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建议

2015-05-12毕静

科教导刊 2015年9期

毕静

摘 要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转型从未停歇,但个体底层的转型却逐渐陷入僵化。教育原本是实现向上流动的关键渠道,却在当下社会成为了阶层固化的助推器。“寒门贵子”的出现越来越具有偶然性,家庭社会资本和城乡社会资本的不均衡使得他们的梦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这无疑是一个的教育与社会的双重困境,如果我们不及时意识到这个情况的严重性,势必会威胁到我国教育的公平问题。

关键词 阶层固化 寒门贵子 教育困境 社会困境

中图分类號:G5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3.070

Causes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It's Harder to have an

Outstanding Baby a in a Poor Family" Phenomenon

BI Jing

(College of Arts & Communication,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0)

Abstrac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tate transition never stop, but the underlying individual has gradually into a rigid transformation. Education was originally a key channel to achieve upward mobility, but in the current social strata became solidified booster. "Poor family outstanding baby" appeared increasingly haphazard and uneven urban and rural family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makes them vulnerable to dream in the face of reality. This is definitely a double dilemma of education and society, if we do not realize the seriousness of the situation in time, is bound to threaten the fairness of education.

Key words curing class; poor family outstanding baby; education dilemma; social dilemma

自古以来,有关“寒门贵子”的描述屡见不鲜,古语有云:“宰相出于青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成千上万寒门学子对未来的殷殷期盼,也是流传在坊间的笑闻美谈。虽然自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以来,踏入大学门槛的学生越来越多,农村里大学生的比例应该是上升了。但所谓“寒门贵子”, “贵”字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大学生这么简单,而应该是精英学校里的佼佼者。从日常认知上来说,农村学生吃得了苦,下得了力,他们比城市孩子对成功的渴求更强烈,更需要借助于知识改变命运。可是几年前一篇名为《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引来网友们的无限唏嘘,这位农村学子无奈又不甘地表示:“当今社会,即使我吃得了苦中苦,也无法成为人上人。我奋斗了18年才能与城市的孩子们一起坐在星巴克喝咖啡。”

1 “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成因

1.1 社会阶层固化使得跨阶层的流动越来越困难,马太效应令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阶层固化”就代表着一个不公平的现象,是指在社会里上下阶层的流动愈来愈缓慢甚至艰难,处于底层民众难于向上层流动,而相对具有优势的阶层子弟则能十分轻易地停留在父辈们所创下的基业里。“累世公卿”,“簪缨世家”以新面目再度出现,套用当下十分流行的一句网络语言来概括,就是“拼爹”。

越来越多的社会选拔不再看重被试者的“自致”能力和教育背景,重要的是来自“先赋”的实力,即: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但是如此一来,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寒门家庭便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被无情地淘汰掉。而对于那些具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广阔的人际网的家庭来说,这种不公平甚至成为了一种“优势”,于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在这个逐步走向富裕的社会中,“贫困”并不仅仅止于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匮乏的绝对贫困,而应从“参与社会”的能力和机会来理解贫困。贫困在此应指“可行能力”的剥夺。打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十个人坐成一排向远方眺望的时候,站起来的那个人会看得更远;当所有人都站着的时候,垫脚才能看得更远,当所有人都垫脚的时候呢?如果这时候有人有能力搬一个箱子垫脚恐怕就能“一览众山小”了。但谁有这个可行能力去搬一个箱子呢?

1.2 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

“蚁族”一词的首创者廉思,以及他的研究团队经过调查表明,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里有很大一部分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他们的几乎都上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但大多数都毕业于普通高校,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家境贫寒。他们多数只能居住在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城乡结合部或者城市的郊区,从事着简单的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月均收入不足2000元,这样的团体被廉思称为“蚁族”。只凭着个人微薄的力量,他们根本无法与城市里具有显赫家世的同龄人竞争,向上流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将来也很难摆脱与父辈相同的阶层地位。

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情景,“大学生”这个响亮的“头衔”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成千上万名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普通的城市子女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毫无背景可言的寒门学子?久而久之,“读书无用论”重新在农村里泛滥开来,许多学生宁愿南下打工也不愿走进象牙塔,于是大学里的寒门学子日益减少,阶级固化继续加深,如此反复,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恶性循环。

1.3 教育资源,尤其是基础教育资源不公,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農村学生虽然大多数都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可是仍然有一些东西是无法光凭努力就可以得来的。比如城市学生不足为奇的英语课、电脑课、音乐课、美术课,对他们而言也许就像天方夜谭一样飘渺。

由于城乡差距过大,农村的基础条件设施落后,不少教师选择去往更好的地区发展。没有良好的教育硬件,也就没有教学水平一流的老师作为引路人,这样“双无”的寒门学子究竟能拿什么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立足?

自古以来对“寒门出贵子”最通俗的理解是:“条件越差的家庭越容易出人才”,因为穷人家的孩子对苦难的体会更深刻,更清晰。他们从小就被灌输“知识改变命运”这句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学习上大多比城市学生具有更强的行动力。但是,在智力近似,努力相同的情况下,拥有良好师资力量和优异教学条件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几率显然会大于穷困学生。而自古以来,穷苦孩子要想实现“鲤鱼跳龙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教育的公平和正义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这个实现成功唯一的凭借,在他们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就已经大打折扣了。

2 改善“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建议

2.1 完善自主招生规则,在招生指标中规定农村学子的入学比例

近年来,关于“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甚嚣尘上,国内许多重点高校为此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北京大学的“校长实名推荐制”,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以及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可是这些看似为寒门学子“量身打造”的成长计划实际运行起来却似乎违背了初衷。无论是北大进行的校长推荐制,还是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能取得有利条件的学生几乎都集中在一些名校,从实际操作下来看只是一场“掐尖运动”。寒门学子们在基础教育上已经输了一步,让他们与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城市孩子们竞争那寥寥无几的深造机会,有失公允。

自主招生要兼顾公平,更要适当向农村孩子倾斜。各大高校应该有一个明显的分区,以周边的农村为自己的责任区域,高校里相关人员应该深入农村,调查探访,挖掘出真正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减免学费,保证其能顺利入学。我们可以学习西方高校的录取方式,各大高校在招生录取的时候能从招生指标中单独留出一部分给予农村子弟、贫困学子,即使他们的成绩并不如其他城市里的孩子理想,也要保证其能被顺利录取。因为他们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已经受到了不公的影响,在后期的学习中就更应该对他们加以扶持。

2.2 高校要积极做好贫困生入学后的保障工作,为农村学子安排就业

当下许多高校为寒门学子设立了助学金贷款,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没有考虑到如今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越来越严重的阶层固化。许多大学生依靠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后却并不能找到一份得以维持生计的工作,时间一长,便会经受来自心理和物质的双重压力。既然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口号,那么政府就应该将高校学费制定在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并对成绩优异的贫困学子一些生活上的补助,而不是采取助学贷款的形式,将今天的“压力”转移到“明天”。

在高考刚刚恢复的那几年,大学之所以成为莘莘学子向往的圣地,除了它浓厚的学术氛围外,还有一条很重要,那就是“包分配”的政策。虽然这项政策在时代的发展下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若各大高校能为优秀的农村毕业生安排工作,尤其可以安排他们回到家乡参与建设,一来没有了“毕业就失业”的困扰,可以鼓励寒门学子们对大学重新燃起希望;二来让“寒门出贵子”,让贵子改变寒门,也是一个良性循环。

2.3 大学生提早做好职业规划,适当调整择业目标

现在许多高校会在毕业班中开设一门被称为“职业规划”的课程,但其实这门课程早在大一入学时就应该开设了。只有提早制定规划,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慢慢体会到自己的兴趣、自身优势和综合素质等,才能更加全面清晰地认识自身,设计出符合实际又具有可行性的职业规划。农村学子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吃苦耐劳、勤劳勇敢的优异品质,在制定职业规划的时候,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抛弃传统陈旧的择业观,不盲目寻求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铁饭碗”,而做到因地制宜,深入基层,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此外,农村市场广有作为,即使是农村出来的孩子也不一定非要聚集在大都市,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区及职业弥足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长江.寒门再难出贵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0):45.

[2] 刘尧.“圆梦计划”圆了什么梦[J].中国电子教育,2012(2):1-3.

[3] 刘宏伟.高等教育助推阶层固化的社会资本分析[J].高教探索,2013(4):124-127.

[4] 刘鹏.“寒门难出贵子”是个危险信号[J].教育时评,2011(1):82.

[5] 董云川.寒门子弟的“春天”在哪里[J].中小学管理,2011.9:60.

[6] 惠太望.寒门子弟高等教育边缘化问题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115-116.

[7] 贾宝金.教育优势资源的再分配[J].教育评论,2011(5):4-5.

[8] 郭文婧.名校“圆梦计划”难圆社会之梦[J].教育研究,201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