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美,拨动音乐课堂的别样音符
2015-05-11庄少美
庄少美
伴随着多年来风风雨雨的课改之路,“课堂语言是教师的表演艺术”这个理念已深入人心。诚然,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一种简洁精炼、富于情感的表达方式是每个教师所追求的课堂语言境界。在多姿多彩的音乐课上,这样的追求同样必不可少。只有把语言美与音乐美充分融合,带动、吸引孩子真正地走进音乐,参与音乐,才能达到完整的师生情感共鸣,才能充分展示美育的魅力。
一、标准语言,美化课堂
普通话是我们沟通的桥梁、情感的纽带,普通话错落有致的语感和跌宕起伏的语调好比音乐课上或悠扬或深沉的旋律,或松弛或紧凑的节奏。一口清晰流利的标准普通话在音乐课堂上犹如一场醉人的音乐会,既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会给学生带去听觉上的美感。清新明快者助人兴奋,亲切婉约者与人温馨,无论何种风格,总在不知不觉中便突出了音乐学科别样的美。
那么,课堂语言从哪儿来?搜词刮句总有枯竭时,只有加强自身文学修养才有源源不断的好词佳句。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师平时多接触一些文学佳作,细致品读,摘抄积累,记忆应用,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美化我们的音乐课堂。与此同时,注重业务上的学习,坚持正确不间断的发声练习,给自己训练出一付悦耳协调的声音,让语言的魅力更加充分地展现。
二、魅力导语,引情入境
在音乐课上,导语宛如一幕舞台剧开始前的精彩亮相,既为剧目定下了整体的基调,又把人引入到了特定的艺术境界。言简意明、生动形象的导语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水到渠成地进入下一环节的课堂教学。如,教学《小雨沙沙》一课时,课前我用了这样的一段话与孩子们进行互动:“孩子们,春天来了,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种子要发芽,果树要开花,可是,它们都非常干渴,怎么办?你能帮它们想个办法吗?”亲切的话语,激趣性的提问,让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子就来了,纷纷说给它们浇浇水。这时,我便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请出沙沙的小雨为它们送去清甜解渴的水吧,让它们早点儿开出芬芳的花朵。”语境带动情境,孩子们在后来的歌唱中越唱越兴奋,仿佛在沙沙的小雨中看到了出土的嫩芽,看到了红艳艳的花儿。又如风趣轻松的《音乐小屋》一课,基于它旋律起伏、节奏舒缓的音乐特点,我带着神秘的表情,用故事引入:“孩子们,在遥远的大森林深处,有一个非常奇妙的音乐小屋,它的每一扇小门、每一扇小窗都充满了一种‘叮咚( | 5 3 | 53 ?摇 0?摇 | 4?摇?摇2 | 42?摇 0|)的音乐。推开小门,你能听到像小兔子一样蹦跳、轻快的旋律,也能感受到像小乌龟一样舒缓、温柔的乐曲,并且,它的小主人非常欢迎我们到音乐小屋去作客,去寻找快乐。现在,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玩一玩,看一看,听一听,好吗?”这样的引入,孩子们当然兴趣十足了,这一堂课也就事半功倍了。
三、生动讲解,丰富形象
“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这是新课标对我们在音乐课上理解多元文化的又一个要求。为更好地落实这一要求,音乐课上的生动讲解,丰富形象势在必行。以欣赏课《阿细跳月》为例,这是一首欢快的彝族民间音乐,精美的舞蹈画面是这堂课的主要课件内容。课前,我做足了功课,了解了彝族音乐的特点是触景生情,想象独特,一般多以劳动场面为主,涉及的生活场面也非常广,并且,乐曲的节奏感特别强。直觉告诉我,这一堂课不仅要有富于感染性的口头表达,还要有形象性的肢体语言相辉映,才能让作品的内容更加活灵活现。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灵动的画面,我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语调告诉学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大西南的山区中,有一个自由美丽的少数民族叫彝族。彝族人又叫阿细人,个个能歌善舞。每当节日或是农闲时,在有月亮的晚上,他们便会在一处空旷的草坪上,点起一堆堆的篝火,围在篝火旁踩着他们本民族的舞步,尽情地欢跳,这就是迷人的“月光晚会”。姑娘们唱起歌跳起舞庆祝美好的生活,小伙子们拿起擅长的乐器,吹芦笙,弹月琴,充分享受轻松的休闲时刻。大家边弹边舞边唱,可好看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阿细人在每年阳历4月8日的“阿细跳月节”中的跳月场面。在生动讲解的过程中,我还时不时地模仿舞蹈里面的甩手、踢脚的“跳月”动作,模仿彝族舞蹈的一些基本舞步,增加孩子们的兴趣,很快地,孩子们也跟着跃跃欲试了。
四、艺术语言,浸润心灵
老舍先生曾说:“我们最好的思想最深刻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的,美妙的语言在营造轻松和谐的音乐环境的同时,也能让音乐教育形成一种涓涓细流,毫无修饰地流淌在孩子们身边,传达着真善美,浸润着一颗颗幼小的心灵。
在音乐课堂上,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就好比是一把开启学生音乐感觉的金钥匙。准确优美的艺术语言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锻炼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及语言能力。首先,教师的声调要有高低起伏,但不可悬殊,语速要快慢相宜,恰到好处。其次,在引导孩子感悟音乐时,应注重浸润渗透式的教学,把语言和音乐巧妙结合。如,在以儿歌或诗歌为词的歌曲教学时,可充分将语言赋予音乐节奏并进行朗诵,增加歌词的美感;而在进行有故事情节的歌曲教学时,则尝试让孩子们把音乐内容再创编成绘声绘色的故事并加以表演,丰富音乐情节,充实音乐形象。只有当你把音乐作品所蕴含的艺术形象鲜明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才可能真正地融入到音乐情境中去享受音乐,从而形成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完美交织。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七弦,原指古琴,此处,不妨借喻为音乐语言艺术。通过美妙的语言引导训练孩子们的各种音乐能力,在无数课例的印证下,应是最有效的课堂辅助手段,更是带领孩子们真正走进音乐殿堂的知音。那就让我们坚实地弹奏好“语言美”这一音乐课上的别样音符吧,上好每一堂课,让每一段音乐都永远如不朽的名曲,余音在耳,袅袅不绝……
(作者单位:福建省云霄县云陵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