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之同情”
2015-05-11郭阿男
【关键词】演史学方法,鸦片战争,林则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5-0033-04
“了解之同情”的治史理论是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它强调的是在研究和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必须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而非对历史不存温情地任意褒贬。其中原因在于:“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①现代史学理论早已证明了“了解之同情”治史思想的合理性,特别是其在还原历史情境和人物等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以沪版教材第五册第一课《鸦片战争》第一课时为例,呈现笔者相关的思考,求教诸方。
在教学实践中,时常萦绕笔者思绪的问题是时人并不清楚后人所了解的史实。那么,立于时人立场,以“了解之同情”的方法解构鸦片战争,或许可就以下三个方面会产生别样理解:
(1)林则徐为何会对禁烟运动如此决绝?
(2)林则徐为何“开眼看世界”了还依然无法挽救败局?
(3)鸦片战争的炮火为什么没有震醒19世纪中期的中国?
诚如上述理解,笔者选择本段历史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林则徐串联本课,审其言而观其行,试图以时人的视角考察鸦片战争的相关片断,体验具体历史环境下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抉择,尝试着以“了解之同情”的史学方法构建中学历史教学。
环节一(导入):林则徐的“庙堂之忧”
好的导入能够营建课堂的历史意蕴,开启学生的愤悱之心。为此,笔者选取1838年林则徐禀呈道光皇帝的奏章片断透视19世纪上半期中国因鸦片泛滥而面临的困境,奠定学生理解此后禁烟活动的基调:
材料1: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引自《林则徐集》②
依据材料设问:
(1)林则徐是如何认识鸦片泛滥带给中国的影响?
(2)林则徐的奏稿中透露出他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鸦片作为毒品的危害学生是有所耳闻的,但是19世纪上半期如此大规模的鸦片泛滥竟将至“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境地,严峻的现实宛如一击重锤激荡学生的心灵,融化学生思维于危机之中。然而,林则徐铿锵有力的文字展示了有识之士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环节二:林则徐的“料敌之想”
1839年1月,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自北京城正阳门出发,南下广东。对林则徐信任有加的道光皇帝予以林氏节制两广水师的大权,望其能堪禁烟大业。1839年5月,林则徐抵粤,经过一番考察后,在禀呈给道光皇帝的奏章中如此描述他眼中的对手:
材料2:到省后察看夷情,外似桀骜,内实惟怯。
——引自《林则徐书简》①
学生清楚发现林则徐的言语中满是自信,认为英人色厉内荏、不足为虑。但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明白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皆很强大,为什么林则徐对此毫无觉察呢?由此,又一个新的认知冲突形成。笔者借如下材料点化:
材料3: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
材料4:即其(英国)船坚炮利,亦只能取胜于外洋,而不能施技于内港。
——引自《林则徐年谱》②
依据材料设问:
(1)林则徐认为英人“外似桀骜,内实惟怯”的原因是什么?
(2)林则徐称呼英方的用词和语气折射出林氏什么样的心态?
学生凭借上述史料可以认识到林则徐自信的两个筹码:一是英人对中国产品的高度依赖;一是即使因为禁烟爆发战争,由于英人不擅长内河作战,所以中方也是稳操胜券。此外,林则徐坚决的反问语气和带有鄙意的用词也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清朝统治者长期以来秉承的“天朝上国”思想。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林则徐的认识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学生进一步解读材料4就会发现此时林则徐的天朝上国观念似乎有些松动:清国并不是样样胜过英国,英国至少可以凭借坚船利炮在外洋取胜。那么,是什么原因撬动了林则徐观念呢?第三个认知冲突在学生思维中生成。笔者借此导入下一个环节。
环节三:林则徐的“时务之举”
出于“知己知彼”的思虑,自1839年5月抵粤至1840年11月被黜期间,林则徐除了考察英方的武力之外,还做出了其他方面的努力:
材料5: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
——引自《魏源集》③
材料6:林则徐先后组织编写关于西方的相关书籍:(1)《华事夷言》;(2)《澳门新闻纸》;(3)《澳门月报》;(4)《四洲志》。
——整理自《林则徐年谱》④
材料7:今日巳刻,晾夷带其女眷与啤治文、牟逊等同驾小船,由师船带至虎门……以夷礼摘帽见。
——引自《林则徐集》⑤
依据材料设问:
(1)林则徐为了了解英国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2)通过如上途径,林则徐可能会了解到哪些有关于英国的信息?
(3)林则徐的做法会对自身和中国产生怎样的作用?
林则徐打破了清廷禁止与西方人正面接触的桎梏,主动与英人会面商讨两国事宜。并且组织专门的人士翻译和编辑西方的报纸和书籍,借此对英国有深入的理解。通过如上方式,学生不难推知林则徐很有可能对西方的社会历史、经济状况、军事力量,甚至关于英国如何看待中英贸易等信息有所掌握。如此,林则徐便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直面19世纪世界的人,接触到了工业革命,也触碰到了时代脉搏,故而是“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若只是停留在“开眼看世界”,不免令人遗憾,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不仅仅看了世界,更在于看到西方的强大之处后,率先开始向西方学习,并且贯穿于林则徐督粤期间。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残酷的事实促使林则徐对英国做出更深层面的探求:
材料8:夫震于英吉利之名者,以其坚船利炮而称其强……破浪乘风,是其长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
——引自《林则徐集》①
材料9:购西洋各国洋炮二百余位,增排两岸。
——引自《魏源集》②
材料10:又闻该国现系女主,……惟其贸易夷商,向在他国往往争占马头,虽无国主之命,亦可私约兵船前往攻夺,得一新地,则许出赀之人取利三十年,乃归其主,故于贸易之处,辄起吞并之心。
——引自《林则徐集》③
依据材料设问:
(1)林则徐为战争的胜利做了哪些准备?
(2)林则徐是如何认识英国对外政策的?
(3)林则徐对英国的态度比起初到南粤有何不同?
根据8、9两则材料的表述,学生很容易形成认识,即由于身处前线的经验,林则徐深知英方船炮之利。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林氏不得不暂时搁置天朝的威仪而从实利出发,既购买西方的大炮加强火力,也提出了要效仿英国制造舰船的“长技”。而材料10则向学生展示了林则徐已经敏锐地觉察到英国的对外政策不单单是商业贸易,也存在着殖民扩张的意图。综合三则材料学生基本形成共识,虽然林则徐思维中天朝上国的思想依旧存在,但是他在“器物”的层面觉察出天朝的落后和西方的先进,进行了学习西方坚船利炮的实践以图战胜英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呼声已经浮现,还探究出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殖民扩张的趋势。林则徐态度的转变让中国和西方先进文明靠近许多,这也是鸦片战争带给中国的重要影响之一。
环节四:林则徐的“时势之限”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对于林则徐的布防活动持肯定态度。那么,胜利天平应该向着中国倾斜,而且历史也确实出现过教材上描写的“由于广东防备严密,无隙可乘,英军转而沿海北犯,攻陷浙江定海,继而直达天津白河口”。那么为什么中国依然无法摆脱战败的悲剧?学生的第四个认知冲突生成。笔者出示1840年6月战争爆发前后其他有关林则徐制敌的史料释疑:
材料11: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力,是其强非不可制了。
——引自《林则徐集》④
材料12:雇瓜皮小艇30只,上装干草、松明、蘸油麻片,配以十分之一、二的火药。小艇的首尾,用5尺长的铁链连接,其一头拴七、八寸长的大铁钉。交战时,水手半身在水,划桨而行以近敌。接敌后用大铁钉将小艇钉在敌舰舰体上,然后纵火燃烧。
——引自《天朝的崩溃》⑤
依据材料设问:
(1)林则徐的制敌之策是否有效?为什么?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林则徐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虽然材料10取自《海国图志》,但是考虑魏源和林则徐之间私交深厚,以及《四洲志》和《海国图志》的关系,其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那么两则材料迅速激起学生思维的冲突,何以林则徐一方面致力于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一方面又会做出英军不擅长陆战,用“水手划桨”,“纵火燃烧”攻击英舰等不合时宜的决策?至此,学生的愤悱心态酝酿成熟,笔者适时点破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应该对历史人物存有“了解之同情”的态度,置历史人物于具体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中,体会他们行为的来龙去脉,避免做出“超越历史”的分析或者评价。林则徐,1785年生于福建的一个普通塾师家庭,4岁发蒙接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26岁中进士,其后的仕途一帆风顺直至鸦片战争。林则徐只是众多士大夫阶层的一个缩影,他们作为统治者长期受到传统社会文化熏陶,必然会以传统的儒家思想和眼光考量世界,会误认为中英贸易是中方对英方的恩赐,会限于才识用落伍的策略制敌,纵然意识到西方的先进之处,学习起来总是显得新旧杂糅或者步履蹒跚。只有理解至此层面,才能理解时人的选择和行为,对历史做出神交。
环节五:林则徐的“历史之省”
经过上述分析,学生已经对鸦片战争的历史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不过令学生抓耳挠腮的是,《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的中国何去何从?1843年10月,被贬的林则徐给陕西巡抚李星沅的信中表明自己的对战争的思考:
材料13:海邦近事,得了且了,奚暇深考……
——引自《林则徐书简》①
同时,林则徐也记录了京城的签订《南京条约》后的反应:
材料14: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引自《鸦片战争》②
出示材料后,不待笔者解释而学生自喻,对历史一片唏嘘之叹。林则徐因为战事被贬而变得谨言慎行,之前主动接触和学习西方的行为终其一生未曾再现。既然连林氏如此,那么战后的朝廷恢复“一片祥和”也就在所难免,《南京条约》被视为“万年和约”也就成了见怪不怪的事情。
反思上述思路,是一个以“了解之同情”的方法还原清人对鸦片战争反映的过程: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在清人毫无防备且对西方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骤然降临的,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在应对时候自然会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出发做出鄙夷的姿态;在接触了西方的坚船利炮后开始反省中国在武备上的落后,更具远见的林则徐开启向西方学习的先河,哪怕只是零星的西方武器;不过历史人物毕竟是处在具体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中,难以尽褪传统思想,战后的中国依然在旧的道路上颟顸。反思二期课改所强调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核心观念,其中“史”即包括史料,也包括史观,而史观自然也包括教师的预设立场。正如笔者对《鸦片战争》一课的认识,选择后人或者时人的立场所设计的教学是不同的。选择后人立场,或可以让课堂更加理性,选择时人立场,或可以让课堂更加温情。至于哪种更为合理,自然没有定论,且择善而从。
【作者简介】郭阿男,男,1987年生,陕西西安人,中学二级教师,上海市奉贤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