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态的内涵、功能与特征
2015-05-11徐慧敏曹辉
徐慧敏+曹辉
摘 要 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学已有七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如今宏观层面的教育生态学研究相当成熟,理论架构较为完善,但微观层面的课堂生态学研究却相对薄弱。课堂生态被严重破坏,课程改革实践遭遇瓶颈,这一系列问题迫使我们深入探讨课堂生态的内涵、功能与特征。
关键词 课堂 课堂生态 功能 特征
“生态”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学,顾名思义,研究特定自然环境下生物生存、发展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课堂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学科研究中,反思课堂生态的实质性内涵、多方位功能与本真特征,对于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创建生态化的课堂而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课堂非生态化的表现及其危害
1.教师的话语霸权抑制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掌握的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自身的教育理念指导学生,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心灵的陪伴者、技能的训练者、榜样、朋友、合作者、服务者、学习者等诸多角色。但是真正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扮演着权威者,命令、摆布、斥责学生,使学生服从其权威,甚至直接批评学生所谓的不良行为,实施惩罚,强硬地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迫使学生听命于教师自己的意愿,进而高度掌控课堂。教师的话语霸权,直接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全听命于教师,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创新。
2.学生过度自由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对象又是主体,课堂教学没有学生就无所谓课堂教学。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其课堂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学生的学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最终都是取决于其自身。在某些真实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无限放大,学习完全由学生自由决定,过分放纵学生的兴趣、喜好,学习全凭所谓的自主学习,贬低甚至排斥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习的过度自由严重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全顺从学生个人意愿,不利于学生吸收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不利于个体知识向社会历史知识转换,最终学生事实上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实现。
3.师生关系的紧张与对立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既是一种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师生关系蕴藏着教育的全部内涵,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轻松、和谐的关系。但事实上,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时候将学生看成是产品,将教育看成是工业,教学“像工业那样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1]。教师把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只关心课堂控制、课程进程,忽视学生的尊严、需要和自主性。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学习,双方之间关系紧张,甚至对立,以致师生都不能积极地投入到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设中。
4.课堂气氛的沉闷与压抑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出来的气氛,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课堂气氛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以及个人魅力有很大关联。一般来说,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积极主动投入课堂,热情参与教学,师生合作共同营造出欢快、活跃、自由的氛围。可现实中的课堂情境,教师的严厉,学生的沉默,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异常沉闷,没有疑问、讨论、对话,师生头顶上空弥漫着压抑的气息。
5.课堂非生态化的危害
课堂非生态化的危害很多,概括来讲:第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主导作用完全变成权威,教师高高在上,无法听到学生的心声,面对教师的权威命令,学生只能乖乖服从。缺乏平等对话的课堂,不可能有师生之间的经验共享,更不会出现教师通过教学过程提升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水平的现象。第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另一主体,主体地位被过分夸大,完全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课堂任由学生的兴趣、爱好左右,会影响学生习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利于学生身心有序健康发展。第三,师生关系的生硬,课堂气氛的沉闷,矛盾冲突穿插其中,必然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同时还有害于教师、学生心理健康。
二、课堂生态的应然结构与实质性内涵
1.课堂生态的应然结构
(1)课堂生态结构的要素
教师、学生、课堂环境是课堂生态结构的三要素,其中教师、学生是教学两大主体,担负不同的教学主体角色,而课堂环境是一个多重概念,包含物质的、精神的丰富内容,既可以称之为课堂生态环境,也可称之为教室环境,甚至可以说是课堂氛围。对课堂环境的研究,许多学者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如瓦伯格和安德森将课堂环境划分为“结构维度和情感维度两大方面”[2],雷纳托·塔吉尤利将一个组织的整体环境描述为“生态学、环境、社会系统、文化”四个方面相互作用[3],我国学者综合各家观点,结合良好课堂生态建设的需要,提出“自然物质环境、制度文化环境、心理精神环境”[4]三种课堂环境。
(2)课堂生态结构要素间的关系
明确课堂生态的应然结构,需厘清教师、学生、课堂环境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结构要素间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具有多维复杂的关系,所以对三者的研究不能简单机械地加以描述和解释,应该以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方法探究三者之间客观存在的本质规律。师生之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脱离学生的教师,也没有脱离教师的学生,教师和学生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师生与课堂环境之间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不可能脱离具体的课堂环境,凡有师生教学就会有课堂环境,当然课堂环境不是绝对、截然独立于师生之外的客观存在,它受到师生心理认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我们还要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课堂生态结构,因为教师、学生、课堂环境三个基本要素是不稳定的,尤其前两者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要求我们关注课堂生态结构的变化性,此举对课堂生态建设实践也将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2.课堂生态的实质性内涵
解析课堂和生态各自的涵义,有助于把握课堂生态的实质性内涵。广义的课堂指进行教学活动的各种场所,狭义的课堂则专指在学校中被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以上这种课堂界定基于实然的课堂形态——人类知识的传授场所,而从应然课堂角度看,我国学者肖川认为“只要是以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存在方式的场景都可以是课堂”[5],强调人才培养的专门场所的应然状态。实然课堂和应然课堂是对立统一的,实然课堂是现实存在的课堂形态,而应然课堂是人们追求的理想课堂,二者之间存在差距和矛盾。另一方面应然课堂以实然课堂为基础,进行超越发展,实现了的应然课堂又转变为实在课堂,两者是统一的,真正的课堂应是二者的完美结合。生态作为科学概念,学界定义虽未完全一致,但普遍认同“生物在自然界的生存状态”[6]。分析课堂与生态的涵义,我们可将课堂生态定义为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态环境下的存在、发展的状态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师生作为课堂生态两大主体,分两种情况:一是以课堂环境为参照,师生构成主体,课堂环境为师生存在发展提供条件,师生发展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改变环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完整的课堂生态系统;二是,以师生彼此为参照,形成教师生态群和学生生态群。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两大生态群无论外部还是内部普遍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内部外部相互交织作用,形成一个多维的有机整体。
多元的课堂生态环境,有学者依据其与主体关系的角度分成三类:客体性课堂生态环境、派生性课堂生态环境和客体性课堂生态主体[7]。客体性课堂生态环境主要是指物质环境,如教室大小、课桌多少、屋内装饰等;派生性课堂生态环境主要是指精神环境,如班级风气、班级人际关系等;客体性课堂生态主体指师生双方本身具有的客体性环境因素,如教师的素质、性格等个人因素。
三、生态课堂的多方位功能与本真特征
1.生态课堂的多方位功能
(1)规范功能
教师、学生以及环境因素构成课堂生态,相比整个自然大生态而言,课堂是一个小生态。生态化的课堂直接影响师生双方的行为、认知和情绪的变化,并且持续不断地规范着生态主体的发展。生态课堂的规范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生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全方位、不间断地对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体现出对师生课堂活动的规范;二是课堂生态有其独特性,理想的绿色生态课堂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力量的参与,由此产生对国家、社会等办学主体的规范,可以为国家、社会创办学校提供基本标准,尤其是物质条件标准。
(2)促进功能
生态课堂包涵了广泛的内容,其中班集体的学习氛围、班级人际关系及其群体两方面对课堂生态主体的成长作用尤其显著。班级内部形成的学习氛围,实质就是班级成员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契合度,反映到具体的学习行为中,学习氛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很难改变,班集体成员人生观、价值观契合度高,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促进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而班级人际关系及其群体,是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们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同时形成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班级群体。人际关系及其群体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群体对课堂主体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3)滋养功能
建设绿色的课堂生态和生态化的课堂是课堂的理想状态和奋斗目标。绿色的课堂生态,生态化的课堂其珍贵之处在于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着师生。自然中的生态园里有肥沃的土壤,充沛的养分,充足的阳光,自然的宁静,滋润着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和种植者。相应的绿色课堂生态、生态课堂拥有优美的物质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班集体,平等自由的对话,丰富多样的知识,滋养着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发展。
2.生态课堂的本真特征
(1)整体性
课堂生态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如前文所述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相互影响,通过课程教材,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在不断变化,逐步改善课堂生态环境。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所需条件由课堂生态环境提供,在自然、和谐、平衡的课堂生态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将会更加快速顺畅。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之间彼此作用,形成另一有机整体,教师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教导学生,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反馈给教师。生态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与课堂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和谐统一整体。
(2)互适性
课堂生态三大要素一直处于相互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彼此之间只有不断地相互适应,才能彼此促进,彼此发展,形成生态课堂。例如物理因素的教室座位的安排,一旦变化,必然要求学生适应新的同桌和周围的新伙伴,只有相互适应才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变化,或学生的情绪体验,要求双方相互适应,才能促进高效的课堂教学。
(3)共存性
同一个课堂生态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共同生存的状态,双方彼此依赖、生存、发展,不能离开任何一方而单独存在。共存状态有两种形式,一是互利双赢,两者的共生是对双方存在和发展都有利的;二是偏利一方,意指两者共生只片面地利于其中一方生存和发展。生态课堂追求的是互利双赢的共存。同时课堂生态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并不是局限在课堂、教师和学生中,课堂生态有广阔的时空,与外界各种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存在,生态课堂需要吸收自然生态、文明生态的雨露阳光,才能更加绿色、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佐超.“绿色”课堂回归自然[J].现代阅读,2012(8).
[2] 江光荣.班级社会生态环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美)罗伯特·G.欧文斯著.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卫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李森,王牧华,张家军.课堂生态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 肖川.教育的情趣与艺术[M].长沙:岳麓书社,2008.
[6] 林文雄.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 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10).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