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沙坑醒狮舞的创作思考
2015-05-13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黄 帆(广州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
关于沙坑醒狮舞的创作思考
黄帆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舞蹈艺术,沙坑醒狮舞是广州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承载着人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本文以沙坑醒狮舞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沙坑醒狮舞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并对其创作进行了思考。
传统文化;民间舞蹈;沙坑醒狮
沙坑醒狮舞是广州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承载着人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说到沙坑醒狮,不得不提到原沙坑村村支书、沙坑龙狮团的主要创始人及团长周镇隆老师,他是广东醒狮的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97年,他带领村民组建了沙坑龙狮团,并聘请高级醒狮教练,将“沙坑醒狮”这一名号在全国打响,走出国门,冲出亚洲,代表中国在国际大赛中屡屡获奖,随后成功申报沙坑村为中国龙狮训练基地,沙坑龙狮团也被中国龙狮协会命名为“中国国家醒狮集训队”。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他们的醒狮舞作品《英雄刘关张》在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广场舞比赛中荣获第一名。
沙坑醒狮舞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舞蹈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博得了大众的喜爱。具体而言,沙坑醒狮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灵活现的动物化外形
(一)沙坑醒狮舞抓住了狮子在生活中的典型动作,如觅食、挠痒、抖毛、走路等姿态,并经过艺术处理,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狮子的王者风范。
(二)沙坑醒狮舞还善于借助服装、道具来体现狮子的动态和神韵。其狮头造型古雅圆大,前额宽阔隆起,炯炯有神的双眼在眨动时流露出乖巧灵动之感,张闭有度的大嘴和微微扇动的双耳,在狮子的威武雄壮气势之中又展现出憨态可掬的一面。
二、醒人耳目的技术技巧动作
沙坑醒狮舞在南派醒狮技艺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入了北派舞狮的技艺,同时将高桩醒狮、民间武术梅花桩与南派醒狮套路相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技术高超,融多种技艺于一身的民间舞蹈形式。最令人赞叹的是,醒狮凌空飞跃高度两米和跨度八米的高桩,一气呵成,堪称当年狮艺一绝。
三、热闹喜庆的情绪渲染
(一)沙坑醒狮舞以锣、鼓、钹作为伴奏,表演场面热闹非凡。醒狮用的锣为大铜锣,声音雄浑而深沉,与鼓成为最佳搭档,钹的声音尖而亮脆,正好在雄壮的鼓声和深沉的锣声之中起调和作用。三种打击乐器相互配合,与狮舞精彩而丰富的表演融为一体,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振奋人心。
(二)沙坑醒狮舞的道具以鲜艳的色彩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其具有象征性、符号性和装饰性的服装及道具,与百姓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相一致,五彩缤纷的色彩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同时也将节日的热闹和喜庆气氛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尚武精神的呈现
狮舞与武术的结合,为表演更增添了一份刚劲和稳重。武术的内在精神与狮舞的外观形态巧妙融合、相得益彰,两种传统文化的交融升华了南派醒狮的审美高度,让醒狮成为岭南民间艺术中最具活力、最富色彩的传统艺术。
五、象征吉祥的瑞兽身份
在民众心目中,狮子本身便是一个驱邪纳福的祥瑞形象,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因此“深得民心”。
沙坑醒狮如此深入人心的文化特色,也是编导在编创沙坑醒狮舞时所要紧紧把握和更深入挖掘的精髓。在沙坑醒狮舞的创作中,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使现代审美与传统艺术协调发展,做到“变中有宗,宗而不死,活中有序”。要做到“活中有序”,就必须遵循民间舞蹈的创作原则,让沙坑醒狮舞不仅在国际竞技赛场上绽放荣光,还要走进更为专业的舞蹈殿堂,传承和传播南狮的优秀精神文化内涵。
在沙坑醒狮舞的创作上,需要准确把握它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并在此基础上深化主题。以沙坑醒狮的文化特色为根基,以丰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为价值取向,从“舞台化”舞蹈创作的角度,笔者作了以下思考:
首先,在传承传统沙坑醒狮舞的内容与形式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沙坑醒狮的文化内涵,以现代的创编、思维方式进行创作,融入新的元素和创意,让沙坑醒狮舞在传统民间艺术氛围中舞出新意。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百多头醒狮以整齐划一且技术纯熟的磅礴气势,向世界展现了南国醒狮的粗犷豪放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气质。
其次,采用形式相近、内容拓展的创作方式,对沙坑醒狮舞原有的动作形态、表演方式、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加入编导的艺术构思和个性化思维,以沙坑醒狮的舞蹈形式承载更为丰富的内容。
最后,针对沙坑醒狮舞的特色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提炼,并以其中任一特色为主要突破点,作为维系传统沙坑醒狮文化的支撑。在此基础上,编导可以进行个性的发挥和拓展,这不仅是编导个人能力的展现,也是对沙坑醒狮精神文化内涵的另一种解读,深化和拓展了沙坑醒狮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的符号意义。
沙坑醒狮曾经的辉煌仍历历在目,今后的传承与发展,急需我们这一代人的真切付出与奉献,它曾经是沙湾地区的文化名片,今后也将成为当地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让我们一起为中华醒狮文化的生生不息而努力!
J722.2
A
1007-0125(2015)03-01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