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教改探索

2015-05-13胡锦华陆乃彦刘小鸣王淼周鹏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食品专业生物化学创新型

胡锦华 陆乃彦 刘小鸣 王淼 周鹏

摘 要:随着食品工业的全球化发展,食品行业对本科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国际化创新型复合人才。另外,现代生物化学学科跨度大、更新迅捷,涵盖医药、农业、发酵、食品等多个领域,知识体系日新月异,而《生物化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对其他相关食品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和技能的学习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支撑性的作用。在这样的学科特点和国际背景下,有必要对基础课程在授课模式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自我学习和探索生物化学前沿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学术创新性思维的开发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食品专业国际化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食品专业 国际化 创新型 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c)-0166-02

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我国食品学科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与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也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使我国食品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然而,随着食品工业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食品行业对食品本科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更加国际化、更具创新能力的复合人才。

《生物化学》作为食品本科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基礎课程之一,对其他相关课程知识体系和技能的学习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支撑性的作用。因此,亟需积极学习与推广国际先进的教育模式,结合我们自己学科已经取得的成果、特色和优势,对我们的《生物化学》专业基础课程进行课堂教学形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1 食品专业《生物化学》本科教育目前现有教学模式分析及存在问题

1.1 中班授课模式的有限性

目前江南大学食品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中班授课的方式;食品学院每年级共分为11个班,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的9个班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的2个班,其中每2个班为一组(教学班)进行《生物化学》分组授课。这样的分组授课模式需要6个教授或者副教授来对每组学生分别进行单独的授课。由于目前师资整体状况的局限,传统的分组授课模式存在着授课教授在教学能力上的差异性,以及每组学生授课进度上的参差性等种种不足,这些差异和不足都不利于让全部学生平等地享受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另外,中班授课还存在着在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上灵活性和机动性不足的问题。显然,如果班级人数过多,则必然无法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的个性化发展,也无法给予学生更充足的时间与授课教师进行沟通和反馈,因而无法发挥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1.2 课程考核的单一性

目前学位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比较单一,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笔试方法作为考核方式,这种按照标准答案制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体系既无法全面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不利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另外,在小班中适用的个性化的评价模式又不可能在中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中实现。

1.3 双语授课乃至到全英文教学的必要性

建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不仅是教育部[2001]4号文件对双语教学提出的要求,正在实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也将双语教学列为评价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水平普遍不高,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首要选择。目前我校已经在专业知识扎实和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该课程前期也通过中文和外文原版教材的结合和在课堂上采用双语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1]只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双语化教学依然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加强,更要力争逐步过渡到全程英语教学的模式。

2 国外食品专业本科教育的先进教学模式分析与借鉴

2.1 大班教学为主,辅以小班辅助讲解和讨论的授课模式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食品专业的本科教育模式已较为成熟,欧美大多数学校都非常注重本科基础专业课程的建设。通常,欧美学校会规定活跃在一线科研领域的知名教授必须教授至少一门的本科生课程;同时,他们的助教体系也十分完善。对于《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国外大多采用大班教学为主,辅以小班辅助授课和讨论的模式。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为例,如果学院给学术任务繁重的教授规定的本科生教学任务是一周二次授课的话,那么学院就会配备相应数目的课程助教进行同样课时的课后辅导,辅导内容会包括习题讲解、PPT演讲和课外实践等不同方面的内容。[2]另外,大部分的欧美知名大学都会聘请一些相关科研领域的学术顶尖人才前来为本科学生进行定期的或者邀请型的短期课程或专题讲座。这种先进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对保持这些国际名校的本科生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正是对学校自身学术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利用,以及对全球学术界精英们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雄厚的学术背景的有效吸纳和开发,使得这些国际名校培养的学生拥有了更加开放的思维和更加开阔的视野。这种教授授课和助教辅导相结合的国际主流先进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全面的综合素质和开拓创新的思维训练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2.2 多元化和开放性的考核方法

除了大班教学和小班辅导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以外,国外大多知名高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也并不采用卷面考试这样单一的考察模式,而是采取了更加多元化和更为开放性的考核方法。国外名校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察。眼界决定眼光,高度决定成就,在接受了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教育模式的培养之后,他们的学生们毕业之后都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和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2.3 全球精英化的师资力量的和国际化的优秀学生

国外名校的师资力量十分雄厚,他们以自身的全球影响力、极佳的科研环境和优厚的薪金报酬吸引了全球精英前去工作,优秀的师资同时也为吸引世界各地优秀的学生提供了保障。与此相比,中国大陆各高校从师资队伍国际化方面来看,几乎很少有全职工作的外籍教员。另外,或许是由于大陆地区高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相对有些薄弱,除了第三世界国家外,大陆地区高校很难吸引到发达国家的海外留学生,而且海外交换生的比例也相对较少。但是值得高兴的是,中国大陆地区的许多高校食品学科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国际化培养,通过派送骨干教师赴海外进修的方式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的程度,同时设立了多种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国外学术交流,并与国际知名食品学科共同设立短期交换生、长期交换生和联合培养等计划,以提高本校学生的国际化水平。[3]

3 立足于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的全新探索

基于国际化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方法是一个新的探索,必须转化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勇于创新、勇于实践。我们在坚持“重基础、宽口径、偏应用、塑个性、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下,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精心制定了《生物化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的改革探索方案,在进行厚基础的通识教育和食品学科的专业基础教育的前提下,重点拓展培养国际化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包括。

3.1 探索大班授课为主,辅以小班辅助教学及讨论的教学模式

针对现在中班授课模式中师资存在较大差异性、进度难以保持一致的现状,我们探索改革为大班授课,将11个普通班的学生分为2~3组教学大班,以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进行授课;同时,将每组大班分为若干个小班,以青年教师及学生助教分别进行小班辅助教学、讨论及课外辅导。小班辅助教学和讨论的教学理念有助于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享受学校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增加了全部學生分享优质教育的机会。在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教学模式培养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授课方式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进行转变,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交流、尝试体验、参与互动和激活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成功性,也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另外,小班辅助教学和讨论的模式将更多地涉及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探索精神大有裨益。

3.2 探索多元化、开放式的考核方法

比起传统的“用分数说话”的考核模式的单一性,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考察更为合理和全面。该研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考核模式进行拓展和改革。

(1)增加探索性课程小论文的撰写:让学生自定合适的课题,通过进行文献调研,以及对简单实验的操作,结合课堂所学理论来分析总结,完成相应的课程论文。课程小论文的撰写可以提高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讲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实践操作能力。

(2)增加课堂报告演示: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围绕某一个研究题目或知识点制作PPT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汇报。课题报告的演讲可以提高学生制作PPT的能力,演讲表达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3)以开放性课题为主的笔试:笔试考试将以开放性题目为主,总分高于满分,如每题20分,6题中任选5题作答,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存在知识盲点,但学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对知识点是否掌握。总分计算时,若学生6题全做,则以得分较低的5题计算总分,避免学生为了得分而对答案生搬硬照,培养学生对学习与科研的认真态度和严谨思辨。

(4)增加课后作业的得分比重:加强课后作业并将作业成绩计入总评考核,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基本知识点,和对课程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深入的理解。

3.3 深化《生物化学》课程的双语化、逐步拓展为全英文教学

《生物化学》课程的双语化和全英语化教学是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关键之一。目前,该课程作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双语示范课程,正在对双语教学的模式进行积极探索。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有留学背景的中青年教师的骨干力量,加强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元素,争取从双语化教学逐步过渡到全英文教学,比如开设“全英文实验班”,使学生能够通过国际化的语言、锻炼自己国际化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3.4 引入国外专家讲学计划

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正逐步引入国外食品专业及相关生化学科的教授参与到《生物化学》部分章节的教学实践中。国外专家的讲学计划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接与该学科领域专家面对面地进行学习和交流的宝贵机会,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对课题与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综上所述,在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学生国际化培养的背景下,我国高校食品专业应充分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吸取国外高校知名食品学科的发展经验,借鉴其先进的教育模式,实施有效的学生国际化培养措施,充分利用国境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以促进自身教育水平的发展。我们在食品学科的建设上,正在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本科教育模式和他们的优秀经验,充分利用全球名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时俱进地不断优化食品专业本科《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大班教学保证师资,小班辅导培养灵活,多元考核科学评价,强化双语巩固优势,目标全英文授课接轨国际,努力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国际化创新型复合人才。我们的这些尝试和努力以提升我国食品学科的学生教育质量为目标,力争使我国食品工业能够适应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并在竞争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小鸣,张秋香,梁丽,等.食品专业《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190.

[2] 周鹏,刘小鸣,胡锦华,等.食品专业《生物化学》卓越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14.

[3] 夏书芹,陈卫,张晓鸣,等.以个性化发展为导向的食品学科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3):171-172.

猜你喜欢

食品专业生物化学创新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基于微课对食品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专业融合的食品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基于任务驱动的竞争模式在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