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贴市场需求,谋求共赢发展

2015-05-11罗贤

职业·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罗贤

摘 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和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共同的必然的选择。因此,技工院校应立足实际,深入进行行业市场调研,清晰地把握人才培养目标,提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才能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技工院校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工业设备、生活用品在实际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特别是“物联网”概念的提出,让人们看到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及其光明的发展前景。认清中国电子行业发展现状,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意义不仅在于对市场经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在于有助于建设电子技术行业人才梯队。

一、我国电子行业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为主的电子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是其技术水平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严重制约了行业的进步和提升。21世纪以后,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电子行业产业规模、结构、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2011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以及进出口规模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具体见表1。

在上表的数据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电子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但华丽的经济数据背后却暗含着隐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电子行业的发展并不乐观。首先,中国的电子行业起点低,技术相对落后;其次,行业人才储备不够充分,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没有与时俱进。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我们与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间的巨大差距,但同时也给了我们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工信部2014年2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重点提出加快推进工业强基,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工业“四基”)发展水平。“工业强基”行动,对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电子行业以及相应的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来说,可谓一场及时雨。

但电子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创新、缺乏核心竞争力等老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目前只能是国际信息产业中跟随者的局面。究其原因,是电子行业人才培养未能贴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变革。

近年来,职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专业对口率也在迅速提升,但在与企业沟通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不同的意见。在2014年,某学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调查的统计表(表2)中有以下几个数据。

从统计中看出,毕业生在集体主义、团队精神方面获得的评价比较高,工作态度方面也得到了用人单位较高的赞誉,但专业知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方面亟待加强。部分毕业生没能较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不足,使其一直从事基础性的业务工作。毕业生的情况说明,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还需进一步改革。

调查数据敲响了警钟:人才的培养与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许多问题,不仅表现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体现在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上。解决人才培养与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职业院校担负的重要责任。

二、深化校企合作,共育技能人才

“工业强基”是在企业对电子类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提出的,企业对今后人才培养的话语权显得更加突出。《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的精神明确指出:“校企合作既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方向,也是技工院校的一项基本办学制度。”

只有抓住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产学研合作,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促进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目前,许多院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都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也都在进行一些教学改革,但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没有关注社会的需求,缺乏企业实践的支撑。

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培育技能人才,不是单纯地将学生送到企业定岗实习,而是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全方位进行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以符合市场需求为目标的,专业教学计划是校企双方共同研讨制订的,教学的典型案例是来自企业一线的。整个人才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从典型案例的理论学习到实践检验,再将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的完整过程。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企业调研,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是成功开展校企合作的首要前提。鼓励专业教师走出校门,以脱产形式深入企业工作一线,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管理层、技术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企业繁复的工作中提炼不同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案例。同时,为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电子技术专业,应把学生带到企业实践基地去参观学习,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社会的需求,及时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在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人才规格准确定位的基础,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企业对新时代电子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应打破原来学科式课程体系的培养模式,在构建突出动手能力和创新应用等能力的同时,要将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由于场地及资源的限制、课程体系的限制,传统的模式已经表现出了它的局限性,不可能将这些复杂的内容很好地融入人才培养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是丰富一体化教学改革内涵的要求。以三年制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根据学习规律和能力层级递进培养的要求,可以将三学年六个学期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学期):在校内进行公共基础教育。例如,适应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锻炼(即利用网络等工具进行信息采集、处理的能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学习,法律基础、英语、体育、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学习,为下一步的综合学习实践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第二学期至第三学期):按照与企业共同提炼的典型工作任务,培养电子技术专业能力。先进行二十周的核心课程专业理论、实训学习,然后用十周的时间到企业实践基地,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下,结合“6S”管理模式,进行实践学习,达到“人造环境,环境育人”的目的。在实践学习过程中,企业按照日常生产的要求下达相应的生产任务,由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针对生产过程中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技术细节对学生进行培训。老师在跟进的过程中,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按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分类并进行汇总。接着,回到学校后再用十周的时间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加以解决,使学生对专业有更深的认识。

第三阶段(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用二十周的时间,在校学习综合的典型工作任务,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然后,用十周的时间,让学生回到企业实践基地,解决前期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接着,再用十周的时间,由企业提出相关的课题或技术革新,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解决方案。

第四阶段(第六学期):用二十周的时间,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定岗实习。其间,学生可以选择企业,企业也有权选择学生。

3.不断提高校内软硬件水平,紧贴生产力技术变革潮流

“工业强基”明确提出“加强基础领域研发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产用互动,加快推广应用”。技工院校要发展,就必须争当研发创新的“孵化器”、产用互动的桥梁纽带,这对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研发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其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上,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形势还要求现代高技能人才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技工院校应当抓住机遇,做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此外,在校内实训基地硬件的建设上,可以引入企业投资、基地冠名的形式,加强建设的灵活性,加快设备的更新换代,使教学更加贴近企业需求。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速度不断加快,如果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很快将会被淘汰。职业教育要清晰地把握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校企合作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推动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典型工作任务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和代表性,探索学习课堂与企业实践基地的一体化;强化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系,拓展企业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的同时,做好产学研工作,使院校与企业共享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l]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Z].2010.

[2]卢仁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3).

(作者单位: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