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埏先生商品经济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

2015-05-12季孟飞

卷宗 2015年4期
关键词:经济史商品经济研究

摘 要:本文从经济史在整个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商品经济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先生商品经济研究的具体成果等几个方面对李埏先生商品经济思想进行具体地分析,以期能对学者更好地进行中国经济史的学习与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李埏;商品经济;地位;作用;成果

李埏先生作为中国商品经济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从商品经济的角度出发进行史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他的研究中,不仅对经济史研究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进行了明确,同时还通过对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进行比较研究,给商品经济在整个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定位。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1 关于经济史研究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经济史在整个史学研究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对于我们进行经济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着经济史研究是否必要的重大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李埏先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不论我们研究的是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哲学史……或断代史、族别史、国别史、……若要对所研究的问题穷原竟委,明其所以然,都必须求之于问题所在时代的经济基础,否则是不能正确地给以科学的说明的。”这就直截了当地明确了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们明确了研究史学的基本前提,那便是应该以怎样的理论作为指导来从事科学研究。因为李埏先生之所以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一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为此我们从事史学研究,要想得到科学的历史认识,就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否则是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同时,马恩也为我们进行经济基础研究创了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广义的政治经济学。在李埏先生看来“这一工作是一切历史研究的基础”。所以,我们从事经济史研究,就必须首先认真学习广义的政治经济学,只有这样才有望对所研究问题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当然,这一切都要基于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进行研究,否则便会得出不完全相同甚至于完全相反的结论。这就要求我必须认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在研究中自觉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才能在经济史研究方面有所成就。

2 关于商品经济在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作用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也是统治者极力扶持的对象,一般而言,那必定是因为自然经济相比于商品经济而言更加进步,否则作为当时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地主阶级似乎没有任何理由去“重农抑商”,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对此李埏先生鲜明的指出:“在商品经济存在的古代社会中,在我国战国以后的封建社会时期里,商品经济始终是一个进步的因素和力量。每当它有所发展的时候,社会就相应地向前进展。反之,每当它衰落的时候,社会就停滞甚至后退。”或许当我们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时会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似乎只是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如何重要,特别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诸如我们提到战国时期井田制衰落,封建私有制开始确立的时候,会将其根本原因归结于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商品经济也就是交换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生产和交换作为广义政治经济学的两项基本内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生产主要指自然经济,而交换则是商品经济的代名词,二者同为经济曲线的坐标。而“经济曲线是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的经济水平及其发展变化的集中表现。”通过研读中国通史,我们就会发现整个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此消彼长的历史,虽然自然经济受到历来统治者的青睐,但是商品经济以其顽强地生命力一直在发展,直至取而代之,成为社会的主导的经济,诚如李埏先生所说,“自然经济的历史比商品经济悠久,商品经济的前程则比自然经济

远大”。

3 对历代统治者坚持“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分析

既然商品经济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又始终是一个进步的因素和力量,那为什么作为当时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地主阶级却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对封建统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进行分析。简单说来,封建统治脱胎于自然经济,换言之,自然经济是其赖以存在的基础。而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面,其一经产生便一步一步侵蚀自然经济,从而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从这个方面来看,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似乎再也正常不过了。诚如李埏先生所言:“因为它(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出自自然经济的传统、制度、社会组织是冰炭不相容的。只要它具有一定力量,它就要削弱或破坏那些旧传统、制度和社会组织。因此,商业,乃至那些令人诅咒的高利贷,都曾在历史上起过革命的作用。”

4 李埏先生商品经济思想研究的成果

(一)、关于商品经济在农村公社延续与解体中所发挥的作用。关于农村公社问题,李埏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分析农村公社的二重性,结合中国商周时期的井田制进行对比,得出“所谓的井田制就是农村公社”的结论。这里要说的是先生的商品经济思想贯穿于其整个史学研究之中。在明确提出中国古代是存在农村公社后,先生又对农村公社的延续与解体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农村公社的解体或者延续是由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的”结论,这就直接解决了农村公社的很多问题,诸如为何不同地区农村公社有的存在时间长,有的则很快消失;农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等等。而这一切李埏先生从商品经济的角度的出发给予了很好的阐述。

(二)、关于商品经济在地主阶级产生中所发挥的作用。李埏先生认为“西周时期,自然经济占绝对支和配地位,封建生产关系只能是领主制。春战国时期,商品生产关系发展到足以瓦解农村公社,但还不能达到孕育出资本主义的程度,加上其他因素的作用,于是产生了地主阶级和租佃关系”,进而得出“商品经济的一定程度的发展是地主阶级产生的历史前提”这样的结论。

(三)关于商品经济在庶民地主更新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关于地主阶级如何更新这个问题上,李埏先生有自己的看法,先生认为官僚地主和贵族地主的更新主要出于政治原因,或是通过科举入仕而成为官僚地主,某些达官贵人由于触犯刑律或政治斗争而沦为庶民,或是通过农民战争改朝换代而实现更新,然“庶民地主,因为等级较低,没有政治特权,所以在这种方式的更新中,按比例说反而较小。也因此,这个等级的更新主要是凭借经济条件(不似官僚以上诸等级的更新主要凭借的是政治条件)。它和农民、手工业者以及商贾之间,如前所述,没有等级界限的障碍,却有经济的通道。这条经济的通道,不是旁的,就是商品经济”。

(四)对商品经济的具体研究。李埏先生以商品经济思想为钥匙,对商品、货币、商人、市场等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如关于唐代钱帛兼行问题,李埏先生认为虽然唐代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社会分工仍不够发展,商品种类仍很有限;在很多场合,交换仍可以直接使用绢帛作为流通手段,而不必借助于铜钱”。此外,“唐代商业和货币经济的发达,使得朝野兴起一阵阵地癖、绢癖、钱癖之风。土地占有状况急剧改变,自耕农大为减少,社会逐渐动荡起来。……。然而这并未阻挡商业和货币经济的的发展,反而使它更加兴盛,甚至到了疯狂的程度。因为破产的农民,大量涌入市场,一切贫困的小生产者,更加紧迫地要求货币进行交换”,这也就促进了从“钱帛兼行”到“钱楮并用”的转变。关于中国商人阶级的兴起,李埏先生通过对“货殖时代”商人的数量,分布状况,占有社会财富的比重及其社会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果断发出“这样大的一个集团还不是一个阶级么”的感叹,从而得出“中国古代实不止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之外还有商人等阶级”的结论。关于农村集市的问题,李埏先生认为“‘日中为市的习惯,乃是由于小生产的局限性,其狭小细碎的特点,决定了买卖只能当天来回,否则就不划算,从而得出对农村集市所能覆盖的范围进行了估算,而得出一个集市所能覆盖的范围就是半天的路程,同样一个农民所能去的集市也是他半天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也就是说‘日中为市是以时间为单位计算的,而非长度”。这就让我们对古代“市”的产生有了更加深入的人识。

5 结语

李埏先生从商品经济的角度出发,对我中国古代史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全新的见解,取得丰硕的成果。李埏作为中国商品经济思想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我们从事经济史的研究与学习就不能不对先生的经济史研究成果进行学习,这对于经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李埏:《经济史研究中的商品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探索》1983年第3期。

李埏:《经济史研究中的商品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探索》1983年第3期。

李埏:《经济史研究中的商品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探索》1983年第3期。

李埏:《经济史研究中的商品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探索》1983年第3期。

李埏:《经济史研究中的商品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探索》1983年第3期。

李埏:《经济史研究中的商品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探索》1983年第3期。

李埏:《 孟子的井田说和分工论》,《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1期。

李埏:《试论中国古代农村公社的延续和解体》,《思想战线》1979年第3期。

李埏著:《 中国经济史论集》111页。

李埏著:《 中国经济史论集》111页。

李埏著:《 中国经济史论集》108页。

李埏:《略论唐代的“钱帛兼行”》,《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期。

邓广铭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李埏:《论我国古代商人阶段的兴起》,《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李埏:《日中为市》,《云南日报》1987年1月2日第3版。

参考文献

[1]李埏:《经济史研究中的商品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探索》1983年第3期。

[2]李埏:《 孟子的井田说和分工论》,《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1期。

[3]李埏:《试论中国古代农村公社的延续和解体》,《思想战线》1979年第3期。

[4]李埏:《 中国经济史论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5]李埏:《略论唐代的“钱帛兼行”》,《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期。

[6]邓广铭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7]李埏:《论我国古代商人阶段的兴起》,《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8]李埏:《日中为市》,《云南日报》1987年1月2日第3版。

[9]林文勋主编:《李埏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季孟飞(1991—),云南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

猜你喜欢

经济史商品经济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读马德斌《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一种跨国比较视野》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制造认知冲突,优化经济史教学——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为例
补足中国经济史教材短板,有效备考全国卷——以人民版必修Ⅱ为例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