
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研究
曾巩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