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韦勒克批评理论视阈下的《美国的文学》

2015-05-12梁娜

科教导刊 2015年9期

梁娜

摘 要 雷纳·韦勒克被认为是美国新批评派后期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文学批评理论早已成为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 本文采用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相结合的观点,试从他带有新批评味道的文学自律论来重新解读《美国的文学》,从而解析其独树一帜之处。

关键词 韦勒克 文学批评理论 新批评 《美国的文学》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3.072

"American Literature" in Wellek Criticize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LIANG Na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Haihua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110167)

Abstract Rene Wellek is considered late American New Criticism representative figures, his the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has become a classic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literary theory paper, Wellek, 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terary history of combining views and try to interpret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the literature on self-criticism, he has a new taste again, and thus resolve their unique place.

Key words Wellek; literary criticism; new criticism; "American Literature"

雷纳·韦勒克在他著名的《文学理论》中论及到文学史时提到“编写一种整体的民族文学史是难以想象的,由于整个结构要求参照那些本质上是非文学的材料,要求考虑民族道德和民族性格这些与文学艺术没有多大关系的内容。”从这一论述中,我们不免会嗅出一点“新批评”的味道,撰写一部民族文学史这样一个浩繁巨大的工程,不涉及到社会的、思想的、民族性格这些制约文学的因素难道是可能的吗?“拿美国文学的情况来看,它和另一个民族的文学没有语言上的区别,因此它所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因为它的发展必然是不完全的,而且部分是与一个较老和较强的文学传统不可分离的。”这里的“另一个民族”当然是指英国,英国文学传统对美国文学的形成与发展的重大影响是不容否认的,而今美国文学已经显示出了它独立的气质和成熟的风格。按照韦勒克的观点,本来撰写一部美国文学史就已困难多多,那么要以一个英国学者的角度来撰写一部美国文学史,用英国学者的眼光来梳理他自己国家文学传承者的文学发展脉络似乎就难上加难,视角也会更独特。英国学者马库斯·坎利夫的《美国的文学》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范例,在目前学术界不断提出“重写文学史”的环境下,《美国的文学》好似一缕拂面春风,清新而独特。

说《美国的文学》是一部文学史,毋宁说它是一部文学评论集。马库斯对于作家的选择和对他们着墨的多寡,都是按照当时写美国文学史的通例。除此之外,这部书最值得称道的恐怕就是它跳出了美国本土的圈子,不以美国人、不以美国思想、美国习惯自居来评述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马库斯贯穿全书的主线就是美国文学与英国文学(或者说欧洲大陆文学)的关系,时常拿美国文学与英国文学作比较,时常提到英国读者对于美国文学发展的种种看法。按照马库斯自己的说法,“英美文学是可以适当地加以区分的”(注意“适当”二字,未免有点以主人自夸的意思)。因此他强调英国读者看待美国文学应该采取“双重态度”,这也是马库斯写《美国的文学》的一个基点。美国文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英国文化到底是传承还是抛弃的问题就一直很矛盾,正是这种英美文化的相互磨合发展构成了全书的基调。但说到底,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学,但每一个作家在本国外也还有他的世界,在那里,他可以放弃波斯王那样的繁华,而甘愿在艺术之海里撷取一个滴着水珠的奖杯。

确定了整部书的基调后,我们再用韦勒克的文学史观来简要分析一下《美国的文学》对美国文学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即马库斯是怎样完成了韦勒克所说的“难以想象”的“编写一种整体的民族文学史”这个工作的。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相结合的观点。二是他带有新批评味道的文学自律论。

“文学史家必须是一个批评家,而后才能成为历史学家”,文学史不是资料史,这是韦勒克反复强调的观点。看过几本国内编写的美国文学史,我感到我们在编史的过程中对于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忽视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看不出撰写者的理论立场,文学史叙事缺乏明确的理论支撑,作家简介、作品简要分析再加上一点撰写者纯主观的对于作品的思想评价就构成了一部文学史,而且这种“思想”往往说得牵强附会,有时甚至为了迎合某种国内的思想潮流而硬把一些作品拔到某些高度。因而,国内不同版本的文学史常常大同小异,成了松散的文学资料与历史事实的拼凑,而不是带有独特意图的“文学史”。其实撰写者在一个莫大的文学史长河中似乎应有更大的论说空间,假如仅仅是文学史料的堆积,那只能算是一种工具书,诸如文学手册、辞典之类。文学史家对文学史的理解对一部文学史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西方批评理论为西方文学史论带来不少理论上的突破,表现之一就是文学史实的“客观”性受到了质疑。这种观点认为,文学事实本身固然重要,但对这些事实的筛选、排列、阐释才使这些事实以某种方式得到表现,成为一种实际存在。因此后现代史学观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文学史中不存在独立于主观因素之外的所谓“纯”客观;对历史事实进行系统化、结构化,并对这个系统、结构进行价值再阐释,才构成文学史的根本存在。斯皮勒也说过,文学史家面临着双重挑战:他不仅要陈述一个令人信服的關于过去的故事,又要按照“历史”对文本进行说明,生成解释并向人们灌输对艺术品美学特征的理解与欣赏。这样说来,国内的文学史作者们只能被称为“撰写者”而不能被称为真正的“文学史家”。然而,不论是马库斯的《美国的文学》,斯皮勒的《美利坚合众国文学史》,还是埃利奥特主编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都显示出了他们对历史、对文学、对文学史的独特把握,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尤其是《美国的文学》,整部书你几乎看不到对任何作品情节的泛泛描述,马库斯仿佛是让我们站在一个较高的基点上来欣赏美国文学的发展流,尽情品味我们以前不曾发掘的深刻,读起来新颖酣畅,回味无穷,暗暗称赞:原来文学史也可以这样来写,也可以写得这样让人贪恋!

书中对殖民时代的美国的论述,并没有像传统那样说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最充分地保留了英国文学的特征,也不同于《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把土著人“文学”视为美利坚文学的源头,马库斯强调早期殖民地文学的宗教气息浓厚,对宗主国英国大家都不甚了解,只有以宗教为题材的诗,其他文学形式不很发达。对新英格兰时期的超验论者,爱默生、梭罗、霍桑的论述则注意他们之间的比较,读起来并不生硬,这也是本书读起来让我感觉舒服的一个特点,就是马库斯每一章要论述的作家都是有一定的关联的,在把几个作家比较的同时过渡得很自然,而且每一个章节都为下一章做了很好的铺垫,行文及其自然,顺理成章,一点都不突兀。比如说他把豪威尔斯和德莱塞放在一起来论述美国小说的现实主义,但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注重从整体上阐述,而不是把作家孤立起来再机械地给他们共同扣上一个“现实主义”的头衔。再比如旅外作家,亨利·詹姆斯、伊迪丝·华顿等,论述了他们仰慕欧洲文明的矛盾心理,并比较了几位作家在这些矛盾下的不同,马库斯从强大文化的英国人角度鞭辟入里地分析“美国人可以兼备两个世界的最好的东西,但只有美国更加美国化的时候,美国才敢于欧化。”重评论而非叙述。

在《美国的文学》这部作品中,马库斯的判断与取舍有他自己的价值系统,对于韦勒克的把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相结合的观点,他是执行得非常严格的,也是很成功的。

韦勒克所理解的文学史可谓是一种新批评味道的典型的自律论、以作品为中心的模式,不欢迎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作家创作的主观意图、读者接受的心理感受等所谓的“外因”的进入。“作为一种艺术来探索的文学史,就要把文学史和它的社会史、作家传记以及对个别作品的鉴赏加以比较和区分。”他对文学史分期的看法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大多数文学史是依据政治变化进行分期的。这样,文学就被认为是完全由一个国家的政治或社会革命所决定。文学史的分期在术语上的混乱,几乎在任何一种其他文学中都是存在的,例如在美国文学中,‘殖民时期是一个政治术语,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则是文学术语。”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韦勒克反对以社会政治史为依据的分期,也反对“时期”术语和“类型”术语相混淆的分期。他坚信文学史分期的标准应当是文学的,应当从文学演变的自身规律中抽象出来,因为文学史是文学发展的历史。但纯粹按照文学的标准来制定文学史的分期似乎是不可能的。《美国的文学》第一章殖民时期的美国,第四章新英格兰时期,十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小说,十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诗与批评和十五章一九四五年以后的美国与作家,都没有脱离社会政治史的分期方法,这也是大多数文学史所采取的分期法。而韦勒克着力点染的纯文学分期,他也没给出一个很好的合理的解决办法。

在当今文学多元化的环境下,他这种使文学免受社会风雨的袭扰和世俗议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最后连韦勒克自己也不得不说“文学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种变化,部分是由于内在原因,由文学既定规范的枯萎和对变化的渴望所引起,但也部分是由于外在的原因,由社会的、理智的和其他的文化变化所引起。”这才稍稍打开了新批评派始终紧闭着的自律论的大门,也更符合文学发展的事实。马库斯在《美国的文学》中论述了殖民时代的宗教对美国初期文学的影响,论述了美国政治上的独立给文学带来的变化,论述了美国西部运动使美国文学逐渐本土化,论述了一战促使美国迷惘的一代和爵士时代的形成,论述了二战后带来的社会问题在文学上的反映。可见,这与韦勒克的纯文本研究是相矛盾的,同时也说明马库斯是一个既重历史又重形式的文学史家,重历史是说他用可靠的历史当作考察文学作品的背景,去发现、分析文学作品和历史背景的关系,从而来解释作品的意义。而重形式是说他重视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必须通过分析作品本身表现出来的技巧来解释作品。这也正是《美国的文学》为人称道的独特之处吧。

最后,正像马库斯在序中所说的那样,“我希望能把我从美国文学里得到的乐趣与你们共享”,他真正做到了,且乐趣无穷。

参考文献

[1] 雷内·韋勒克.批评的概念[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2] 马库斯·坎利夫.美国的文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

[3] 乔国强.论韦勒克的文学史观[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 王佳佳.文学的纯文学研究——读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