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困境及现代化教育管理制度构建思考
2015-05-13吴琼
吴琼
摘 要:这里非师范类年轻教师多、骨干教师流动性大、维稳工作刻不容缓、新老教师交替出现断层。这里生源复杂,留守儿童多,孤儿、单亲学生多,汉、回两族学生小冲突不断。这里半文盲家庭居多、家庭教育观念滞后。为了摆脱学校管理困境,学校在制度构建上注重学校实际,力求创新,构建教师培训、支教、每周导教制度,改善条件、解难帮扶制度,上“四课”制度,学情分析制度,定期家访、心里咨询制度,孤儿、单亲救助制度,民族团结、联谊制度。让学校走出管理困境。
关键词:学校管理 困境 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a)-0177-02
作为校长要管理好一所学校,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拟定工作职责,精细化管理分工,这是必不可少的。执行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不动摇,又要不断创新、充实新的制度。但如何让学校各项制度、职责有效的、顺利的落实好、贯彻好,这就需要构建现代化教育管理思想,分析学校校情,做到有针对性的驾驭,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校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1 学校管理工作的几大困境
1.1 来自教师方面的
(1)我校共有教师52名,从年龄结构上看较为合理,50岁以上教师4名,30~50岁教师22名,30岁以下的教师26名,老中青结合。学历层次本科以上占到60%,大专生占到30%,中专生占到10%,其中师范类教师9名,只占20%,非师范类年轻教师占60%,有知识无教法现象比较突出。如何推行现代化教育理念,如何让60%的非师范类年轻教师与学校教育接轨,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这是学校教研一项重要工作。
(2)骨干教师流动性大,我校本地教师10名,临乡教师18名,距家200里之余的教师24名,他们均出生在条件较好的平泉、新城、屯子、临泾等乡镇,从进校门的那天起,如何进入县城或回家乡工作是他们的心愿,这些教师工作刚够三五年就逐年调离,而流动的这些教师绝大多数是我刚培养起来的骨干教师,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能手,据统计,近10年内,我校逐年调入县城或前原的教师54名,随后补充的教师又是刚入讲台的、还缺乏教学经验的、还不能完全驾驭课堂的年轻教师,这里基本上成了县城或前原学校的教师培训基地。
(3)维稳工作,三岔地处宁西河、殷北河和浦东河的交汇处,属于农村后山地区,较为偏僻,条件不便。加之四周群山视野不开阔,教师郁闷,这里的教师均出现走出山区进入前原的梦想,如何留得住教师,如何让他们热爱这片神圣的土地,这是构建制度的一大研究课题。
(4)新老教师交替出现断层,中老年教师大多为师范类教师,除了有专业的知识,基础雄厚外,他们课堂教学经验丰富,新课程理念理解透彻,驾驭课堂灵活自如。而年轻教师虽知识丰富,但在教学艺术上空白,新培养起来的骨干教师较少,新老交替出现断层。
1.2 来自学生方面的
(1)生源复杂,我校目前有学生1002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学校南临庙渠店王村,马渠唐原村;西临宁夏彭阳县小圆子乡;北临殷家城清泉村,环县佛岔、杨家洼村。学校生源覆盖了两省、三县、五乡镇的部分学生,历史、地理位置的原因,决定了这些學生地域差异大、习惯差异大、如何让这些学生适应学校生活,需要针对性的构建相应制度。
(2)留守儿童多,我校属于后山区,经济滞后,当地无产业,家庭收入主要靠父母外出打工,这就形成了大批留守儿童出现,据统计:我校共有留守儿童415名,这些学生均由祖父、祖母或亲戚在街道租房陪读,学生普遍过于溺爱,他们生活习惯较差,周末或放学后,有的溜街串巷,有的三五成群出入网吧,学校一周教育,毁于一旦。
(3)孤儿、单亲学生较多,据统计我校共有孤儿、单亲学生38名,造成原因:有的父母离异孩子无人抚养,有的父母一方亡故,另一方改嫁造成孩子无人抚养,如何让这些孩子享受与其他孩子一样的物质供给,平等教育,这是我们构建制度的一个新课题。
(4)民族团结问题,三岔属于回民分散聚居地,周边有马氏、脱氏、妥氏、糟氏等回民,学校有回民学生52名,回民学生宗教信仰与汉民学生各不相同,加之,回民学生性格属于侠客行,小小年纪就拉帮结派、结兄道弟,学生中民族小冲突不断,如何让回汉两族和睦相处,这需要我们构建新型制度。
1.3 来自家庭方面的
(1)半文盲家庭居多,据统计我校1002名学生中,父母辈的半文盲占8%,但有40%的学生是由祖父母经管,而祖父母辈的半文盲占到了60%。学校教育家庭荒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压力。
(2)家庭教育观念滞后,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学,是为了让其长身体,学知识、学技能是次要的,对教育漠不关心,造成这些学生,学习不积极进取,思想上松懈,难以管理。
2 构建现代教育制度的思考
(1)针对非师范类教师比重大这一现状,拟定相应的教师培训制度,如:岗前培训制度、跟班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和定期公开课制度,我校根据教研实际情况,成立了语、数、英三名教研员,组织指导年轻教师开展教研工作,从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进行全程指导,坚持每周上一节组长指导课,一节公开课。课后及时说课、评课,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在收获中享受喜悦与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接轨。
(2)针对骨干教师流动性大,难以维稳这一现状,创新制度构建,留住他们的心。通过争取项目建设,保障教师有一个舒适的居住和办公环境,目前,我校已建成教师周转楼40套,改建现有办公室15间,目前正建师生食堂1000 m2,让教师感觉到三岔小学有他们的生存空间,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构建经常开展集体活动制度,结合路线教育,学校内部定期开展比赛、比武活动,让年轻教师感到集体的温暖,如篮球友谊比赛活动、拔河比赛、优质课评选活动,让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一项,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享受温暖、荣誉、和谐,在成果中体现自身价值。积极开展下乡支教活动,惠及我校教育。县城学校教师下乡支教活动是弥补我校师资不足,力量薄弱的途径之一。学校积极争取与县城学校结对,开展支教工作。通过支教活动提升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县城学校教师学习机会多,教研活动开展丰富,加之经受过高等教育,素质高、眼界宽,他们有能力去担当这个义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经历过不同的人生,对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认识比较全面和客观。他们能够更生动地引导我校师生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同时他们也可学到在教育教学中,自己需要解决问题的对策。有困难就有帮扶,有心声就有回音的机动制度,面对年轻教师出入讲台,还不会做饭,学校办起了教师灶,面对教师对学校工作中的建议,及时给予答复,并予以纠正、改进、落实。让他们感受到三岔小学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我与学校共成长的主人翁思想。针对新老教师交替出现断层,开展“上四课制度”,即高级教师上示范课、中级教师上优质课、青年教师上比武课、刚上岗的教师上汇报课,邀请名流家长走进教室,一起观摩、评教,组织教师收看新课改电视讲座、学习新课改理念。要求教龄不足五年或刚毕业的教师每期听课不得少于15节。
(3)针对生源复杂这一现状,学校构建学情分析制度,每学年开学初科任教师、班主任研究教育对象,研究他们的地域特点、生活习惯及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制定教育教学计划,让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感怀,得到呵护和尊重,同时学到知识、技能,让其快乐成长。
(4)针对留守儿童多,家庭教学出现盲区这一现状,学校构建定期与不定期的家访制度和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制度,落实习近平的重要指示,即深入联系群众,让教师走进学生家庭,面对面交流座谈,与家长沟通思想,掌握学生在校及在家表现情况,相互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共同制度可行计划,教育学生。针对个别学生心理不健康,学校由曹淑珍老师做好提前心理干预,跟踪咨询开导,让其健康成长。
3 针对孤儿、单亲学生较多这一现状,学校构建救助制度
(1)学校由副校长牵头,班主任深入家庭,与家长交流意见,了解他们的困难,联系县残联团委,予以帮扶。
(2)学校建立救助制度为这些学生提供必须的学具,同时做好心理开导,让其树立自信,与其他孩子平等享受教育、物质需求,茁长成长。
(3)针对民族差异这一现状,构建“民族团结”联谊制度,唱响民族大团结歌曲,56个民族56多花,回汉两族是一家,感化学生。回汉学生联谊活动通过举办庆祝元旦活动、六一文艺汇演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有意识的将回汉学生相互渗插对方,开展比赛活动,如:拔河比赛、球类比赛、象棋比赛等。让他们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和谐才能赢的道理,增进回汉两族的友谊。
(4)针对来自家庭的负面影响,学校构建定期家长会制度。通过家长会学习党的教育方针、路线及政策,阐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分析当前学校的现状,交流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做到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让家长支持教育、理解教育,共同办好教育。
总之,通过分析学校校情,构建现代化教育管理思想,有针对性制定相应制度,做到有针对性的驾驭,解决了我校实际管理中的困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年来,教师学风、教风明显好转,注重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学生素质得到提高。师生间、学生间建立了平等和諧的关系,使学校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元宽,葛金国.学校管理教育性的回归: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4(5):53-56,65.
[2] 周志文,董秀丽.论学校管理的伦理基础[J].当代教育科学,2010(13):36-37.
[3] 任佳.现代中学管理制度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