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就应不计成本
2015-05-14杨英杰
杨英杰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中高水平的新常态。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的发展遭遇瓶颈和困境在所难免。与此同时,官员不作为现象屡屡见诸传媒,官场上甚至出现“谁干事、谁出事”的怠政思维。有人怀疑,是否反腐的成本和代价过高了……
成本一词,在经济学里,一般是指获取某一商品或服务的金钱代价。对于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行动,也有人从成本收益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一些反腐行动成本太高,诸如海外追逃、老虎苍蝇一起打、影响官员整体士气云云,支出远远大于收益。还有一种声音更具迷惑性,认为反腐影响了经济增长,在经济形势如此严峻的当下,反腐更应该考虑经济成本。
以上种种言论或想法,或者目光短浅,或者别有用心,不仅不足取,更应予以批驳。
腐败绝不是经济增长的润滑剂,反而会是耗尽经济成长营养的毒瘤。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法制建设也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不能把那种囿于一时法治环境约束而产生的经济行为方式和腐败混为一谈。腐败的实质是利用公权力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利益,是用公权换取私利最终损害全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当下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下行压力较大,正是需要上下同心、和衷共济之时,对于腐败现象更要保持从严从紧的高压态势,汇民心聚民智,以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古人云,千寻之木,吞舟之鱼,其腐败必由于内。诚哉斯言,清明政治生态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没有清明的政治生态,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的地方,外部环境有利之时,经济增长如烈火烹油,一旦外部环境有风吹草动,经济即一落千丈,资金迅速外流,留给当地百姓和后代子孙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经济可持续性无从谈起。人们会问,为什么不能够于经济增长顺风顺水之时有所忧思,提前布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吏治腐败甚至是塌方式的吏治腐败。在这种政治生态下,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良性发育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市场经济必然是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的经济,草根经济对政治环境最敏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有清明的政治生态。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市场经济发育不良的程度和政治生态的恶化程度正相关。
破解塌方式腐败,培育清明政治生态,就需要反腐不计成本,特别是从制度设计上消除政治领域中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原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该术语最初来源于保险行业,典型例子就是投了保险之后的人会改变自己的行为。道德风险一般应用于委托代理的研究。政府与公职人员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委托代理关系,存在部分公职人员入职(接受委托)之前信誓旦旦,入职之后则相机抉择。比如反腐败,如果只打老虎不拍苍蝇,苍蝇便会滋生繁衍,而且由苍蝇做大而成的老虎亦会打杀不绝;如果只追究国内的腐败分子而任逃出国境者逍遥法外,便会鼓励更多的腐败分子潜逃,国内也会出现更多的裸官。
反腐不计成本,会让任何潜在的腐败者相信无论是巨腐还是小贪都将会接受相应的惩处,谁腐败谁就会付出极高的成本。
反腐不计成本,更是基于不反腐或反腐不彻底的成本不可承受之重之考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即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说警示官员,并强调“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风起于青萍之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腐败对于国家的破坏、对于民族的危害、对于执政党的侵蚀,其杀伤力之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反腐不计成本,不计的是经济成本,计量的是政治成本、制度成本,而最终还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福祉。如果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都已经受到腐败的严重蛀蚀,何来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生活?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苏共垮台的教训有许多,根本的一条就是执政党严重脱离群众。苏共在其后期实际上已经成为既得利益和特权阶层的维护者,腐败在全党和全社会迅速蔓延,人民所赋予的执政合法性遭到严重削弱,最终导致苏共从历史舞台的黯然退出,并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每思及此,再对照当前反腐利剑下剖开的一幕幕腐败丑剧,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共产党人哪个不是“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
一言以蔽之,反腐就应不计成本。因为反腐是算大账而不是算小账。
(作者系中央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