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克兰战争3.0版解码

2015-05-14李明富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明斯克俄语冲突

李明富

早在今年3月,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马斯洛夫就在媒体上撰文:《新的战争六月前就会打响》。

一语成谶。在经历了不足4个月的短暂平静之后,乌克兰东部地区日前再度爆发激烈冲突。

6月3日,乌克兰政府军与民间武装在东部重镇马林卡和克拉斯诺霍里夫卡发生交火。这次冲突持续了将近一天,这是自今年2月新明斯克停火协议签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交火事件。4日,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发出警告称,俄乌两国边境地区存在俄全面入侵的威胁。

今年2月12日,乌克兰、俄罗斯、德国和法国领导人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就长期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综合性措施及乌东部地区停火问题达成协议,被称为新明斯克协议。新明斯克协议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冲突气氛,双方大规模冲突暂时冷藏。

但近期,乌克兰东部冲突地区局势却又开始恶化,乌政府军与东部民间武装交火明显增多,而冲突双方都指责对方破坏停火协议。

从现实来看,新明斯克协议似乎变成了一纸空文,只不过给乌克兰政府和东部民间武装冲突提供了一段“茶歇”时间。其间,双方政治外交进程与军事斗争准备同步进行,停火与开战交替上演。

如今,乌克兰局势再一次走到失控边缘,危机还远没有画上句号,双方的冲突仍将持续发酵。按照俄罗斯专家的预计,乌克兰冲突将持续5年左右的时间。

“乌克兰试验”

随着新一轮大规模冲突的到来,新明斯克协议已面临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尽管协议强调要发挥国际观察员的作用,但即便没有人愿意承认,这一政治解决方案的实施其实伴随着冲突双方的军事准备。双方利用“茶歇”时间来总结此前军事行动的经验教训,改变战术战法,以应对和准备新的战争。

一纸协议并不能解决乌克兰危机。停火只是暂时的“海市蜃楼”,冲突才是真实的图景。“冲突——停火——冲突”的循环和逻辑背后,折射出乌克兰危机的复杂图景和深刻原因,决定了乌克兰危机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

乌克兰危机颠覆了现有的地缘政治观念,标志着俄罗斯与西方的“缘尽”。如果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那么乌克兰危机则可以说是颠覆现有地缘政治观念的标志性事件。

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发酵和升级与大国之间的博弈密不可分。

实际上,乌克兰政府已经陷入了两难境地,问题并不在于“亲俄”还是“亲欧”,因为其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有种“我为鱼肉”的无奈,无论是“亲俄”还是“亲欧”都不能解决本国所面临的问题。

今年3月,约300名美军伞兵抵达乌克兰,为乌克兰军队提供相关帮助,美方包括这一举动在内的系列动作都搅动了乌克兰渐趋平静的局势。欧洲是美国的传统盟友,保持与美国的紧密合作,参与对俄罗斯的集体制裁。而俄罗斯的强势又为西方以乌克兰问题为由继续制裁俄罗斯、给予乌克兰更多帮助提供了最佳理由和舆论热点。同时,对于西方而言,乌克兰情况的复杂化是一种理想状态,这可能也是美国希望达到的战略目的。

俄罗斯总统普京6月6日接受意大利记者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合作而不是对抗的哲学之上。俄罗斯与欧盟关系的恶化不是俄罗斯的错,也不是俄罗斯的选择。俄罗斯在发展与欧盟关系中并不是以冲突作为基调,而只是作为对威胁的一种回应。

乌克兰危机发生在国际权力转移和世界秩序重构的国际大背景之下,是国际关系体系转变的一次前期试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首席专家、军事科学院成员弗拉基米尔·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在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需要的不是制裁,而是新的国际秩序。

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谢尔盖·列普科夫在俄罗斯政治学顶尖期刊《国际事务》上撰文指出,在国际秩序上,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和宗旨就是要在世界范围内制造混乱。美国并不是在执行双重标准,而是从来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不让欧亚大陆平静,一定要制造一点动乱,不让这些国家具备大国实力。

6月5日,坐在装甲运输车上的乌克兰政府军士兵向东部的马林卡镇进发。图/CFP 图片编辑/何晞宇

当前的国际关系体系和世界秩序正在经历“乌克兰试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为中俄关系增添了新的活力,两国在战略上进一步接近,相互支持,一同致力于构建新的世界秩序。正因为如此,围绕乌克兰问题,各方都在积极表达本国的利益诉求,而这些诉求不仅仅是围绕问题本身的一种利益表达,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说,这些利益诉求折射出的是各方对世界权力转移和国际新秩序重构的基本“表态”。

地缘断裂层的“活火山”

乌克兰危机的病症根本在于其处在地缘断裂层,且是这处地缘断裂层的一座“活火山”。 地处欧亚文明结合部的乌克兰,西部大多数居民为天主教徒,东部大部分居民信奉俄罗斯东正教,不言而喻,乌克兰西部更多地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吸引,而东部则更加亲近俄罗斯文明。

两种文明的亲近和靠拢使得这个国家的向心力逐步减弱,而离心力不断增强。乌克兰危机实际上涉及到的是文明间和地缘间相互关系问题。

所谓的“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一阵风,从埃及刮到叙利亚,西方尝到了这一模式的甜头,屡试不爽。但这模式在乌克兰行不通,原因是西方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乌克兰不像之前其他发生“阿拉伯之春”的国家,其周边没有相邻的大国,而乌克兰则紧邻与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俄罗斯“北极熊”,并且乌克兰首都基辅还是俄罗斯文明的发祥地。俄罗斯从民族情感上、政治心理上和大国心态上都根本无法接受其与欧盟的走近。

美国著国际政治学者、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乌克兰是欧亚棋盘上一个新的重要地带,是地缘政治支轴国家。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布热津斯基在2015年年初也对美国决策层发出警告,不要试图去挑起乌克兰局势的恶化。归根结底,这关乎俄罗斯国家的核心利益。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深刻的不安全感来自于其历史上所遭受的苦难以及不稳定的地缘结构,而地缘结构产生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容易造成认知差异和战略误判,引发冲突和战火。

此外,乌克兰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认同超过了国家的认同。在乌克兰总人口中,俄罗斯族占了22%,而乌克兰族为70%。俄罗斯族人主要聚居在乌克兰东部重工业发达地区以及南,特别是在克里米亚,俄罗斯族所占的人口比重竟高达67%。这些地区的大部分居民讲俄语,民族认同感倾向于俄罗斯。危机出现的一个诱因是俄语居民不能收看收听俄语类节目,不能更好地接受俄语教育,只能向“娘家人”诉苦。对于这一点,俄罗斯甚是气愤,一直希望有机会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俄语居民“做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径。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特别是克里米亚公投以后,普京支持率飙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俄罗斯民众认为,这些举动都是保护了俄语居民的权益。

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是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保护俄语居民的权利。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系2015年3月一次学术会议上,来自波罗的海三国的议员、学者、记者等与会人员便多次发出这样一种声音: 俄罗斯应该为俄语居民提供保护,这些国家的俄语居民不应该被强制要求学习和使用其他语言,免于语言文化被同化。

从某种意义上,在他们看来,“克里米亚模式” 甚至具有可复制性。这对于具有“第三罗马帝国”地缘野心的俄罗斯来说,希望其在乌克兰问题上向西方妥协和退让无异于痴人说梦,同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经济制裁的强大压力下,“战斗民族”俄罗斯依然放声高歌。

正如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所言,任何战争都有终结,这是常规。但地缘断裂层上的战争也是如此吗?是,也不是。地缘断裂层上的暴力冲突在一个时期内可能完全停止,但很少永久终结。其特征就是:不断地休战、停火和停战,而不是达成解决主要政治问题的全面和平条约。

乌克兰危机似乎就是最好的佐证。在去年9月的明斯克协议签订之后,今年2月又出现了新明斯克协议。既然乌克兰是地缘断裂层的“活火山”,那么战火就可能随时“喷发”。

如今的现实是,乌克兰新战争的3.0版已经打响,但何时会出现明斯克协议3.0版,人们尚不得而知。有一点可以肯定,俄罗斯战略家们正重新审视其原有的地缘政治观念,这必将影响乌克兰局势未来的走向。

猜你喜欢

明斯克俄语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信息时代背景下关于针对本科生的俄语学习APP的思考
首趟重庆至明斯克中欧班列顺利抵达
首趟重庆至明斯克中欧班列顺利抵达
“心”田
里加市长因讲俄语屡被罚
“撞机”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