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
2015-05-14郑武文
郑武文
公元1069年农历的四月,正是小麦开花抽穗的季节。这一年的雨季却提前来临了。大雨已经下了五天五夜,麦地里清水像小溪一样流淌。河满水溢,在麦秆之间的空隙里,竟然还有几只小虾在悠然地戏耍着。
天气依然清冷,州衙里寒气阵阵。六十多岁的老知州,眼望着无边的雨帘,不停地咳嗽。曾经的青春年少,风度翩翩早已不在,糖尿病、哮喘把老人折磨得形容枯槁。而且他的眼疾更重了,早已看不见那些“环滁皆山也”,只能看到眼前很小的一块,而且像下过一场大雾。他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希望自己能告老还乡,安度一个晚年。可是皇帝不允许,又把他从京城派到了这北方的古城。
那是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声名如日中天的王安石、苏轼,都是知州曾经最好的朋友,他们曾经一起饮酒听歌,梦想着仗剑走天涯。可是现在天各一方,最重要的,因为政见不同,彼此心中的隔膜已经无法修复。王安石还在京城推行着他的改革,青苗法已经越来越让普通的百姓承受不起。麦子快要绝产了,根据青苗法,可以先从官府借来粮食,秋粮产下以后,用二分的利息偿还,可是秋后呢?冬天呢?农民只有越借越穷,永不能翻身。
天色渐渐地黑了,雨帘已经看不见,只听到雨珠打到树叶上的“啪嗒”声。丫鬟小翠又来催吃饭。在饭桌上,夫人说:“百姓又上折子,恳请老爷主持祈晴大会。”知州长叹一声:“天要下雨,我们祈求,老天就会开眼吗?”
夫人给知州倒上一杯酒,知州却把酒杯挪到了旁边。夫人长叹一声:“老爷,您就喝一口吧。”可是知州不喝了,从两年前那次醉酒参加老皇帝的葬礼,内里却误穿了紫袍被弹劾,就再也没沾过酒。而且如果没有那次过失,自己也不会来到这古城。夫人看着他满头的白发,忍不住轻轻擦了几滴泪。
老爷的书房里亮了一夜的灯。第二天天一早,老爷就出门了,穿了一件蓑衣,甚至没叫一个随从。城西南广场里,早已经汇聚了一大群人,他们站在雨地里,乞求上天云开日出。两个穿着艳丽的神婆,扭动着肥硕的腰肢,在前面的空地上载歌载舞,样子滑稽可笑。
知州拿出早已写好的《青州求晴祭文》,冒着雨,在那里朗声诵读。现场变得一片安静,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面前的人身上,看雨水顺着他的蓑衣一滴滴落到地上……
那是一个老人,一个衰老的似在风雨中摇曳的树叶一样的老人,尽管他只有六十三岁。可是他的声音雄浑、有力,力薄云天,直传进九霄以外的云层里……于是,那云淡了,慢慢移开,阳光像利剑一样穿透薄云射下来。
跪着的人们欢呼起来,他们要举起这个老人庆祝。却发现那老人是如此赢弱,轻飘飘还真怕摔坏了他的身子。
知州也笑起来,露出了久违的笑脸。两个肥硕的神婆,此时却拿眼睛瞟着这个突然出现的老人。她们是收了大家的礼品的,如果求晴成功,能够获得大家凑起来的粮食和钱物,可现在天晴了,却被这个老头搅了局,这算是谁的功劳啊?于是忍不住大声追问知州:“你是谁啊?”知州哈哈大笑,他的心情因为天晴而变得无比舒畅,忍不住想要跟这两个神婆开个玩笑,就说:“我是谁?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羞(修)。”众人才恍然大悟,齐声呼喊:“是知州醉翁老爷啊!”老人看着远处如黛的群山,忍不住哈哈大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原来站在面前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知州欧阳修大人!大家重又跪倒,给欧阳大人见礼。
欧阳修穿着依旧往下滴水的蓑衣,歪歪斜斜往清如僧舍的知州衙门而去。雨后的天空,一条长长的彩虹横挂当中,把青州古城衬托得如诗如画。天晴了,老百姓的麦子保住了,将又是丰衣足食的一年。
选自《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