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
2015-05-13滕洋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滕洋(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基于物联网的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
滕洋
(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摘要]分析物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内涵及实现路径;探讨基于RFID的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构建,即以服务为主导、以资源集成为原则及以人为本的观念;研究基于物联网的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创新点:虚拟技术智能化创新、实体智慧服务知识化创新和馆员信息服务素养创新等。
[关键词]物联网RFID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智慧服务
[分类号]G258.2
*本文系黑龙江省文化厅课题“无线网络覆盖服务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创新应用研究”(项目号:2015C004)成果。
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集散地,图书馆在信息时代已不可或缺,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现代信息资源传播的关键枢纽。但相对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图书馆行业的进步速度却是缓慢的,尤其是在后续监管图书、设备等资产时,采用的抽查核实手段依然多为人工手段,不仅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还无法适应当前节能减排和安全监控等要求[1]。
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在世界信息产业里,借力于网络及RFID传感技术,物联网掀起了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核心的描述在于通过网络传感技术的应用,在一个泛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对各种联网末端设施的控制和管理,使系统统一清晰。在我国产业发展进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引入是产业效能提高的保障,是技术进步的一大助力。将物联网和图书馆行业有机结合,可以产生一个崭新的概念,使图书馆在数字化进程中开启智慧化的特点。图书馆中的智慧服务,不仅能降低设备、图书以及管理人员的风险,还能把相关违法行为拒之门外,避免发生由于图书馆环境的变动而造成的人员以及书籍危险。同时物联网技术的使用还能减轻图书馆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图书馆管理部门监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有效减少相关能源损耗,而且物联网技术是基于网络和传感技术,支持用户的网上查询和借阅,能有效地节约社会成本[2]。因此,对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成果,将会直接影响到现代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1物联网
1.1物联网的内涵
早在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就被提出,简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里的物是存在于虚拟或真实世界中的对象或者实体的泛指,以某种方式能被识别。物联网从语义层面上看,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基于标准通信协议把各种对象互联起来的网络,其中每个对象对应的标识都是唯一的,支持通信和信息交换。国际电信联盟在2005年也给出了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不限时间和地点,互联任何物品的网络,能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管理和访问,解决包括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在内的互联问题。目前来看,对于物联网国内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标准,获得多数支持的定义为:物联网是按照约定的协议,通过信息传感设备连接互联网与任何物品,利用RFID技术实现信息交换和通信,完成智能化识别、跟踪、监控、定位甚至管理物品的一种网络[3]。
1.2物联网的特征
从本质上看,物联网主要包括以下特征:首先,物联网是架设在互联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万事万物的互通互联,所以物联网具备互联网的特征;其次,物联网是建立在普适网络、普适计算以及网络技术等基础上的,“普适”的意思就是无所不在、普遍存在,所以物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无所不在性;再次,物联网利用RFID技术,在各种真实物理中嵌入和装备了传感器设施,连接计算机互联网,通过特定程序的运行,远程控制物品或者实现物与物之间的直接通信,所以物联网有融合物理与虚拟世界的特征;第四,物联网构建的网络是物物互联的,在物联网中的物是要可识别的,并且支持与其他物体的信息交换和通信,所以物联网要有识别与通信特征;第五,物联网应用了智能嵌入技术,使其中的“物”具有了智能化的特征;第六,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网络基础设施,具有移动性的特征,这也是它与传统互联网的区别之一;最后,物联网技术以用户为核心,展现了以人为本的一面,更加关注用户体验。
2图书馆智慧服务
2.1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
图书馆在不断提升自身服务的基础上,延伸到了智慧服务阶段,智慧服务要建立在知识服务的基础上,实现馆藏资源以及信息知识的增值。智慧服务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说,是要提高图书馆中知识服务的内涵,使其得到升华[4]。梁光德等认为智慧服务是运用创造性智慧在知识服务基础上搜寻、分析、组织以及重组知识,寻找到能体现出图书馆价值的知识增值产品,在知识层面上对用户的应用和创新提供知识,完成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作为智慧服务的一种,图书馆智慧服务是图书馆最核心价值取向的体现,是图书馆服务的最终目标所在,代表着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更深层次发展。随着智慧服务的介入,图书馆可以帮助用户提升智慧水平,实现知识的可持续价值[5]。
2.2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
在公共图书馆中,智慧服务模式实际上就是在馆藏资源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创造,其在信息技术时代体现为繁杂的系统工程,在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对馆藏信息知识进行搜寻、组织、重组和分析,以主体的身份从用户的视角出发,全面考虑用户需求,最终目的是要支持和解决用户的问题。在服务过程中,十分关键的是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服务,在完成过程中需要智慧的投入,所以智慧服务的本质是知识创造,在智慧服务的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知识工作者的智慧,把特定的智力支持提供给用户。
其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是以信息化为载体的,通过对知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处理,给知识烙上信息时代的烙印。值得注意的是,智慧服务的提供并不是把馆藏信息资源简单地执行网络化和数字化操作,而是基于数字信息从根本上对图书馆的角色进行改变,构建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图书馆。
最后,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核心是知识运用。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要灵活地转换信息、知识和智慧的角色,智慧加工知识,知识再对信息进行加工,信息是最基础的资源所在,最后在策略信息的协助下完成问题的最终解决。所以究其根本,智慧是基于知识产生的,要对知识进行高效的运用,才能构建出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更好地服务读者。
2.3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实现路径
首先,智慧的提炼。在目前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图书馆智慧服务方式的提供,离不开智慧的提炼,知识是感性的,提炼出的智慧是理性的,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图书馆的馆员们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服务智慧,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高效的服务。
其次,智慧服务水平的提升。在管理学上智慧与知识的范畴一致,要通过科学管理方法对知识进行管理,使其功效得到更好的发挥。在图书馆智慧服务中也是如此,智慧服务直接与图书馆员后天积累的实践智慧相关,通过科学管理方法使智慧水平得到提升。
最后,要推行公共智慧服务。在当今大环境下,用户对图书馆的要求也有所提高,需要提炼、浓缩甚至是重组后的知识,是经过处理的知识。所以在开展图书馆智慧服务时,一方面要继续开展传统读者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密切关注知识创造,知识的实现,尤其是公共智慧服务。
3基于RFID的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构建
RFID即射频识别技术,是实现物联网功能的核心技术支撑,该技术通过在图书、纸质期刊上粘贴可以发送无线电讯号的传感器,进一步缩短图书馆馆藏资源信息的录入和查询时间,可以有效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基于RFID技术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和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相结合,需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协作性、服务性、人性化等智慧化的新技术特点[6]。图1为基于RFID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
图1 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
3.1以服务为主导
物联网下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中技术、服务和信息资源间彼此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为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提供有效的保障。提供智能化、信息化的在线服务是图书馆此平台的最终目的,因此坚持把最优的服务作为平台构建的主导是根本目的,是平台的根基所在。结合馆藏资源的开发与虚拟资源的信息服务,使服务实现全方位与立体化;结合用户在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下的使用行为,同时结合用户档案信息和馆藏文献的基本信息,对用户的个性化信息进行全面的跟踪和获取,构建出用户模型,把用户的需求特征真实地反映出来,使提供的智慧服务更立体化,尽量囊括全方位的内容。
3.2以资源集成为原则
数字化信息资源是智慧平台构建的内容基础,在现代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云计算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下,如何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智慧化服务的根本。平台的核心就是数字化后的馆藏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集成是此平台构建中管理与技术的统一(图2)。此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信息化在线网络技术构建图书文献智能服务体系并集成整合后台服务管理系统,从而建立一个智慧性集成服务平台。该平台的信息资源集成主要有图书文献资源的信息机构集成、所有类型文献间跨类别应用集成、馆际快递物流间服务集成、跨库网间转换互通集成等。
图2 智慧资源搜集与整合系统体系结构[8]
3.3以人为本
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中物联网的特点,使人性化服务有了理论支持,能实现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即在物联网环境下用户对服务的选择性更大;面向用户图书馆提供的智慧服务更加方便而高效;用户获得的智慧服务方式和手段更加灵活多样[7]。
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持、资源集成的环境下,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与人之间的联系沟通,是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平台建设的关键所在。利用平台庞大的信息管理系统与资源集成化智慧服务相统一,最终实现馆员与资源及用户间的相互沟通,通过物联网在线网络数字化技术为读者用户提供满意的信息需求。此平台的构建必须体现智慧化服务以读者用户为核心、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
4基于物联网的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创新
基于物联网的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要想有所突破,实现服务模式的创新[8],必须重视以下创新点:虚拟技术智能化、实体智慧服务知识化、提升馆员信息服务素养等。
4.1虚拟技术智能化创新
物联网本身就是一个智能化的虚拟网络,运用了大量的智能技术,所以在物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智慧服务也体现出鲜明的智能型。比如,图书馆可以在馆藏资源中嵌入电子标签,实现对图书馆对象的智能查找、定位或管理,然后提供给用户。另外,图书馆还可以提供给读者个性化的智能服务。在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中,利用物联网技术把虚拟服务提供给用户,服务内容包括智能管理服务和智能定位服务。智能管理服务主要是一卡通服务,一卡通中记录了读者的基本信息,读者开通一卡通之后,便可以进行个性化知识的发布、传递信息和阅读交流等。一卡通的使用打破了图书馆各自拥有本馆文献资源的局限,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智能定位服务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智能查找和定位图书、读者和服务场所等,能实现查看图书馆整体地图,实现无缝连接室内外服务,而且可以呈现给读者各书架的馆藏信息,可以更加方便和快捷地进行管理,减轻工作量的同时,提高了管理效率。
4.2实体智慧服务知识化创新
实体智慧服务就是在图书馆真实环境下的智慧服务,包括自主服务、环境与安全服务等。自主服务是指读者在一定设施的辅助下,按照工作流程的指示,自我参与解决问题的服务方式。通过自主服务,读者可以自助完成借还书工作,不受时间限制。在减轻图书馆员工作量的同时,读者的阅读自主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环境与安全服务是利用物联网技术管理图书馆的环境问题,比如照明的管理、温度的调控等。另外每本图书利用物联网技术都可以追踪定位,发现有异常时可以鸣叫报警,能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图书的安全。
物联网技术环境下,实体智慧服务必须实现知识化创新才能有所发展。目前我国对知识服务的研究实践还特别少,这是因为知识性服务是一种深层次、高水平的增值服务,此方面的创新可以从知识经济导入和核心竞争力方面做工作。
4.3馆员信息服务素养创新
提升馆员的信息服务素养,做到一站式服务是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创新点。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学科设置智慧服务馆员职业制度,重视对馆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管理业务培训,加强馆员职业知识及对用户咨询服务系统平台的操作能力,使馆员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软硬件程序;建设一站式智慧化服务体制,馆员必须先能组织整理知识,然后重新组合集成加工知识,并最终交付给用户一种具有学科代表性和规律性的图书馆文献资源知识。
5 结语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并为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提供了机遇,促使图书馆服务逐渐向智慧服务模式转变,并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引领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飞跃。
参考文献:
[1]黄力.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与内容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3):51-55.
[2]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 (7):8-10.
[3]董晓霞,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图书馆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杂志,2011(3):65-68.
[4]仵华.面向物联网应用的图书馆发展路径初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136-138.
[5]苏红英.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1(3):146-162.
[6]郭立新.面向物联网应用的公共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初探[J].兰台世界,2011(24):73-74.
[7]曹红兵,唐秋鸿,唐小新.物联网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70-76.
[8]裴嫣珺.公共图书馆智慧信息服务模式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滕洋男,1982年生,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数字科技对图书馆业务的帮助。
收稿日期:(2015-05-04;责编:姚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