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艺术特质看益阳地方戏曲的现代传承
2015-05-13湖南城市学院音乐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刘 君(湖南城市学院 音乐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从文化艺术特质看益阳地方戏曲的现代传承
刘君
(湖南城市学院 音乐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益阳地方戏曲在现代文化发展中遇到了困境。本文从历史形态的角度对其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础进行解析,从音乐形态角度对其自身的艺术审美特质进行解析,从文化新环境的角度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并指出,益阳地方戏曲的传承应该使其具有现代新生的文化价值,实现活态传承。
益阳地方戏曲;现代传承;音乐特征
真正的艺术经典源于悠长的历史文化积淀,源自人们自觉的文化反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历史的,也是永恒的。益阳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流派中一支独特、重要的地方戏曲流派,它来源于民间的传统娱乐歌舞,流畅而优美,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其伴奏乐器也是地方音乐中独有的,音色独特,充满着湖湘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作为益阳地方戏曲代表性音乐的益阳花鼓戏,在古老悠长的地域文化中孕育、生存、发展,意味着它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地方戏曲的传承也代表着地方文化的传承,本文主要探讨它的文化艺术特质及其现代传承。
发展之初的益阳,交通不太便利,阻碍了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发展的落后和缓慢,但也使得益阳的地方音乐文化保持了本土性和稳定性。从古至今,益阳这座城市也经历了较为频繁的变异和变迁,这些移民和迁徙的过程给益阳的文化带来了交流和传递,本土戏曲文化也得到传播和发展。这些融合与发展,造就了独具特色的益阳地方戏曲艺术:地花鼓、丝弦小调、宗教锣鼓等。作为益阳地方戏曲代表的益阳花鼓戏,流行于湖南益阳、桃江、沅江一带,也称为益阳楚剧。它起源于民间的山歌、劳动号子、丝弦小调以及民歌,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对唱山歌、小调,尤其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庆典上,人们载歌载舞,通过地花鼓、耍龙舞狮、赛龙舟等活动增进彼此的交流,场面甚为热闹。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传承及其传承人的培养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传承工作的开展、传承理念的更新以及传承模式的探索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内对于传统戏曲应如何传承和保护、如何利用新媒介进行现代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
马元素在其学术论文《传统戏曲与现代传媒》中提到,余秋雨先生对电视和戏曲的联姻说过这样一段话:“电视有自己的审美特性,它一旦与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结合必将对它们进行重组和改造,应该改造到什么程度才能使之成为合格的荧屏审美产品而又不至于损害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的本体美色?这无疑需要靠大量具有创造力的实践……”曾耀农在其《古代戏剧的传播美学与现代传播艺术》一文中也提及我国古代戏剧自先秦始就一直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与优美的传播艺术而在民族艺术的舞台上长盛不衰。然而近年来,由于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大众传媒的兴起、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大众戏剧观念的嬗变以及戏剧本身僵化保守、缺乏市场意识等原因,古代戏剧逐渐走向衰落。古代戏剧应与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大众传媒有机结合,完成现代传播方式的变革,并保持其古典之美与民族特色。王秀萍在其学术论文《现代传媒对传统戏曲艺术发展的影响》中也提及,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戏曲艺术不仅一直在民众中广泛流传,而且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媒体的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使戏曲艺术的生存空间和传承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戏曲艺术的生存和传播》中也提到,进入新世纪,传统戏曲的改革更加任重而道远,改革的方式多种多样,传统经典剧目新排、历史剧新编、剧种间经典剧目的移植改编、实验戏曲等形式很好地实践了改革的初衷,为传统戏曲的振兴开辟了新的道路,传统经典剧目新排是一条改革之路。
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举朝着传统艺术传承与传播的改革之路迈出了步伐,但改革之路何其艰难,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都可以作为借鉴,为益阳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奠定基础,使得作为益阳本土文化象征的地方戏曲能够发扬光大,继续保持其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戏种魅力。
益阳地方戏曲的现代传播研究是建设地方戏曲传承体系的探索。地方戏曲是中华传统艺术的重要构成者,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者,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更是由各个地方戏曲共同构筑而成,没有地方戏曲的百花盛开,就没有中国戏曲的万紫千红。建设地方戏曲传承体系就是要把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工作做得更为有序化、系统化,使地方戏曲更能适应时代、社会,满足市场、大众。建设地方戏曲传承体系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文化工程,是一项融政策性、理论性、实践性为一体的重大戏曲课题。
益阳地方戏曲的现代传播研究是戏曲活态传承的探索。极具保护价值的原生态戏曲不能只
是抽象的文字,留在我们面前的不能是一页页发黄的稿纸。身处现代的我们不应只从文字记载中来了解戏曲,只从王朝更迭的历史、从文物遗址、从精英文人的墨迹中了解戏曲。活态的戏曲传承方式能够让现代人更直观更切身地感受传统戏曲之美,作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与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活态传承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
地方戏曲的历史是怎样的,特征是什么,其价值有哪些,其魅力在哪里;地方戏曲有哪些杰出人物,其成就和影响又有哪些;地方戏曲与当地社会、文化、经济有什么关系;地方戏曲该如何使剧种特色得到弘扬和传承,其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又该如何继承和创新;地方戏曲的文化遗产资源又该如何服务当代戏曲传承和发展……这些都是今天的地方戏曲传承和发展所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戏曲界必须建立起地方戏曲理论研究机制,以此来有计划、有系统、有规模且长期地开展研究,并实现研究成果转化,服务戏曲传承实践活动。地方戏曲留存下丰富的传统剧目、现当代剧目以及音频、声像资料,都是开展地方戏曲研究的重要基础,为此有必要针对这些资料建立起数据库,既有助于更好地保存这些资料,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
益阳地方戏曲传承不仅需要对优秀传统剧目进行创新性的弘扬和传承,而且还需要创作生产出保持剧种特色的新剧目。只有通过不断上演本剧种优秀传统和新创作的剧目,才能使地方戏曲剧种传承和发展下去。益阳地方戏曲传承的主体是本剧种的各类人才,主要是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这四类人才。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地方戏曲人才队伍普遍存在总量偏小、后继乏人的情况,这已严重影响到地方戏曲的传承问题。对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呼吁诉求上,而应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行动起来,加快步伐、加大力度来培养地方戏曲剧种传承人才。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地方戏曲在农村的演出空间也日益变窄。地方戏曲演出市场的日益萎缩极大地阻碍着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因为没有演出市场,地方也就没有了服务对象和谋生途径,从而也就失去其传承的动力和意义。因此,积极培育地方戏曲演出市场是推进地方戏曲传承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于已被边缘化的地方戏曲来说,要让自己再次走进大众的欣赏视野,成为大众的文化消费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是一种时代性的挑战。为了让地方戏曲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其推广探索研究必不可少。
J617.5
A
1007-0125(2015)03-0010-02
湖南城市学院2014科技计划项目“益阳地方戏曲的现代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14xj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