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摭谈写作教学摭谈
2015-05-12万多君
万多君
【关键词】 写作教学;学情;计划;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5—0107—01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年高考试卷,作文和相当分值的试题考查到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目前,写作情况不容乐观。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作文虽不乏文采斐然者,但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存在明显的应试技巧的痕迹:仿作、套作成风,堆砌辞藻,炫耀文采,“假、大、空”,缺乏思想内涵与理性分析,厚重感不足。究其原因,作为考场作文,学生觉得“文采”这一点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适当训练就可以速成,所以写作训练师生都愿意把重心放在文采的演练上。这样的写作导向和急功近利的眼球战术必然妨碍学生真正的写作素养的提升。
写作教学当然要照顾学生的高考需求,但也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高考复习的冲刺阶段,写作训练可以适当向“文采”方面倾斜,平时的写作训练则应扎扎实实在“深刻、丰富、有创见”方面下足功夫。
1. 根据学情,指导学生从仿写起步开展写作训练。仿写做为一种初级写作方法,对于学生通过研习经典学会一般的文字表达是有好处的。学生通过模仿式的训练,悟出一些写作的心得,上道了,就等于做好了基础,写作的金字塔才可能建得更高,这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比如学完《荷塘月色》,可以让学生仿照四、五段写景的方法做景物描写的训练,找找感觉,这既落实了课文的学习要求,又兼顾了写作。
2. 写作教学要有系统的训练计划。由于写作教学没有配套教材,教师日常的写作训练多是即兴发挥,随便找个题目让学生行文,这种写作训练系统性不强,每个阶段要达成的写作目标不清晰,随意性很大,没有循序渐进的感觉,训练的质量也就大打折扣。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整理出一个基本的写作框架,包括作文的题目,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高一主要训练表达,以记叙文为主,兼顾议论文的写作,让学生把看到、听到、想到的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来,做到文从字顺、文体清晰;高二要逐渐转向夹叙夹议类文章的写作,做到审题准确、内容充实,有自己的见解;高三要向结构完整、主题深刻、语言有特色的方向努力,文章要厚重,有点思辩色彩。每个训练阶段布置的作文题目,教师应该有自己系统的安排,突出某个训练重点,不要随便抓出一个材料就让学生去写,避免盲目性。
3.教师要教给学生写作的可操作性的知识并使其熟练运用。写作知识包括陈述性的和程序性的,前者如:记叙、描写、议论、悬念、照应等写作术语,这类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用但很有限,学生知道了但往往不会用;后者如: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类知识教给学生的是一种方法。举例来说,如果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建筑物,学生可能知道“空间顺序”这样一个陈述性的知识,但不一定会用。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要想解说得清晰、有条理,首先要确立一个立足点,如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说起,再按一定的空间顺序依次介绍天安门(北)→人民大会堂(西)→毛主席纪念堂(南)→国家博物馆(东),介绍时注意方位词的转换使用。写作训练应该夯实这些基本的写作技巧直至学生运用自如。
4.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写作能力的提升归根到底要靠语文综合素养,而语文素养中的才情、悟性、潜能不完全是“教”出来的,或者说根本“教”不出来。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写文章,教一般的套路、技巧,但恐怕很难教他们“做好文章”。学生要想写出好文章,需要整个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配合,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积累,没有阅读的浸润,写作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重视写的同时要重视读的问题,通过广泛阅读,使学生获取大量的写作素材,增加词汇量,改善知识结构,丰富想象力,提升语感,同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阅读的体验、心得、感悟及时地写下来,这既有思路的整理,又有分析概括,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筛选、裁剪、组合会变得得心应手,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也会逐步提高。
5.将写作教学分散于不同的训练当中,形成梯度,提高写作的综合素质。每次作文不一定都安排大作文,根据学生写作的薄弱环节,适当安排小作文或片段写作,查漏补缺。高考试卷中的第六大题“语言文字运用”,这类题目实际上也体现了对写作能力的考查,如仿写句子、续写、概括语段,这些能力对提高作文水平也是不可或缺的,学生一味追求“文采”是不管用的。“点”的能力有了,“面”的能力(完整的作文)的形成才会成为可能。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