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女性主义翻译观视角浅谈译者的主体性

2015-05-12吕兵

卷宗 2015年4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摘 要:在传统译论中, 译者的身份和地位一直受到忽视,其文化地位被边缘化。自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人们才开始关注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性别研究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忠实及译者主体性问题,并肯定了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研究中所起的作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突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视角新颖,对译者主体性研究具有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传统译论;文化转向;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译者主体性

1 译者主体性的定义

在翻译研究中所提到的主体性,首先它是一个哲学概念。查明建和田雨将译者主体性解释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1]。

2 人们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发展历程

2.1 传统译论对译者主体性的认知

在传统译论中,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始终处于原作者的光辉之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译论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二元对立哲学的影响,认为翻译只是机械地从一种语言到另外一种语言的转化,因而原作和原作者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权威。于是,如尤金·奈达的“对等”,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说”等,成了译者们追求的理想衡量标准。这些都限制了译者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发挥。

2.2 文化转向中译论对译者主体性的认知

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译者的地位逐渐显现出来。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翻译理论率先将研究拓展到翻译行为的外部,表现出高度的跨学科性,如以佐哈尔为代表的多元系统论,勒菲弗尔、巴斯奈特和赫尔曼斯的操纵学派等,他们都重新思考了译者的身份。自此人们认识到翻译是所有系统中的一种特殊转化,有关原文与译文的对等之争不再是焦点。

3 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实践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北美北美地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开始出现,它植根于女性主义运动,二者的结合基点都是以权力影响为共同目标。女性主义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意义生产中尽量突出女性的主体性”或“在翻译中以女性意识驾驭文本[2]3。在翻译实践中,操纵的女性主义译者代替了沉默谦逊的传统译者,“超越了传统对其隐形地位的限制”[3]21。她们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利用各种语言技巧来为女性说话,有时甚至采取一些粗暴干涉文本的方式,以实现“在译文中让女性的身影尽量被看到,女性的声音尽量被听到”。女性主义译者的翻译策略为增补,加写前言,脚注,和劫持等方式,她们大体上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3.1 重新定义“翻译”和“忠实”

女性主义译者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以及为女性争取权益,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有力的张扬。另外,女性主义者还颠覆了传统译论的“忠实” 概念,提出了自己的忠实观,指出“女性主义翻译的忠实既不是对于作者,也不是对于读者,而是对于一项由作者和译者共同参与的写作方案而言的”[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忠实观的解构和重新阐释,意味着已经解开了传统忠实观对译者的道德束缚,评判译作优劣的标准不再仅仅是对原文的忠实程度,译者的主体性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3.2 强调译作和原作、译者和作者的平等地位

女性主义通过一定的翻译策略强调女性身份及文化背景,强调译者的干预和协调。译者不再是“舌人”,而是创作者;译文是翻译过的“新作品”,译者和原作者是该作品的共同作者。女性主义还与解构主义走到一起,认为译作并没有损害原作的完整性,也没有背叛原作,而是延续原作的生命,并使它继续存在;译文的意义是对原文意义的补充和拓展,译文与原文一样,是一种意义生产行为,而不是仰原文鼻息的“意义再生长行为”。女性主义翻译否定了原文的终极权威,主张译文享有与原文一样的平等地位。

3.3 强调意义的差异性与丰富性

传统译论要求译作对原作忠实,并首先预设了原作中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确定的意义在里面,译者的任务只是忠实地将这个意义完好无损地转移到译文中。女性主义译者认为原文并不存在“绝对的意义”,也无“毫无异议”的原创作品,否定传统观念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他们指出,翻译是研究和实践差异的场所,是差异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译者具有的前知识在解读原文时会不断产生新的互文关系,文本就会像魔方一样产生无穷的意义。女性主义翻译观对原文文本单一意义的绝对性提出了质疑,提倡女性主义译者以女性的方式翻译原作。所以译作中呈现给读者的意义符合女性主义的意识形态。

3.4 重视翻译中性别因素

女性主义译者认为,女性的解放必须首先是语言的解放或者从语言中解放出来。女性主义译者将长久以来遭受了有意无意的忽视的女性与翻译的事实性联系起来,呈现在人们眼前,引起人们对女性、女性译者以及译本的足够重视。他们指出,译者的主体性研究,除了考虑译者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等之外,还要考虑性别因素。发挥译者主体性时,不同性别也会产生差异。 因此,女性主义在要求消除翻译实践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的同时,也重视翻译实践中的性别因素以及由此带来的性别意识问题。

4 女性主义翻译的批判与修正

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诠释,对其理论与实践的批评和批判也接踵而至,国内学者在总结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有建设性的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加以改造和修正。这也使中国情景下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最新成果,见证了其本土化的健康发展。2008年,陈梅霞提出,女性主义译论的问题有二:一是翻译中强调语言操纵和干预,夸大了译者的主体作用。二是忽略了译文对接受者也就是女性读者的积极参与[4]171。 2009年罗丹提出翻译中的各个主客观因素的交互主体性有差异性,平等性,制约性和整体性四个特征,能对女性主义译论所暴露的政治性过强,观点激进和译者体性放纵的三个主要局限性起到很好的修正作用[5]67。

5 总结

译者个人身份问题在最近的译者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中逐渐得到了重视,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指出了目前译者身份研究所欠缺的一个重要视角——性别,因而从女性主义视角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则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翻译研究的拓展、译者身份问题的深入研究等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女性主义译者不能过分突出其在翻译中的主体性,否则其译作将难逃孤芳自赏的命运,女性主义翻译则会陷入批评责难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查明建,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

[2] Simon, Sherry.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M]. London: Routledge, 1996.

[3] Flotow, Luise Von.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M]. 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1997.

[4] 陈梅霞. 功能翻译理论在女性主义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

[5] 罗丹. 翻译的交互主体性研究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修正意义[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6).

作者简介

吕兵(1990—),男,安徽合肥人,四川外国语大学,职务: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从《静夜思》的两种英译本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译者主体性视域下的朱生豪莎剧翻译文学性价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