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成才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2015-05-12赵志强高妍

卷宗 2015年4期
关键词:意识培养能力培养

赵志强 高妍

摘 要:大学生能否健康成才是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得失的大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为大学生的健康成才树立起“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新成才观,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成才提供了一条为祖国成才、为人民成才的正确道路。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与大学生成才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意识培养;能力培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而我国未来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创造群体将是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大学生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们国家民主富强事的实现;大学生的质量将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1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意识培养

当代的大学生必须从提高自身素质,把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教育贯穿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及活动中去,平时注意培养自身各方面的意识:(一)是荣辱、民本意识。重视培养自身的“爱民、为民服务”意识。(二)是民主法制意识:遵纪守法,培养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和体现民意、保障民权的观念和素质,培养依法办事的观念和素质。(三)是公平正义意识: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公道正直地为人处世,维护社会正义。(四)是树立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念,形成正确的生态责任感和义务感,关心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生态后果,满足当年代又造福子孙万代价值取向。(五)是诚信友爱意识:树立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与人融洽相处的良好品德。(六)是自律廉洁意识:要培养大学生的廉洁意识,为我们的国家造就出具有清廉之风的新一代后备力量。(七)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意识:关心社会,关心改革开放。

2 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全面、具有科学创新精神,所有这些构成了面向21世纪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第一、基础扎实、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对每个人来说是必要的。第二、知识面广。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现代化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知识、技术的迅速更新,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高度综合性。这两个特点使得社会上专业概念的淡化,人们在从事一项工作或转移到另一个新的工作领域时,除了基础知识之外,广泛的知识面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素质全面。即要使学生具备把自己的事业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崇尚”真、善、美”,勇于坚持真理、热爱祖国的思想道德;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深厚底蕴的人文修养,具有自信、乐观、豁达、合群,不怕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等。第四、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知识经济在要求人才拥有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人才的科学创新精神。谁掌握了更多的创造性知识,谁就更有竞争力。大学不仅要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一面旗帜,而且要通过人力支援、科技输出、、文化交流、文明共建和大学生志愿者的爱心奉献等措施和活动,参与、推进和谐社区、和谐城市建设。

3 同时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教育与思想修养教育

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及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关系,将成为衡量我们的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 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承担起历史责任,就必须坚持 “ 四个统一 “ ,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的根本前提。广大青年要以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社会理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追随者、先进文化和科学精神的传播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践行者。 第二、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和谐社会需要大家共同建设,而青年是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和谐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三、坚持走群众路线。和谐社会必须是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社会,一个不能令人民群众满意的社会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第四、树立精诚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谐社会必定是崇尚团结合作的社会。广大青年应该主动培养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培养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和谐文化心态和实际工作能力。第五、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社会责任感。和谐社会必定是权利和义务总体平衡的社会。广大青年应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自立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等现代观念,在积极投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生实践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潮中,勇于自任,敢于担当。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人。

第六、展示不断进取和创新风采。只有不断进步、充满活力的社会,才是真正和谐的社会。广大青年应该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投入到研究领域。通过创新解决前进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创新保持社会的活力,通过创新实现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步

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壮丽事业和伟大工程与当代大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青年大学生不仅代表着祖国的未来,而且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力量。近年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产业中,青年已经成为骨干力量;在社会风尚、生活面貌、消费趋势等方面的迅猛变化和更迭中,青年是主要的发动者、参与者和影响群体;在社会关注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领域,青年人数占压倒性的比例。社会的和谐稳定,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给青年提供健康成长、安心学习和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和制度保障,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需要当代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青年去奋斗,当代大学生要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结合,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结合,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继续艰苦奋斗相结合,努力成长为社会有用的四有新人,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猜你喜欢

意识培养能力培养
运动训练中足球技战术意识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高中体育教学要注意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试析安全生产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