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是音乐作品的最好评论者
2015-05-11李琬琬
李琬琬
美国著名的作曲家科普兰曾经说:“听众是音乐作品的最好评论者。”科普兰是美国民族主义作曲家,他的创作分三个时期。早期,他以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为基础,结合当时流行的各种新音乐创作了许多作品,并且喜欢把爵士乐的节奏与严肃音乐语言结合起来,以此来探索美国音乐风格,如《管风琴与乐队交响曲》《钢琴与乐队协奏曲》等。在中期,听众与作品之间的沟通问题引起了他的注意,科普兰觉得作曲家不能光顾自己写,而不顾及听众的感受和需求,应该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情感,让听众能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让听众所接受。所以他在这个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并广为流传,如舞剧《小伙子比利》《阿巴拉契亚的春天》等。后期,他采用了十二音作曲的方法。
科普兰的所有创作中,最受群众欢迎和熟知的是他中期的一些作品,而这些作品是他用通俗的音乐语言,用接近人民生活的音乐语言所谱写的,所以他会说“听众是音乐作品的最好评论者!”
听众和音乐作品是紧密联系的两部分。没有听众,音乐作品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听众对于音乐家来说非常重要。得不到听众的肯定的音乐作品注定是失败的,这也是创作音乐作品的作曲家的失败。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弹奏的琴曲《高山流水》,被一个樵夫钟子期所明白,并能说出伯牙所弹奏的物象近似“高山、流水”,伯牙很是感动,称他为知音,在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不再演奏。伯牙因子期能听懂自己的音乐而感动,这正说明了,听众对于音乐作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听众理解明白了音乐作品,就能判别作品的好坏,就能对作品做出评论。
再看看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到现在,跨越70多年,仍是经典之作,并且家喻户晓。这样一个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就在于它贴近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真实情感。也正是因为如此,它得到了听众的肯定,并且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人类往往只有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才能准确地把握,准确地给予评论。所以很多时候作曲家都会运用人们所熟悉的题材来创作,抒发人们所熟悉的生活情感。《黄河大合唱》就是运用了人们最熟悉的黄河来抒发当时人民的苦难,来激发人民的爱国激情,因此普通的民众都能完全理解整部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并与它产生共鸣,所以人们对《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的评价是最权威、最有价值的,也正是这些肯定让它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由此使它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能长期在人民中流传,而不被遗忘。好作品不一定都能让所有听众都接受,但经得起听众评价的音乐作品一定是好作品。
再如贝多芬创作的《命运交响曲》,在一个不懂得音乐的人听来,也能分辨出那由3个重复短音、下行3度到强拍的延长音所构成的“命运”动机,就像一种恐怖邪恶的事物在敲打、逼近,让人能感受到紧张、振奋的情绪。在乐曲再现长达50小节的定音鼓的敲击声中,听众会感觉到像是火山爆发出浆石一般,给人窒息的感觉,许多人在听完这段高潮后,都会说太震撼人心了,太受鼓舞了!所以一提到这部作品人们就会说它是能给人以精神鼓励的音乐!这大概就是对《命运交响曲》最好的评价,也是最贴切的评价。
一部好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听众的评论的。尽管每个人对于音乐感受力和接受力都是不同的,但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流传,能受到大多数人民肯定的作品,一定不会是差的作品,它的存在和流传,必然有它的意义。所以听众对于音乐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科普兰才会说“听众是音乐作品的最好评论者!”
当然听众的音乐欣赏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欣赏水平的听众会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不同的评价,他们喜欢的作品当然评价就不同,但不论是拥有怎么欣赏趣味的听众,他们的评价都是他们对音乐直观的感受。如现在许多人喜欢听流行歌曲,尽管有些歌曲艺术水平较低,但不能否认的是它们的确更容易让大众接受,一般这些歌曲大多朗朗上口,旋律一听就容易被人们记住而传唱。听众对流行歌曲的评价好坏不一,但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去评判的,不能忽视的是这样的评论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对音乐作品而言最好的评论就是它受听众的欢迎程度和被听众的接受程度。华丽文字装扮下的音乐作品并不一定就是好作品,而一部能与听众沟通,与听众产生共鸣的作品就一定会成为经典之作。
( 《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社 3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