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那么美
2015-05-11许伟明
许伟明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境内,在与云南文山州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吞力屯”的小村落。这里地处深山、远离城市,只有一条险峻的公路通往外界,宛如世外桃源。村里住着58户壮族人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黑衣壮”。
以黑为美
从那坡县乘车出发,沿着山间弯曲起伏的公路行驶,窗外,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苍翠的大山。和肥沃的平原相比,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穷山恶水:土层浅薄地附着在石头上,玉米和番薯艰难地生长着。
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吞力屯便到了。村子处在一个山坳里,传统干栏式民居沿坡而建,三面险峻的高山坡把村落围住,留下向着峡谷的一面对外敞开。手机在这里起不了什么作用,因为几乎收不到信号。
走进屯里,最让初来乍到的人惊讶的莫过于所有人都穿着深黑的衣服,像是在举行一个庄重、肃穆的集体仪式。如果只看背影,村里的女人们几乎是一样的:戴着三角形的黑色帽子,穿着黑色的上衣,外面套一件黑色马夹,还有黑色的裤子、黑色的裙摆,以及黑色的鞋子,只有少许地方点缀着一些其他颜色。与女人们的服饰相比,男人们的服饰则是黑得彻彻底底。
黑衣壮为何崇尚以黑为美?向村里的老人打听,他们大多会讲这样一个神话般的故事。
旧时,黑衣壮曾遭外族入侵,虽然奋起抵抗,但由于势单力薄,节节败退,眼见就有灭族之灾。一天晚上,首领侬老发在梦里见到祖宗拿着一束蓝靛草,并对他说:“它能帮助你们。”侬老发一点即悟,当即传令下去:全族人用蓝靛把衣服染成黑色。是夜,全身皆黑的族人在夜色掩护下突袭敌军,大获全胜。成功保卫家园的族人一致决定:世世代代都穿这种给族人带来吉祥的黑衣。
虽然这种服饰显示出一种令人震惊的陌生和神秘,不过,在黑色背影的后面,却是一张张热情的面孔。村子的中央有一处新建的歌舞场,每逢有游客到来,黑衣壮人就踏着召唤的鼓点,从各自的木楼里走出来,奔向舞台。这情景,就像一群黑色的蝴蝶从树林里飞出,扑向绽开的灿烂花丛,美丽而又神奇。他们给游客表演献红舞、黑枪舞、捶布舞等舞蹈,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他们舞步娴熟,把大山的神韵诠释得淋漓尽致。据说,在吞力屯,下至3岁小孩,上到古稀老人,都能够伴着古乐翩翩起舞。
衣服上的四季轮回
随着散开的人群继续在村子里前行,迎面走来一位从山上干活回来的妇女。在竹编的背篓上,绑着一大捆玉米秆,但完全看不出她有负重的感觉。
“50多斤,不重的啊。”她叫李玉英,很自然地和我们交谈,并邀请我们随她去家里看看。她家便是村里典型的干栏式木头建筑,上下分三层,下层养牲畜和家禽,中间一层住人,头顶上的阁楼主要用来存储粮食。
有意思的是,厨房里的火塘开在屋子中间,一年到头烟火不灭。火塘故意不砌烟道,烟尘长期在屋内停留环绕,将墙壁熏得乌黑。李玉英请我们喝她家酿的玉米酒,还唱起了好听的祝酒歌。在这种盛情的氛围下,即使滴酒不沾的人恐怕也会一饮而尽吧。
虽然已经接近傍晚,但歇过一会的李玉英还要赶着去她大女儿家染布。在征得她同意后,我们决定一同前往。
大女儿就嫁在本屯,两家相距也就20多米。跨进大门,就看到一口大染缸,里头的染料呈现出幽深的蓝色。染缸上架着几根小棍子,李玉英把一匹约10米长、1米宽的布料齐整地放在上面。她说,这匹布已经染了十几遍,蓝得发黑了,但“还不够黑”,要达到令人满意的黑色,“要染30遍以上才行。”
布的一头探入染料中,她用一根小木棍熟练地把布匹一寸接一寸地往染料里浸透。最为关键的是,不能让布匹粘在一起,以免颜色染得不均匀。现在,长长的布都浸入染料中了,还得再等上一个小时,染料会在已经很蓝的布上再染一层蓝色。之后,李玉英才从染料里把布轻轻捞出,用清水把上面的杂质洗掉,再拿去晾起来。第二天,这些布会再进出染缸一次,所有的程序都会再重复一遍。对李玉英来说,这是她近一段时间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在吞力屯,每家屋前屋后都种着蓝靛草,也就是板蓝根,那是制作染料的原料。把蓝靛草在水桶内浸泡直到腐烂,再加入石灰等材料,得到的沉淀物就是村民们常说的“蓝靛膏”。将蓝靛膏放入染缸中,就能用来染布了。
李玉英说,在染最后几遍时,染料里还要放入猪血、红薯藤和牛皮胶,猪血使得黑色里显现出一层深红色,而红薯藤和牛皮胶会让布料硬挺起来,做成衣服后更加耐磨耐穿,就像书的封面加上塑封一样。
从棉花的播种到收获,再到用棉花捻线,然后织布和染色,整个过程都由吞力屯女人的双手来完成。制作一套传统的黑衣壮衣服,前后要花一年时间。日出日落,四季轮回,一年一套衣服,是黑衣壮女人对自然循环的同步记录。
行进中的变迁
每天,黑衣壮的女人差不多都沉浸在无止尽的劳作当中。除了织布、染布,女人们还要纳鞋底、酿玉米酒、喂养牲畜,更要像男人一样去田间地头干农活。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开发,陆续会有一些旅游团到来,在导游的组织下,女人们聚集起来为游客们跳几支民族舞,与游客们对几首山歌,一次能赚两三元钱,然后又匆忙地回到家里干活。
在没有通公路时,吞力屯几乎与世隔绝,吃用的东西全都依靠自己生产,直到如今,他们仍然处在自然经济的状态里。黑衣壮至今仍然实行严格的族内婚制,屯里的姑娘们大多数嫁给屯里的小伙子。
然而,变化依然在这个仍旧十分闭塞的村子里悄悄地进行着。传统的生活场景在不断地消失,老式的干栏建筑也被一座一座拆掉,原址上建起了钢筋水泥房。村里原来有50多座干栏式建筑,现在只剩不到30座,并且很多村民正在计划拆掉,唯一阻挡他们的只是资金暂时不足。李玉英告诉我们,虽然干栏式建筑住着并不舒服,和家禽生活太近不够卫生,冬天又冷,隔几年就得大修,“不过,看着它们慢慢消失,心里还是舍不得。”
在外界潮流的冲击下,吞力屯无力抗拒,人口大量外流,让村落不可避免地走向凋敝,变得越来越沉寂。吞力屯正一步步走上那些已经消失的黑衣壮村落走过的老路,让人感到惋惜和无奈。如果吞力屯消失,也一定是整个黑衣壮的莫大遗憾吧。
旅游攻略
交通:在那坡县客运中心站,有开往吞力屯的旅游班车,不过班次较少,要注意乘车时间。
住宿:吞力屯内有干净、简洁的家庭旅馆,旅馆附近有商店,甚至还有小酒吧。
美食:吞力屯有腊肉、酸肉、玉米酒;那坡县城有芝麻糊粑、黑酥粽和越南小吃。
附近景点:百色乐业天坑、旧州古镇逛“绣球一条街”。
当地风俗:黑色的民族服饰;青年男女“红线传情”;婚俗习惯也是走婚,但不同于摩梭人的走婚;黑衣壮妇女种棉、染布、纺布、手缝衣服、绣花。
禁忌: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