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现状及其发展战略
2015-05-13黄智严一梅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642
黄智 严一梅(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642)
全民阅读现状及其发展战略
黄智严一梅
(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2009~2013年5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近5年来数字资源环境下我国国民阅读率、国民阅读量、国民阅读时间3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全民阅读的发展战略进行探讨,提出在推广力量、推广环境和推广对象3方面构建我国全民阅读发展策略的新思维。
[关键词]数字资源国民阅读调查纸质阅读数字阅读全民阅读发展战略
[分类号]G250
1数字资源环境下文献载体的类型
自有文字以来,纸质文献一直是文献载体的主要形式。大约20世纪中叶,人类又革命性地发明了数字型文献载体[1]。所谓数字型文献载体就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时至今日,数字资源环境下我国出版的文献载体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纸质文献、视听文献、缩微文献、数字文献、纸质和数字并存文献。
由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不断进步,近年来数字型文献载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纸质文献逐步向数字文献过渡[2-3]。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文献载体,数字文献载体具有如下特点:①形态方面:纸质文献载体为纸张,数字文献载体为光电材料。②容量方面:纸质文献载体容量小,数字文献载体容量大。数字文献载体资源可以海量存储,携带方便,例如一部Ipad便可储存几万种图书,相当于个人拥有一座小型图书馆。③载体获取方式方面:纸质文献获取方式,无论是购买、租借还是继承,大体都以实体形式进行,而数字资源则必须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才能获取文献。④载体成本方面:数字图书成本低廉,是纸质图书的1/4或1/5,便于进行全民阅读推广。
2数字资源环境下的全民阅读现状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是为全面了解我国国民阅读倾向发展趋势和文化消费现状而进行的一项连续性、大规模的基础性国家工程。该项目从2007年开始,每年对全国国民数字阅读进行了全国性的抽样调查并予以公布。笔者以2009~201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5次调查数据为依据[4-6],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国民阅读率、国民阅读量、国民阅读时间3个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以期找出数字资源环境下我国全民阅读状况及变化规律。
2.1国民阅读率调查数据SPSS统计分析
图书阅读率是指每年至少有读一本图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调查样本总体之比,该指标反映有阅读行为的读者群体在全体国民(包括不识字者)中所占的比例。表1为近5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变化情况。
表1 2009~2013年间全民阅读率变化情况
2.1.1 SPSS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按照抽样调查标准进行调查,因此其调查数据可以满足数理统计分析条件要求,利用统计软件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2009~2013年间全民阅读率描述性分析
纸质资源阅读率包括图书阅读率、报纸阅读率、期刊阅读率。从表1、表2对5组数据的离散系数进行比较,数字阅读率25.31>报纸阅读率8.97>期刊阅读率8.17>图书阅读率5.35>综合阅读率2.97,说明在数字化环境下近5年来我国国民阅读中数字阅读率变化最大,报纸阅读率次之。综合阅读率和图书阅读率变化最小。表明近5年来数字阅读率和报纸阅读率受数字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综合阅读率和图书阅读率受数字环境影响较小。
2.1.2 SPSS相关性分析
利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对数字阅读率与期刊阅读率、报纸阅读率、图书阅读率、综合阅读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
表3 数字阅读率与期刊阅读率相关性
表4 数字阅读率与报纸阅读率相关性
表5 数字阅读率与图书阅读率相关性
表6 数字阅读率与综合阅读率相关性
从上述表格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数字资源环境下近5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具有如下特征:
①数字阅读率与综合阅读率相关性系数为0.679,大于零,为正相关。显著性系数为0.207,大于0.05,呈不显著关系。说明数字环境下数字阅读率和综合阅读率为正相关,但数字阅读率对全民综合阅读率影响不大,数字资源环境并不能显著地提高全民的整体阅读率。
②数字阅读率与图书阅读率相关系数为0.997,大于零,为正相关。显著性系数为0.00,小于0.01,呈极显著相关。说明数字阅读率和图书阅读率相互促进,互相提高,数字阅读率提高能极大促进图书阅读率。数字阅读并不会导致纸质图书阅读率的下降。
③数字阅读率与期刊、报纸阅读率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91和-0.513,均小于零,均呈负相关关系。显著性系数分别为0.111和0.377,均大于0.05,表明相关性均不显著。说明随着国民数字阅读的提高,国民对传统的纸质期刊、报纸阅读率下降,数字资源有代替纸质期刊报纸的趋势,但这种趋势是渐进性的,变化并不显著。
2.2国民阅读量调查数据SPSS统计分析
国民阅读量是指一年内国民人均阅读纸质图书、纸质报纸、纸质期刊、电子图书本数或份数。分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纸质报纸人均阅读量、纸质期刊人均阅读量和电子图书人均阅读量4种。以下为2009~2013年近5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统计数据(见表7)。
表7 近5年阅读量变化
2.2.1 SPSS描述性统计分析
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表7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见表8。
表8 描述统计量
从表7、表8中看出,在数字资源环境下,近5年间国民在纸质图书年人均阅读量方面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变化小,不明显;纸质报纸年人均阅读量、纸质期刊年人均阅读量呈下降趋势;电子图书年人均阅读量方面呈上升趋势,并且上升趋势明显,变化大。
组间离散系数比较显示,电子图书47.28>纸质报纸17.85>纸质期刊9.84>纸质图书7.38。
说明在数字资源环境下,近5年间我国国民阅读量中电子图书阅读量变化最大,其次是纸质报纸和纸质期刊,变化最小的是纸质图书。
2.2.2 SPSS相关性分析
利用SPSS对电子图书年人均阅读量与纸质图书、纸质报纸、纸质期刊年人均阅读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表9 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相关性
表10 电子图书与纸质报纸相关性
表11 电子图书与纸质期刊相关性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①电子图书阅读量与纸质图书阅读量相关系数为0.779,大于零,呈正相关,表示电子图书阅读量增加亦可促进纸质图书阅读量的提高,说明数字资源环境下电子图书阅读量增加会导致纸质图书阅读量下降的说法并不成立。显著性系数为0.221,大于0.05,显著性不明显,说明电子图书阅读量增加亦可促进纸质图书阅读量的提高关系并不显著。②电子图书阅读量与报纸阅读量、纸质期刊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83,小于零,呈负相关。显著性系数为0.06和0.17,大于0.05,表明相关性并不具有显著意义,说明电子图书量的增加并没有使纸质报刊的阅读量显著下降。
2.3国民阅读时间调查数据SPSS统计分析
2009~2013年国民人均每天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阅读时间见表12。
表12 近5年日均阅读时间
2.3.1 SPSS描述性统计分析
利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3。
表13 描述统计量
从表12、表13得知:①纸质日均阅读时间呈下降趋势;数字日均阅读时间每年呈上升趋势。②离散系数方面,纸质日均阅读时间为11.83,数字日均阅读时间为12.60,离散系数接近,表明二者下降趋势和上升趋势接近。③纸质日均阅读时间中,图书离散系数为8.07,报纸离散系数为15.61,期刊离散系数为15.70,表明数字资源环境下读者阅读纸质报刊时间每年下降程度大,而每年阅读图书的时间却相对稳定。④数字日均阅读时间中,互联网阅读时间离散系数为14.48,手机阅读时间离散系数为43.69,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间离散系数为24.99。表明互联网阅读时间相对稳定,手机阅读时间上升最快,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间次之,这与智能手机日益普及的特征相吻合。
2.3.2 SPSS相关性分析
利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对“纸质日均阅读时间”和“数字日均阅读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14。
表14 纸质与数字日均阅读时间相关性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纸质文献日均阅读时间和数字文献日均阅读时间相关系数为-.985,小于零,为负相关,显著性系数为0.015,小于0.05,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在数字资源环境下国民每年日均纸质文献阅读时间明显减少,数字文献阅读时间明显增加,二者有显著的负相关性。
3数字资源环境下全民阅读存在的问题
3.1公民阅读权问题
表1、表2反映出近5年来在数字环境下全民综合阅读率变化并不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数字资源环境并不能大幅度提高国民阅读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年人均读书阅读量还很低[7]。究其原因,高俊宽指出[8],公民阅读权是指每个公民依法享有的自由、平等地阅读的权利,导致我国人均阅读量低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我国从上到下对公民阅读权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妨碍了阅读活动的推广。
3.2读者阅读行为嬗变问题
从阅读率、阅读量、阅读时间5年调查数据分析,国民在阅读过程中数字阅读比重越来越大,如何解决数字资源环境下读者阅读行为从传统的深阅读、经典阅读、人文阅读嬗变为浅阅读、杂阅读、功利阅读,应该引起全民阅读推广者足够的重视。
3.3数字资源出版发行问题
国民在阅读过程中数字阅读比重越来越大,读者对数字资源要求越来越高,但数字出版发行却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数字出版发行目前存在如下问题:①数字资源出版发行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数字资源环境下全民获取文献和阅读文献更加方便,在此环境下如何保障数字资源知识产权问题显得更加突出。②数字资源出版发行中出版滞后和捆挷销售问题。目前很多文献以纸质版和数字版并存的形式出版发行,因而在出版发行过程中产生了数字版出版滞后、捆挷销售等现象,这值得我们关注。
4数字资源环境下全民阅读发展战略
针对全民阅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制定强有力的阅读推广策略、打造优良的阅读环境、塑造良好的阅读行为3个方面来论述数字资源环境下全民阅读发展战略,为提高我国全民阅读水平而拓展新的思路。
4.1加强全民阅读推广
4.1.1明确公民阅读权,推动全民阅读国家立法,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法规策略。要提高全民阅读水平,制度必须先行。先进国家普遍重视全民阅读推广立法,如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阅读卓越法》,2001年日本颁布《儿童阅读推进法》,2006年韩国制定《读书文化振兴法》等[9]。在国内,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法规亦逐步得到重视。201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进党的政治报告,国家设立了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协调办公室。结合国内外制定全民阅读法规经验,数字环境下组建全民阅读推广法规力量可采取如下策略。①践行阅读梦为中国梦的一部分,促进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实现全民阅读梦,首先必须从国家层面高屋建瓴尊重知识产权,明确公民阅读权;其二,充分认识国民阅读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性,促进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人大代表朱永新认为,要将全民阅读提升到建设民族共同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实力和营造全社会共同精神家园的国家战略高度上,重新审视推动全民阅读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意义[10]。②国家层面研究制订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制定《国家阅读大纲》,推动全民阅读国家立法,只有在制度的规约下,阅读推广活动才会扎实有效。
4.1.2完善各级全民阅读推广机构,构建全民阅读推广组织策略。目前我国全民阅读推广机构有如下几种类型:“各级政府机构”“专业学会、民间社团等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图书馆、出版、传媒等文化机构”[11]。黄文镝在对近年我国社会阅读活动进行概述时,提出政府部门、专业学术团体、图书馆与出版团体、教育部门、民间社团5种机构是全民阅读推广的主要推动力量[12]。笔者认为,理想的全民阅读推广组织力量应包括:①政府组织:包括政府、图书馆、出版发行系统、学校、社区。②民间组织:包括民间各种阅读推广机构。③家庭。同时,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民阅读推广机构的管理。第一,进一步完善全民阅读活动的主管机构,推动设立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第二,进一步强化传统机构,诸如学校、图书馆、家庭等的推广力量。第三,数字资源环境下,重视网络公司、数字图书公司、电子阅读器生产商等机构的角色地位,以便让国民得到更好的数字阅读服务和数字资源产品。
4.1.3大力提高全民阅读推广人员综合素质,构建阅读推广人才策略。人力资源是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全民阅读推广队伍成分复杂,有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民间志愿人员等,他们在全民阅读活动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数字资源环境下全民阅读推广队伍要求具备如下素质:第一,对职业有崇高的使命感,充分认识到全民阅读的价值和重要性;第二,崇尚阅读,喜爱阅读,能在阅读活动中起到指导作用;第三,自身综合素质高。特别是在数字资源环境下阅读推广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管理水平。
4.1.4制定全民阅读财政扶持政策,构建阅读推广财政策略。加强财政扶持,构建数字环境下的全民阅读推广的财政策略,为全民阅读提供财政保障。第一,成立国家全民阅读推广基金。第二,成立民间全民阅读推广基金。第三,对相关企业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如出版业、书店、数字资源公司等相关企业。
4.2优化全民阅读环境
4.2.1打造优良的全民阅读硬环境。①硬环境包括出版发行、书店布局、图书馆建设等。出版发行部负责出好书,书店布局方面应尽力方便国民选书购书,网络书店注重物流的配套。图书馆建设方面,除了传统的国家图书馆、省市区级图书馆之外,更应注重社区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建设,特别是在城镇化的今天,重视社区图书馆建设,对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非常重要。②构建方便完整的数字阅读服务体系。包括网络通讯服务体系、电子阅读器、数字阅读成本等。网络通讯负责为电脑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提供统一资源,为推进全民阅读提供网络系统保障,是数字环境下全民阅读的前提和基础。电子阅读器方面,包括PC、IPAD、智能手机等,政府应该鼓励相关企业技术创新,为全体国民提供质优价廉的电子阅读器产品。数字阅读成本方面: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等,国家鼓励企业开发数字资源,为国民阅读提供高质量的数字资源,满足全民阅读的文献要求。
4.2.2提高全社会阅读水平,建立良好的阅读软环境。良好的软环境包括数字资源环境下社会良好的阅读氛围和家庭良好的阅读氛围。我国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阅读氛围,1997年1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广播影视部、新闻出版署、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9个部委共同发出了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了以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为主题的知识工程,其后,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把每年的12月确定为全民读书月。在国外,针对全民阅读下降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确定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在我国习称为世界读书日);美国多年来先后启动过“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和“暑期阅读之乐”等国民阅读活动。法国以每年3月为全国性的图书与阅读月。英国鉴于儿童阅读能力日渐退化之忧,提出了“举国皆为读书人”的目标,并确立1998年9月到次年8月为英国阅读年[13]。
综合国内外经验,数字资源环境下构建良好的全民阅读软环境应采取如下策略:
①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公务员的阅读行为和率先垂范会激发民众的读书热情。各级领导应该亲自倡导和推动全民阅读。近年来,习近平、王歧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列出《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旧制度与大革命》等书单,为全民阅读起到了表率作用。
②设立国家阅读节或全民阅读日,使分散的各类全民阅读促进活动进一步系统化、组织化、有序化;统筹组织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开展各类阅读活动,让全社会上上下下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③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各种阅读活动的宣传。数字资源环境下充分发挥各读书网站的作用。如豆瓣网、当当网等新媒体利用网络开展新书书目推送服务,通过即时评论、建立图书阅读群等措施,为建立良好的阅读软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④注重家庭阅读氛围的培养,让家长成为家庭阅读的榜样。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儒家传统的耕读文化铸成了中华民族“书香世家”这样的家庭阅读氛围。在数字资源环境下的今天,“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早已过时,但父母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阅读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最有情感基础和氛围的阅读单元[14]。因此,倡导家庭阅读中家长和孩子的阅读互动,培养家庭阅读氛围,让家长成为家庭阅读的榜样仍是我国提高全民阅读水平及全民文明素质重要的途径之一。
4.3引导读者阅读行为
读者阅读行为包括读者阅读素质、读者阅读需求、读者阅读方式等。根据李新祥的研究结果[15],数字环境下读者个体阅读行为发生了如下的嬗变。①读者的阅读需求进一步多元化,知识需求依然是第一需求,但资讯需求提升明显。②读者阅读能力、阅读目的、阅读积极性、阅读范围、阅读量等指标总体上呈现出积极的变化。③读者的阅读耐心减弱。良好的阅读行为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针对数字资源环境下读者阅读行为嬗变状况,如何在传统阅读习惯基础上培养国民良好的阅读行为是我们制定读者阅读行为策略的新方向。
4.3.1全面提高读者阅读素养。阅读素养包括读者的阅读目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针对数字资源环境下读者阅读行为嬗变出现的新特征,有的放矢,培养读者正确的阅读目的和阅读兴趣,增强读者的阅读能力,提高读者阅读素养。①根据读者的阅读目的和阅读兴趣进行引导,鼓励读者进行方向性阅读。读者的阅读耐心减弱是数字时代我国全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数字资源环境下读者阅读目的中功利阅读超越人文阅读,流行阅读超越经典阅读。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必须加强对读者的导读工作,根据读者阅读兴趣和阅读目的引导读者进行方向性阅读,强调人文阅读和经典阅读,全面提高读者阅读素养。②提高读者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数字资源环境下读者“浅阅读”、泛阅读的取向明显,导致个体阅读能力下降,新环境下有必要对读者进行阅读能力指导,即词汇指导、阅读理解力指导等。
4.3.2培植读者正确的阅读需求。阅读需求包括思想需求、知识需求、审美需求、资讯需求、消遣需求、刺激需求6大需求,数字资源环境下读者的阅读需求进一步多元化,表现为知识需求依然是第一需求,但资讯需求提升明显,思想需求和审美需求没有随着数字化进程减弱,反而有提升的趋向[15]。针对阅读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在对读者进行阅读需求指导过程中可采取以下策略:提倡思想需求、知识需求和审美需求为主,适当控制资讯需求、消遣需求和刺激需求,引导读者潜心阅读。
4.3.3引导读者阅读方式的正确转变。读者阅读方式依据载体的不同而分为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方式,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可知(见表7),国民数字阅读有逐步上升的趋势。据此我们应该根据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制定全民阅读策略。①创造条件,特别是网络条件,以便让读者随时随地都可以方便地进行数字阅读。②根据纸质阅读方式和数字阅读方式的差异,引导读者进行正确的泛读和精读方式选择。③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是数字资源环境下读者阅读行为特征之一,因此应大力提倡读者在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时进行网络书评,增加阅读即时互动性,以便增加读者间的阅读交流,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陈红星,张淑芳.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概念、特征与类型[J].图书馆建设,2010(5):1-4.
[2]张立宪.中国数字出版现状与未来发展[J].科技传播,2011(9):14-15.
[3]卢宏.近五次我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4(1):71-82.
[4]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0[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5]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1[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6]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专题[EB/OL].[2015-03-07].http://www. chuban.cc/ztjj/yddc/.
[7]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J].出版发行研究,2014(5):9-12.
[8]高俊宽.图书馆与公民阅读权[J].图书馆,2012(1):9-12.
[9]汤更生,朱莺.全民阅读活动的背景、特色与推动[J].图书馆学刊,2013(3):60-64.
[10]朱永新.阅读,再怎么强调都不会过[N].中国教师报,2012-03-21(2).
[11]丁娜.全民阅读推广力量的角色构建[J].图书馆论坛,2014(2):27-33.
[12]黄文镝.近年来我国社会阅读活动概述[J].图书与情报,2010(3):30-35.
[13]徐雁.书爱众香薰:全民阅读推广的时代使命[J].图书馆杂志2011(3):33-38.
[14]李玉萍.新媒体环境下全民阅读策略研究——基于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的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14.
[15]李新祥.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黄智男,1964年生,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阅读推广。
严一梅女,1970年生,馆员。研究方向:信息管理。
·域外采风·
收稿日期:(2015-06-09;责编:徐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