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主体性缺失及其对策分析

2015-05-11郑尚植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7期
关键词:教学

郑尚植

摘要:近年来高校公共基础教学存在严重的主体性缺失问题,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教师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陈旧,教师自我提升不足,存在着明显的职业倦怠。为此,有必要从教师和学生两种视角去研究主体性缺失问题的表现与成因,从而为改进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主体性缺失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7015102

随着高校公共基础课在整个大学课程体系的比例和重要性越来越高,在某种程度上,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然而,近年来我们仍然发现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主体性缺失问题。众所周知,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应该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公共基础课的主体。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公共基础课“厌学”或者“敷衍了事”,很难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另一方面,教师囿于教学内容枯燥,自我发挥不足,存在着明显的职业倦怠,没有任何教学激情。为此,我们非常有必要研究公共基础课教学主体性缺失的主要表现和形成原因,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公共基础课教学中主体性缺失的主要表现

1.1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公共基础课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大都数的学生眼里,公共基础课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上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凑学分”,至于真正能从这门课学到多少知识他们根本不抱有期望,为此,学生对待这门课的态度表现就是“敷衍了事”。其次,学习过程流于形式,很多大学生都在课堂中都是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公共基础课多年来教学模式比较死板,这使得学生接受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为此大多数学生往往都是为了“参与而参与”,并没有从实质上融入教学。第三,学生学习动机越来越趋于功利化。在学生看来,专业课永远要比公共基础课重要的多,于是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去预习与复习从而能够很好地消化专业课课程,没有哪一个学生会多浪费一分钟在政治理论课程上的。所以,大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当做主体内在的需要,而是把它当做应付考试、择业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自然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最后,课程学习内容与现实脱离比较严重。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宏观上如何把握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和国家的发展方向,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有点远,很多时候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这些内容对于他们未来成长的长远意义。为此,很多学生难以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所讲理论知识几乎是“无用”。

鉴于以上问题现状,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大学生在公共基础课学习中会缺失主体性呢?笔者认为,应该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学生自身三个维度出发来分析其成因。第一,社会环境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论从政治、经济与文化都经历着巨大转型,社会问题突出,比如官员贪污腐败、企业家为了利润生产假冒产品和社会道德滑坡等等,这些社会问题的大量出现,使他们对于公共基础课所宣传倡导的价值观有所质疑,这对公共基础课教学产生非常大的消极影响。第二,学校教育环境因素。虽然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实足的进步,但是大学教育模式仍然是“一刀切”,不论是教材体系还是授课形式比较死板,无法满足时代变化和大学生个人需求,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学习态度非常消极。最后,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是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对象,其主体性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实现程度。然而,当前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较差、逆反心理和功利主义盛行等行为特征,这些消极心理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主体性发挥。

1.2教师的主体性缺失

很显然,公共基础课教师应该在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生观,仔细研究学生各自的个性,有效的通过知识的授受,方法的选用,实现创造性、前瞻性和艺术化的教学,实现自身与学生主体性的共同提高。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师其主体性的发挥既有过度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过度”和“不足”在本质上都是缺失。主体性发挥“过度”的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主体性被严重遏制。在很多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基本上是一种灌输与说教教育模式,老师“照本宣科”,传达课程的思想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学生记笔记为了应付期末考试,两者之间形同一种“主宰关系”。另一方面,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教学评价手段单一,很难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公共基础课教师的主体性也经常发挥不足。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高校公共基础课及承担相应课程教学的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制约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众所周知,在我国高校的课程建设及实施中,往往是“专业课唱戏”,“政治理论课等公共课搭台”的局面。这种局面使得很多公共基础课教师很难获得与其他老师应有的认可与尊重,不论在学生心中还是同行眼里,公共基础课教师就觉得比人矮一等。此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公共基础课谁都可以来讲,其讲课的内容无非是为政府的政策做宣传,所传授的知识“假、大、空”等等;这些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了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在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方面远不如专业课教师,这必然导致了教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主体性的有效发挥。

2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东北财经大学是一所国内重点财经类院校,为此在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上特别凸显财经特色,除了教育部规定的“两课”以外,自主设置一门公共基础课《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理论》,主要为高年级学生开设,课程内容包含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变迁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此,本文主要探讨东北财经大学公共基础课《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理论》课程教学问题与优化对策。首先,在课程定位方面,提升公共基础课的学术性。我们过去一直把高校公共基础课看作是意识形态教育,所以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比较看重其意识形态性质,而忽略了其所在学科的学术性,如果公共基础课教师能够过多地从学术性角度表达教学内容,学生可能会更加容易信服與接受。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融入互动与探讨式教学模式。传统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死板,学生势必会积极性不高,不愿参教学过程,从而使任课教师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通过引入更多地互动式教学环节,可能会更加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讨论与拓展。最后,在考试模式方面,推行弹性考核机制。闭卷考试已然成为高校公共基础课考核的主流模式,但是这种方式过于片面,灵活性不够,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课程掌握水平,应该更多尝试弹性考核机制,从而更加真实灵活地反映学生的认知程度与课程能力。

3结语

鉴于目前高校公共基础教学中出现的偏差,本文同时从教师和学生两种视角去研究主体性缺失问题并结合具体情况给出相应对策,这保证了研究问题的辩证性和客观性。高校公共基础课主体性缺失问题研究是高校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是本世纪初高校教育主体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具体化,是对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深入推进,也是高校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创新的客观要求。正确认识高校基础课论的教育主体,主体性及主体性缺失等问题,无论是对高等教育理论学科的构建,还是对于高校教学实践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11.

[2]高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大学生主体性问题研究[M].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3]马喜春,于伟峰.当代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消极性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49.

[4]王虹,丛婷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及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1).

[5]东红,季亚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土体性缺位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2008,(4).

猜你喜欢

教学
「微写作」教学实践的思考
“以读促写”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谈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听、看、想、说、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对识谱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可以预约的雪》教学探索与思考
对高等数学教学的一些思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