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采访策略
2015-05-13杨杰本溪市图书馆辽宁本溪117000
杨杰(本溪市图书馆,辽宁本溪117000)
大数据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采访策略
杨杰
(本溪市图书馆,辽宁本溪117000)
[摘要]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思维、生产、生活方式,它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应利用好这些数字资源和技术,了解影响文献采访工作因素与问题,更好地完善文献采访工作,以提高馆藏质量与服务质量。
[关键词]大数据图书采访采访馆员
[分类号]G253.1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大数据蕴含的价值正在逐步释放,并渗透影响各行各业,而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图书文献采访则呈现出内容海量化、载体多样化、来源广泛化的特征,采访馆员利用数据能力及工作责任感直接影响到馆藏质量体系的建立。公共图书馆是传播和储存知识的重要场所,保障图书馆馆藏图书文献资源质量、结构、特色,提高服务水平仍是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公共图书馆如何在大数据环境中搜集、利用数据,做好图书文献信息采访,以提升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服务质量,是当前图书馆面临的问题。
1大数据时代影响文献采访N要素
1.1出版业
2004年起,我国出版业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事业单位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十年的改革,出版市场经过不断规范,出版业经营理念日趋成熟。其特征有三:第一,图书出版品种增速大幅回落。2013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4.4万种,图书品种增速回落4.7个百分点。这是出版行业实施图书精品战略,图书出版单位从追求数量转向重视质量,整顿图书出版秩序所取得的成果。第二,全国报纸出版多项指标下滑、期刊总印数略有下降,2013年出版报纸482.4亿份,降低5.1%;出版期刊32.7亿册,减少了0.8亿册,这是数字阅读的普及、电子信息传播与获取方式的改变对报刊出版冲击的显现。第三,各类电子、数字出版物显著增长。2013年全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3.5亿张,比2012年增加0.9亿张;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540.4亿元,比2012年增加604.9亿元,数字产品日益受到用户的欢迎,大数据服务成为馆配市场的新宠。
1.2馆配市场
馆配市场是图书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伴随着各类图书馆对专业服务的需求应运而生的[1]。目前,我国馆配市场采购量约为50亿码洋,约占国内图书市场销售码洋的l0%。[1]馆配商作为出版业与图书馆商业服务链的中盘商和服务商一直受到出版社、新华书店以及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图书馆需求的变化不断引领着馆配市场的发展,那些只为争市场、杀折扣、冲销量而不重视后续馆配服务的馆配商正在被经营灵活、服务精细、书目数据规范、增值服务到位的馆配商所替代,成为图书馆的合作商,同时图书馆应分散对馆配商的被动依赖,掌握采访主动权。
1.3政府采购
图书馆界于2003年开始了以政府采购为主的图书采访方式,依据《政府采购法》,图书馆在购书经费节省上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图书采购的效率得以提升。经过十年的政府采购,也出现了一些采购乱象,制约图书馆藏书体系的建立。第一,招标流于形式。文献供应商不履行承诺,图书到货率与馆藏文献连续性得不到保证。文献采购是一种连续性行为,图书馆只有连续不断地更新文献资源,才能发挥馆藏的作用。第二,重资金节约,轻馆藏质量。文献采访既要重折扣,对时效性强的文献也应及时采购补充。知识时时更新,要求文献资源采购必须保证所采文献的准确、及时、系统,保证采访质量的前提下,发展数量。第三,图书馆专家缺少话语权。评标时只凭标书好坏、馆配规模、折扣高低来综合评分,中标者很难在供书能力和服务能力上达到图书馆的满意。为使图书馆在政府采购上拥有一定的采访自主权与话语权,就应争取招标专家组的图书馆专家组成比例,以保证高质量的图书馆文献采访任务。
1.4馆藏“e”化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馆藏建设日趋“e”化。“来自北美国家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调查显示:70%以上的读者首先选择利用数字资源;数字资源提供或满足70%以上的需求;国内也是如此,馆藏建设重心也日趋“e”化,纸质图书比重下降,电子资源比重增加。”[2]用户阅读倾向也日趋“e”化。用户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其阅读需求与阅读行为的变化从根本上影响着图书馆的采访方向。用户在学习、阅读、研究等行为也正在“e”化,希望何时、何地以任何方式利用任何设备,方便、自助地利用任何信息。用户阅读正从“读书”向“读屏”“读网”转变,并从“读大屏”向“读小屏”过渡。同时,“e”化要求明显加强,读者自主和自助利用数字文献的行为也在加强。读者这种阅读趋势的变化将带动整个出版产业的变革。
2大数据时代对采访馆员的技能要求
在文献采访及监督执行过程中,专业代表着效率、影响着采访质量。图书馆从图书文献的样本选定、合同签订到采购实施、验收评标等系列工作无不是对采访馆员专业能力的检验。培养一支既懂经营,又了解出版社、馆配商情况的高素质团队是做好采访工作的前提。
2.1研究文献出版市场
采访馆员应注重利用与图书馆相关的网站,了解图书馆领域相关的各类知识与信息,拓展视野,及时掌握文献出版市场动态和出版方向,明辨文献的价值,这是作为一名专业采访人员必须具备的素养与工作意识。
2.2关注用户需求变化
采访馆员应实地或利用本馆读者借阅数据做好用户需求调研与分析,用户需求是出版机构出好书的依据,也是图书馆文献采访的根本。用户需求决定着图书馆采访方向,关注用户需求与阅读热点,让图书馆成为用户与出版社、馆配商之间代言人。
2.3把握采访技巧
加强采访馆员对本馆采访文化的自觉,即明确本馆的藏书定位与特点,以求本馆藏书达到结构体系合理,特色鲜明之目的等。尤其要把握本馆的采访方针,主要包括各类型图书文献采访原则,复本量、采访方式、文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采访流程等。采访馆员在采访中应注重以需求为主,同时兼顾文献的价值理念,将实用性、系统性、经济性、特色化等原则贯彻统一,应用到图书馆的日常采访实践。
2.4提高交流沟通能力
采访馆员应与各级馆采编部做好业务对接,加强联系,同时,也要与馆配商、政府采购办保持良好的沟通,这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特别是在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中,交际能力更显重要,它需要与地方文献出版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与文史馆、文联、新闻出版局、报社等单位打交道,广交朋友,及时搜集地方文献出版线索,及时征集。
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文献采访策略
3.1“制度”策略
完备的图书馆文献采访管理制度既是对采访馆员的行为规范,也是对采访馆员一种保护。一个好的制度既能使文献采访更加科学化,又能杜绝招标及采访过程中腐败的滋生。完善采访管理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设立文献采访领导小组,对图书馆的采访工作定期分析与总结,明确图书馆、出版社、馆配商的各自责任,根据读者诉求,不断修正文献采访重点,对采访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其次,采访工作应结合本馆藏书特色体系建设,藏用结合,以读者利益最大化为采访宗旨,制定各类文献采访细则并认真贯彻执行。第三,完善招投标与文献采访管理制度,既能扩展图书馆采访馆员的文献采访面,扩大文献采访的广度与深度,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要求,同时,也能丰富采访馆员专业知识。
3.2“选择”策略
大数据引发图书馆采访环境的变革:一是文献出版发行的多元化为选择文献提供更广阔空间;二是印刷版、电子版、网络版等文献载体为读者阅读方式选择提供了更多空间;三是书目信息渠道多样化:电子书目、纸质书目、网上展厅、展销会等采访方式齐现,为图书馆获取文献信息提供多种渠道;四是文献采访环境的网络化,替代了传统的低效率手工操作模式。据统计,2013年国内新闻出版单位已达34.6万家,出版文献605.8亿册(份、盒、张)[3],从这些庞杂的出版物中筛选适合本馆的文献类型与具体文献,其“选择”的困难程度可见一斑。各类文献出版情况详见表1。
3.2.1选择馆配商。图书馆在选择馆配商时,首先要看其服务质量,其次是折扣率。有的馆配商为了争夺市场,往往把大量精力放在冲销量与杀折扣上,而忽略馆配服务能力的建设,对图书馆承诺的增值服务难以况现。所以图书馆在选择馆配商时要确定本馆的选择标准,对馆配商的管理能力、供货速度、加工服务能力等进行资信评估,从中筛选出最适合本馆需要的馆配商。服务能力是当前评价和衡量馆配商的最重要指标,图书馆一般从八大能力来衡量馆配商的实力,并赋予不同的权重比。由图2可以看出,图书供应能力权重占28%,是最重要的指标,其次是采访数据提供能力和图书现采能力,均占权重的20%。说明图书馆对馆配商的选择正从重视图书的折扣向重视馆配商的综合服务质量与能力方面转变。
图2 供书商八大能力评估权重比
3.2.2选择文献类型。大数据时代,调整馆藏资源的结构应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结合用户利用文献的特点,从本馆实际出发确定不同类型文献采访比例。一是对更新速度快的自然科学类文献,在保证本馆馆藏重点与连续性的基础上偏重电子文献的采访;二是对借阅率低的图书文献以数字文献为主;三是对借阅率高的图书文献应以印刷文献为主;四是对人文社科性强的图书文献,侧重购买印刷型文献;五是专题数据库作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购买,为用户提供服务;六是把网络资源作为馆藏资源的重要补充。
3.2.3馆藏重点的选择。公共图书馆在馆藏建设方面内容覆盖面广泛,应从读者需求专业角度突出自己的馆藏建设,以读者需求的专业为主,辅之扩大知识面,地域优先,文化保存至上。采取整体协调的原则,读者需求第一,兼顾馆藏特色、学科特性和资源替代性,在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不同学科门类之间进行合理协调与取舍。
3.3“获得”策略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文献获得方式更加多样化,采访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发展,由书目预订或现场采购向电子书目征订或网络采访等复合型转化,交替进行,互为补充。对图书馆最大的益处就是对发行商与馆配商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采访控制力得以加强。
3.3.1书目预订与现场采购。以往图书馆采访一般由采访人员独自完成供货商或出版商提供的图书与报、刊订单的选择、签订,期刊预订目前还是以这种方法为主。现场采购是到供书商的卖场直接选购,一般是供书商有什么,图书馆选什么。现场采购有迅速、直观的特点,采访人员可根据现场图书的专业层次、内容和质量决定取舍,有时可购到预订不到或因各种原因漏订的图书,也可补充不足的复本。特别是对自办发行图书,现采是一种很好的获得途径。缺点是供书商、出版社提供大量的书单及分类预设服务,推荐新书,而往往质量不高且借阅率低的图书常夹带其中,使图书馆资源不必要闲置和浪费。
3.3.2网络采访。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馆配商建立了网上购书平台,为图书馆提供网络采访服务,而图书馆对网络采访也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它具有采访范围广、效率高、操作简便的优势。人天书店推出的读买书网就是基于这一理念而建立起来的。通过“网上电子样本厅”网络平台,采访人员可坐在办公室完成大部分的图书采购,既提高工作效率,又增强了对采访工作的控制力。网络采访的缺点是安全性、配送服务、退书处理等还尚不尽如人意,有待加强。
3.3.3采购订货会采访。图书馆采购订货会一般有新版图书样本、精品馆藏图书样本、学术精品等图书现采区,及样书与备货相结合,加强了采购的直观性,同时,国有经营单位与民营通力合作、优势互补,提高图书到馆率,也缩短了图书到馆周期,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采购查重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现采仍是图书馆图书文献采购的主要方式。
3.3.4“图书馆—出版社”直销采访。目前,对图书馆订单的激烈竞争使出版社对图书馆的营销也在升级,一些出版社在网站上专设图书馆专区,创新对图书馆的营销方式。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开发的“网上电子样本厅”模仿翻阅图书的特点,将图书的非正文与正文的5~10页进行扫描,并OCR识别,挂接在中国可供书目平台上,成为永远开放的样本室,这对馆藏学术书、古籍、政府出版物、地方文献、族谱等馆配屏蔽较多的文献,或馆配商不能及时提供的畅销书找专业出版商进行补配不失为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曾红岩.馆配市场中图书馆地位研究[J].现代情报,2009 (7)∶7-10.
[2]代根兴.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研究[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4(260-263).
[3]段文莉.信息不对称现象对馆配市场的影响[J].大家,2013(13):273-374.
[4]陆静.我国图书馆界大数据研究评述与展望[J].图书馆杂志,2014(1):20-25.
[5]王海花.图书馆采访模式现状分析及新思路[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2):28-30.
杨杰女,1968年生。副研究馆员,采编部主任。
收稿日期:(2015-01-12;责编:徐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