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是如何创造的?
2015-05-14茅于轼
茅于轼
让资源自由流动,资源的主人自然会想方设法把资源用好
天则经济研究所荣誉理事长
财富是如何创造的?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个社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基础错了政策也跟着错,结果就是经济业绩的衰败。
中国传统和正宗经济学的理论认为,“财富是生产劳动创造的”。可是这一理论经不起起码逻辑的检验。生产劳动既不是财富创造的必要条件,有许多财富的创造并没有生产劳动的参与,比如金融业所创造的的财富;生产劳动也不是财富创造的充分条件,有许多生产劳动不但没有创造财富,还消灭了财富,比如大跃进时的大炼钢铁,上山下乡,三线建设等等。所以生产劳动既非财富创造的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因此,这个理论显然是不成立的。
生产劳动在市场的背景下是能够创造财富的,所以以前的经济学家总结出劳动创造财富的理论,但忽视了市场这个背景的重要性。我们经过了计划经济时代,经历了劳动消灭财富的错误,应该懂得创造财富不是生产劳动,而是市场这个背景。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引导每个人在市场上赚钱。赚钱是所有经济活动的目的。在市场背景下劳动一定用在能赚钱的项目上,所以劳动能够创造财富。在市场中,不光是劳动,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奔着赚钱这个目标。计划经济的错误是,认为钱是虚的,物才是真的。
比如讲,我们重视实体经济,忽视虚拟经济就是一例。在这一政策指导下中国成了世界工厂。我们赚的是低廉的劳动工资的钱,改善配置的钱却没赚着。一双运动鞋出厂价十几美元,但是在市场上卖五六十美元。这个差价就是改善配置和品牌的所得。
赚钱如此重要,却又不是劳动赚的钱。那么怎样能赚钱呢?经济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改善资源配置就是财富的创造。什么是资源配置?用通俗的话讲, 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每个人都要发挥其所长,尽其所能;每样物都要用得最得当。钱也要“尽其用”。金融业就是把钱尽其用,而不是支持实体经济。坏的实体经济就不要支持,好的虚拟经济也要支持。
让我们看看最富有的美国,他们的财富创造(就是GDP)中实体经济不到20%,其余的80%多都是没有实物的服务业创造的。创造财富的办法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经济非常灵活,所有能够改善配置的机会都能够实现,能避免一切浪费。美国没有“18亿亩红线”和“支持实体经济”这一类的限制,他们倒是真正做到了资源配置由市场决定。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如此重要,在市场经济中它是如何解决的?很简单,让资源自由流动。资源的主人自然会想方设法把资源用好。一个人如果有选择职业的自由,他一定会寻找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一块地的地主一定会寻求这块地最能赚钱的使用方法。任何一笔买卖也都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只要想一想,如果把买卖双方对调一下,买方变成卖方,卖方变成买方——中国出口玩具、家电到美国,改成美国出口玩具、家电来中国,会是什么样子?结果当然是配置错误,这反过来证明了一切买卖都是配置的改善。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一切经济活动都能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所以消除一切妨碍能够使资源最有效利用的规定,都能创造财富。
所以,关于18亿亩耕地红线的问题,应该进行总结。土地加劳动能够产出粮食,这是不错的;于是更多的土地,更多的劳动能够产出更多的粮食,这句话也不错,但是要附加一个条件,即其他条件不变的话。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种粮的其他条件变化极大。我们面对的现实是耕地和种粮的农民都大大地减少了,可是粮食却极大地增产了。和1950年刚解放时相比,现在耕地面积减少了9%,种粮的农民减少一半都不止,大部分农民都进城打工去了。1950年粮食产为1.32亿吨,2013年粮食产量为6亿吨,比1950年增加了3.5倍。事实是劳动和土地都大大减少的情况下粮食大大地增产。所以土地多劳动力多,会多产粮食是错误的。坚守18亿亩红线是多余的,它妨碍了土地的合理使用。李克强总理完全了解这一点,所以他强调土地的使用要能流转。但是现实情况并无根本性的改善,问题就出在土地没有完整的所有权,不能进行交易,因此难于流通。
透彻理解财富的创造将改变国家的经济政策,也改变人际关系。财富创造的理论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结构和发展,对此不可忽视。改变对财富创造理论落后过时的看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