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DP的长远保障靠结构转型

2015-05-14叶檀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28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金融业增加值

叶檀

今年上半年GDP7%,一季度与二季度相同,都是7%。

中国以生产法计算GDP。从产业角度分成一产、二产、三产的增加值,二产可以分为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三产可以分为金融、交通、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等的增加值,分别计算增加值然后加总。分产业看,二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20255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29648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146965亿元,增长8.4%。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1.7%。

第三产业增加值很快,对GDP保七作出极大贡献,令人关注的是金融业与房地产业。

二季度金融业累计增速17.4%(一季度15.9%)。根据民生证券测算,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速15.9%,创下近几年高峰。一季度已显示出金融业增长趋势,从绝对值看,一季度金融业同比增加值增量为2289.1亿,占同期GDP增量的29.55%。此前,这一数据保持在12%左右。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员朱振鑫表示,“一季度如果没有金融业的崛起,GDP大概只有6.5%。”

证券、保险等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期。证券行业资产规模超8万亿,上半年收入超去年总和。证券业协会近日发布的经营数据显示,125家券商上半年营业收入3305.08亿元,净利润1531.6亿元,均超过去年数据。其中,22家上市券商上半年营业收入1737.48亿元,同比增长280.13%;净利润846.93亿元,同比增长358.05%。而保险业的并购之红火,神话故事之多,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下半年股市进入去杠杆阶段,恢复平稳不再暴涨,整个金融行业尤其是证券行业的增速将随之下降,GDP的平稳就有赖其他产业的支撑。

不能忽略的还有房地产业,房地产带动上下游几十个行业,对于GDP有较大影响,以往人们担心房地产拉动GDP力量过大,现在人们更担心,疲软的房地产会拖GDP的后腿。

1998年以后中国房地产高速增长,房地产投资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大幅增长,房地产投资对GDP的直接贡献率达到30%以上。此前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课题组根据2000年的数据大致估算,每100元的房地产需求最终会影响315元的总产出。

房地产整体失去了以往耀眼的光芒,但白银时代依然存在。二季度开始房地产市场好转,但出现了新的趋势,不同的城市分化非常严重,一些城市销量上升,房价大涨,重新出现地王,另一些被抛弃的城市库存量居高不下,市场没有丝毫 暖意。

今年上半年房地产数据不算乐观,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5.8%;房企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3.8%;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0.1%;6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增长20.8%;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下滑,年初迄今同比增幅从5月末时的5.1%降至4.6%,但单月同比增长增加1个百分点至3.4%。

幸运的是,二季度尤其是6月份房地产市场开始逐渐企稳。商品房销售面积上半年增长了3.9%,由负转正,6月份单月住房销售同比增加18.1%,为连续第三个月上扬。与此对应,6月份房屋销售和购房贷款分别使开发商资金回笼增幅自上月的3.0%和13.1%提高至12.7%和35.7%。

消费增长与金融业及房地产业有重大关联。股市上涨时发生财富幻觉,提升消费者热情,股价上涨时使股市投资者敢于消费。考虑到中国股市占据城市家庭的流动资金,对城市家庭影响较大,二季度城镇家庭消费同比增长从一季度的5.3%加快至7.2%。6月份社会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从上月的10.1%提高至10.6%,由于一线城市与核心城市房屋销售增加,提升了汽车、家具和建筑材料销售。

假如,下半年房地产市场继续分化整体保持不温不火态势,股市不再暴涨,拉动GDP还能靠什么?靠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上升,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

举两个简单的案例。我国房地产投资下降,但围绕房地产的服务业却方兴未艾,如房地产金融、房地产旅游、地产相关文化产业等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成为轻资产企业,大力推进体验经济与服务经济。表面上房地产增加值未必增加,但提升了其他产业。再举个例子,目前汽车销量总体市况不佳,但围绕汽车的全链条网络服务却在全国遍地开花,资金大量投入在后期服务上。

当然,靠拉动股票与房地产业让GDP长期保七不靠谱,但应该看到,对于中国而言,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转型成功,服务业越来越细分,企业的利润节节上升,才是GDP增长的保障。

(作者系知名财经评论员)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金融业增加值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新形势下国内如何进一步开放金融业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
五部门发布“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北京金融业享营改增红利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7%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PYRAMID P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