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的概念和功能定位
2015-05-11周健
周健
摘 要: 介绍了核心期刊概念的起源、理论依据和中国核心期刊评价体系;讨论了“核心期刊”的定义;分析了核心期刊的功能定位;针对核心期刊的功能泛化和异化,提出科学认识核心期刊的价值,准确界定核心期刊的功能。
关键词: 核心期刊,成果评定,学术评价,期刊评价,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H083;N04;Z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5)02-0062-03
一 核心期刊概念起源和理论依据
在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 信息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献交流系统。在文献交流系统中, 期刊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由于各种期刊的情报价值不同, 它们在信息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这种信息交流作用大小往往取决于相关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状况。于是,有人开始关注这种分布,探寻其中的规律。
最早涉及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概念并使其广泛传播的是英国著名文献学家 S.C.布拉德福。1948年,布氏在其专著《文献工作》中写道:如果将科学期刊刊载某一学科的相关论文数量统计起来,并按递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向这个学科的核心区和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a∶a2…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布拉德福文献集散定律。这一定律不仅说明了核心期刊的客观存在,而且还揭示了文献分布的集中与分散规律。对于某一特定学科或专业来说,大量论文高度集中在少数期刊中,这就是“核心期刊效应”,其结果是产生了各个学科或专业的“核心期刊”。这就是最早的核心期刊概念[1]。
1962年,美国著名文献学家尤金·加菲尔德以引文为新的文献检索途径,建立了一种新型文献数据库,创立了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引文索引系统和引文分析理论。1971年,加菲尔德对《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2000余种期刊中的100万篇“参考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 发现25种期刊包含了全部期刊“参考文献”的24%, 152种期刊包含了全部期刊“参考文献”的50%。也就是说, 大约75%的被引文献较为集中地来自少数期刊,而其余的少数被引文献则来自大量的较为分散的期刊, 加菲尔德将被引文献来源较为集中的152种期刊定名为“核心期刊”, 形成了著名的加菲尔德文献集中定律,该定律进一步证明并发展了布氏定律, 自此开创了以引文分析遴选核心期刊的先河[2]。此后, 众多学者对布氏和加氏的理论提出各种修正方案, 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关的文献计量理论与模型。
布拉德福文献集散定律与加菲尔德的引文索引系统和引文分析理论都描述了文献发表和使用的集中与分散特点, 阐述了文献分布的客观规律,成为各国遴选“核心期刊”最为原始的理论依据。
二 核心期刊的定义
关于核心期刊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形式。其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人们对“核心期刊”的理解。由于遴选“核心期刊”的两个主要指标是载文量和引证情况,“核心期刊”的概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核心期刊是针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第二,文献信息量大,载文量多;第三,文献质量较高[3]。大多数学者认为,“核心期刊”指在一定专业范围内的某一发展时期,对一定用户来说处于“核心”位置,在本学科中刊载专业学术论文量(率)和文摘量(率)大,引用量(率)及利用量(率)高,被专家公认为代表该学科或该领域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期刊。也可以认为:“核心期刊”是指发文质量高、情报含量大、转摘率、被引率和借阅率都较高,被公认为代表该学科(专业)当代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向的期刊[2]。
中国“核心期刊”的遴选指标通常有六个:“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和“影响因子”。这些指标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数量指标(“载文量”“被索量”),着重考察期刊登载某学科领域论文数量的多少,这也是早期核心期刊概念的延伸;一类是质量指标(“被摘量”“被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着重考察期刊文献整体学术质量的高低,这是近年来核心期刊遴选的重点所在。因此,当前核心期刊概念既能对图书情报部门选购、典藏、管理期刊文献发挥积极作用,也能对读者有效利用期刊文献资料提供方便,还能对促进期刊提高质量起到推动作用,对科研管理部门评定成果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 中国核心期刊评价体系
目前,中国至少有六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分别是:①《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②“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⑤“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⑥《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
几大核心期刊遴选体系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信息管理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教学、科研人员的需求。但是,由于缺少标准的、统一的、科学公正的、各个专业领域普遍认可的核心期刊目录,同一种学术期刊在不同的核心期刊遴选体系中的结果不同,这给使用者选择期刊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惑,引发出诸多弊端。鉴于军事学学术期刊目前大都限于军内使用,很少对外交流,而且参考文献标注不完整、不规范,致使在遴选其他专业领域核心期刊时畅行无阻的数量指标几近失灵。对中文军事学核心期刊评价,目前有两种体系并存:一种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 年版)评选的9种军事类核心期刊;另一种是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2004年和2007年先后认定军内27种期刊为军事学核心期刊。前者属于定量评估,后者属于定性评估。其结果,只有5种军事学学术期刊同时入选。
四 核心期刊功能定位
1.核心期刊的原始功能
某刊是否某学科或专业的核心期刊,主要在于它是否集中刊登了该学科的论文,从而成为该学科的主要文献信息源。核心期刊最开始只是情报学的一个分支——文献计量学中的概念。从布氏定律作为核心期刊的遴选方法来看,核心期刊是文献分布的客观结果,它的原始功能主要在于文献计量学意义,是对各学科期刊文献分布规律的一种揭示,主要是有助于文献的利用。一是为图书情报服务机构馆藏期刊提供参考,体现“导购”功能;二是为读者选择阅读期刊提供方便,发挥“导读”作用。endprint
2.核心期刊功能的泛化和异化
近年来,中国核心期刊表远远超越了“导购”和“导读”功能,被作为学术评价、作者投稿,以及文献数据库选择来源期刊的参考工具,广泛用于职称评定、论文评奖、学位授予、津贴发放、期刊评价等领域,逐渐演变成了一把衡量学术水平之高低、学术质量之优劣、科研能力之强弱的“尺子”,并与作者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核心期刊遴选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中国学术期刊的命运,打破了期刊自由竞争的格局[3]。科研人员争相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致使非核心期刊稿源稀缺,导致期刊界出现“马太效应”。这种过度量化、过于简单的学术评价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学术评价机制的不健全,也催生出大量的“学术泡沫”。
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之间有联系, 但不是必然联系;核心期刊对科研论文有一定的评价功能,但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并非一一对应,评价文章水平的客观标准,只能是文章本身的质量。通常,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好于非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但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并非每一篇的学术水平都高;反之,非核心期刊上文章的质量并非都差。同一核心期刊上不同栏目的论文学术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与优秀论文不应该完全画等号。将一种很强的正相关性大而化之地等同于质量整体评价,导致了核心期刊概念的泛化或异化。
3.科学认识核心期刊的价值,准确界定其功能
早在2003年5月, 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就在《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科学论文是科学技术产出的一种忠实记录, 刊物的影响因子和论文的被引用频次, 在用于宏观上判断科学技术产出的总体情况是有意义的, 但不宜作为具体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标准。要提倡内在价值的判断, 正确看待SCI (科学引文索引)、EI (工程索引) 等数据库在科学技术评价中的作用。”[4]作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前言的《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报告》中也强调指出:“核心与非核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任何过分夸大核心期刊的作用, 不恰当地使用核心期刊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有鉴于此,我们应该科学审视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核心期刊论文与非核心期刊论文之间的界线,正确看待核心期刊遴选中的学术质量测定所存在的局限性。
核心期刊表成为学术评价的一种辅助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核心期刊的量化评估功能是学术评价的一个进步——它可避免学术评价中的人为因素, 增加评选中客观、真实的因素。但“核心期刊制”下的量化管理体系,使得学术同行所能发挥的评价作用大大削弱了。实际上,只有人才能真正感觉到一篇论文质量高低,这是刻板的数字无法做到的。科研管理部门、期刊管理部门应该适当淡化核心期刊效应,不以刊论文、以刊论人,还学术期刊以公平竞争的环境。科研成果的学术评价归根结底应主要依据专家评审、同行评议以及引文索引,不能仅依据其出处。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8.
[2] 陈铭.从核心期刊概念的演变看核心期刊功能的转变[J]. 图书与情报,2008(2):83-85,109.
[3] 王跃,张志强. 关于我国核心期刊遴选体系的思考[J].图书情报研究,2012,5(1):9-14.
[4] 张扬南. 论核心期刊与学术评价标准[J].高校理论战线,2007(1):58-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