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语境与归化异化

2015-05-12于政陆军

卷宗 2015年4期
关键词:生死疲劳文化语境翻译策略

于政 陆军

摘 要: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常被应用在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中。本文以莫言的《生死疲劳》及葛浩文的英译本为例,从文化语境的角度探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得出结论认为只要再现了原文思想和风格,不必拘泥于只采用归化抑或异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语境;翻译策略;归化;异化;生死疲劳

1 引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语言承载着文化,也是文化的产物。“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李达三( JohnDeeney)教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 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 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包惠南,2001:V)翻译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真正的翻译者,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更要掌握两种文化。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翻译活动是离不开文化的,译者需要恰当地处理文化语境,才能使翻译活动顺利进行。

2 文化语境及归化异化简述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最早提出了语境的概念: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马林诺斯夫基把语境分为三类: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文化语境是指某种语言赖以植根的民族里人们思想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即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文化语境主要包括知识的储存、经历、价值、行为、态度、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处于不同文化下的人所使用的语言拥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因此同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意义也有差异,译者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为读者传达正确的文化内涵。翻译中涉及文化因素时,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是十分常用的。归化与异化是由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对德国著名神学家及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在1813年的一次演讲内容进行总结后提出的:“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关于翻译方法的演讲中指出,翻译方法‘只有两种:译者要么让作者安居不动,把读者领向作者;要么让作者安居不动,把作者领向读者。(Lefervere,1977)。施莱尔马赫承认(他用了限定语“尽可能”)翻译永远也无法完全传达原文,他允许译者在两种翻译方法中作出选择:一种是归化法,即从民族主义出发,是原文去葱郁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将作者待会本国;另一种是异化法,即偏离民族中心主义,压制目的与文化价值观,表示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让读者走出国门”。(Venuti, 2004: 20)由此可见,归化是要用目标语读者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可以目标语读者清楚了解原作内容。异化则是译者尽可能不破坏原文形式, 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异化的翻译允许文化差异的存在,并根据这种差异体会异国文化。

3 文化语境下《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归化异化

2012年,莫言凭借《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与此同时,其作品的译者也受到了瞩目。其英译本作者,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也被认为是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功臣。《生死疲劳》一书涵盖许多佛教文化与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对中国读者来说耳熟能详的内容,西方读者因为不了解文化背景,理解起来就会较为困难。在译本中,译者灵活使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力求既保留文化,又能使西方读者理解原作。

3.1 归化

例:……传下来阎罗王几近调侃的问话:“西门闹,你还闹吗?”(莫言,2012:3)

…a mocking question from Lord Yama himself:“Ximen Nao, whose name means West Gate Riot, is more rioting in your plans?” (Goldblatt,2008:12)

莫言原作中的人物名字都是与历史事件或人物特点相结合的,如“蓝解放”是代表了出生于解放战争时期,“黄瞳”的眼睛是黄色的,“蓝脸”是脸上有块巴掌大的蓝痣。“西门闹”则是性格顽强不屈。在地狱时,不论阎王如何用刑,他依然喊冤希望转世投胎。阎王认为他不屈喊冤的行为是在“闹”。这个闹字又与“西门闹”的名字重合,十分巧妙。倘若他不闹不喊冤,也就没有轮回转世,便没有这本书里发生的故事了,因此“西门闹”的“闹”便是整本书的开端。译者翻译书中人物名字时采用了音译,但音译并不能表达出人物身上的命运或是人物个性。此处“西门闹”名字更是涵盖了他“闹”的个性和行为,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采用了加注法。“whose name means West Gate Riot”解释了“西门闹”的名字蕴含着“闹”的含义,加上后文的“is more rioting in your plans”,“riot”和“roiting”相呼应,表现出原作的巧妙构思。

3.2 异化

例:……声音悲壮凄凉,传播到阎罗大殿的每个角落 (莫言,2012:3)

…sad and miserable tones that penetrated every crevice of Lord Yamas Audience Hall and rebounded in layered echoes. (Goldblatt,2008:12)

中国古代原本没有关于阎罗的观念,佛教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阎罗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才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中国的本土道教认为十殿阎王乃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同时也是地狱的最高统治者。如今,“阎罗”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例子中提到的“阎罗殿”指阎罗审讯小鬼时所在的大厅,因此译者将其译为“Lord Yamas Audience Hall”。“Lord”一词凸显出Yama的王的身份,即Yama是掌管着地狱的王。译者并未将阎罗译为西方神话里掌管冥界的天神“Hades”或是“King of Hell”,而是使用了将梵语里的阎罗音译出的“Yama”一词,令西方读者清楚地理解了“Yama”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狱之王。这种译法既保留了文化,又不影响读者理解。

4 结语

无论是归化或是异化,如能生动准确地传达出原作意蕴,这两种翻译策略都是可以提倡的。归化能使读者清晰明确地掌握原文含义,掌握原作者思想内涵;异化能给读者带来异国文化,增加阅读乐趣。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并非简单地将原文转换成目标语,同时也肩负着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只要能正确传递原文思想,再现原作写作风格,无论译者采用归化还是异化,都能使翻译活动良好完成。本文中讨论的影响译者翻译的因素并不全面,在实际翻译中,译者还需考虑读者及文本类型等因素,针对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莫言. 生死疲劳[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3] Howard Goldblatt.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A Novel [M].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2008.

[4] Lawrence Venuti.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生死疲劳文化语境翻译策略
基于性别和观看模式的思考
情景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语境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