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小组合作学习生生参与的有效性

2015-05-12李冰

科教导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教育

李冰

摘 要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為目标,让学生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完成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普遍应用于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何,取决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是否能确保生生参与。本文就如何提高生生参与的有效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 小组合作学习 生生参与 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3.062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IT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tudents' Participation

LI Bing

(Liaoning Zhuanghe Ronghuasha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Zhuanghe, Liaoning 116403)

Abstract Elementary IT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teamwork,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bility as a target, so that students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effectively, collaborate and work together to complete the task.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ou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how,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to ensure life and participation. This article on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life and participation, for a more detailed exposition.

Key words IT courses;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students participation; primary education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在小学阶段教学目标中指出: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建构主义也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学生相互交流的结果。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目标,让学生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完成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普遍应用于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何,取决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是否能确保生生参与。那么如何提高生生参与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 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是提高生生参与有效性的基础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个性,为了能够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教师在科学组建合作小组上要“备好课”,通过以往的经验看,组建合作小组一般是强强组合、男男组合、女女组合、动动组合、静静组合等方式,或者根据性别比例、学习情况、性格倾向等方面搭配,以期实现学生间的差异互补,以优带差、以差促优。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提高生生参与的积极性,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控制人数。一个小组人数不宜太多,4~6人最为合适,人数过多容易乱,既不能保证生生参与,又不便于管理。

(2)人员的搭配要合适。在一个小组中,人员的分配我们都大多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每个合作小组的内部成员在性别、性格、智力、计算机技术水平、家庭背景等方面要有差异,这样才能保证在合作学习中,各个同学各尽所能,互相帮助。而组间同质也能尽量保证组际间的公平性。优秀的小组并非是强强联合,而应该是互补的,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优势互补,互相学习。比如我们五年级最优秀的小组,人员组成是两男两女,一个男同学电脑技术基础好,一个女同学很活泼,话比较多,还有一个女同学很文静,感觉有点内向,另外一个是学习有困难的男学生,看上去很普通的一个小组,可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总是出人意料的好。

(3)要发挥好小组长角色的作用。小组在划分好之后,能否成功应用于实践中,小组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小组长的确立需要教师慎重考虑。首先,小组长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能合理安排好教师布置的任务;其次,小组长要能调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让每位成员都能参与进来;最后,小组长要有责任心,能合理调控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争取不让组内成员掉队,一定不能选择具有个人英雄主义,包揽整个小组或小组中绝大部分工作的事事包办型的小组长。

2 合理的任务设置提高生生参与有效性的关键

教学中发现,老师布置的任务有时候不是很明确、规范,这样学生会把时间花费在理解任务要求上,导致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效率低下,所以老师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是能够顺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2.1 任务的设置必须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设置的有趣,学生就会自然而然被吸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例如,在“文件夹共享”这一知识点的任务设计时,可以设置一个游戏任务,把学生分成小组后,做一个“复制不走样”游戏,由每组第一个学生将教师机里共享文件夹里的一个文件复制,第二个同学再复制第一个同学的,然后依次复制到最后一个同学,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准确。游戏任务是学生们都感兴趣的,为了执行好这个任务,每个学生必然要了解如何新建一个文件夹并且共享,如何进行复制文件等,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导入方式能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乐意参与进来。

2.2 任务的设置必须具有合作性

教师在设置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分工需要,要能充分调动每名学生的参与热情,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存在,让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小组内全部成员的共同努力,要能把总任务分解成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分任务。在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的同时,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效率,促进学生间情感的交流,从而增强合作的意识和提高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设计新年贺卡”这个任务时,教师在设定评价标准时,要充分考虑使完成制作贺卡的任务能展示小组内每个人的作用,应从下面几个角度出发:(1)画面设计是否美观;(2)新年致辞是否有新意;(3)语言介绍是否生动。这样,小组内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不同的角色分工,如美术好的同学可以设计图画,语文好的可以去写新年贺词,或者是小组内的一个同学负责操作电脑,一个同学负责内容上的设计,一个同学则准备交流发言。这样,任务就具有了合作性。

2.3 任务的设置必须具有层次性

在任务的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要把握好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技能基础,要避免由于任务设置得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而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任务设置得有一定层次,既有简单明了的适合基础较弱学生完成的任务,又要有能让基础好的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的任务。如在讲授 “上网获取信息”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综合运用型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网上下载关于家乡的知识,然后通过组内把各类信息整合,在全班汇报,看哪组同学汇报得又快又多又精彩。要想更好、更有效地完成这个任务,组内成员把任务分解成不同层次,然后明确分工,团结协作,共同完成。

3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为提高生生参与有效性提供保障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过程,它是课堂目标达成的重要体现,是合作学习过程中促使生生参与的有效保证。在评价策略的建立方面,主要从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两方面考虑。

3.1 生生评价

首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只有自我评价才能起反思的作用,引起自我的改进,接下来让小组长对成员进行评价,这个评价应是多方面的,要评价该成员任务的完场情况及完成任务时的态度、方法等方面,这里我们可以用评价量规表,比如说,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我们可以设置以下量规表:

A.是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B.是否有责任感

C.是否认真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

D.能否主动协作,帮助他人

E.是否掌握了新知识点

我们还可以针对不同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评价量规表,对过程性的评价可以设计得简单明了,而对于总结性评价,我们就要设计更全面、详细的评价量规表,一学期可以评价一到二次。

3.2 师生评价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是在不断巡视,适当监控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个体的评价,特别是对一些后進生、学困生,不能用一些硬性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可以从坐姿、态度或者进步情况进行评价,要多鼓励。对于优秀的小组除了不断表扬外,也可以适当地奖励他们游戏的时间。

4 注意事项

(1)教师不是旁观者,也要参与进去。教师要俯下身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小组中去,例如在《绿色世博》一课,在学习自选图形的编辑时,不少小组的操作不得要领,这时我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通过简单地与他们探讨,很自然地参与到出现困难的小组中去,有意识地去引导他们解决问题。(2)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合作时间。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教师布置下任务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开始,或者合作不到几分钟就叫停,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认真思考分析就结束了,合作的意义也就没有了,所以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合作交流。

作为一门技术课程,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找出更佳、更适合的方法,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的内部驱动力,从而提高合作学习过程中生生参与的有效性,才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和策略。

参考文献

[1] 林垂炳.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合作学习[J].考试周刊,2010(31):32-35.

[2] 江沛沛.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63-66.

[3] 侯英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J].软件导刊,2011(3):75-77.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教育
微课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实践与尝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优化信息技术课教学
基于真实性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究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