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与融合:公办学校国际部的实践与思考

2015-05-11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国际部外籍学校

陈 慧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市实验学校,上海200233)

一、公办学校国际部发展的时代背景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到海外深造;与此同时,一批批外籍学生选择来到中国学习。随着来华从事外交、工商贸易、文化和教育交流等活动的外籍人员不断增加,妥善解决其子女受教育问题,就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城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影响下,教育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凸显,这一点也可从在沪外籍人员人数和留学生人数中得到体现。年鉴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2012年在沪外籍常住人数,除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略有回落外,其余各年均呈现上升趋势(见表1)。

表1 2005年—2012年在沪外籍常住人数和留学生人数统计

2010年10月29日,上海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基础上,颁布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推进教育国际化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必然选择。该纲要对教育国际化提出了3个方面的要求:其一是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中外合作的课程开发、学生交换项目等,鼓励本市中小学在海外办学,参与国际教育服务;其二是要增加本国学生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通过积极消化和引进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其三是要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强外籍人员子女教育体系建设,整合上海市现有学校国际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在沪外籍人员子女教育提供完善的服务。

在沪外籍人士和留学生逐年递增的事实,显示了上海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国家与上海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为上海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并指明了方向道路。截至2014年9月,在基础教育阶段,经上海市教委审核备案的有37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其中包括国际学校(幼儿园)、本地学校国际部以及教育补习中心,学制涵盖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另外,上海还有150余所接受外籍学生入读的中小学校。随着上海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深入和发展,可以预见,将会有更多的外籍学生被吸纳进入上海的教育体系,同时对可接纳这些学生的学校的需求量也会加大。

上海市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实验学校”)是一所以教育改革实验为主要任务,集教育、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学校基本学制为小学、初中、高中十年一贯制,在此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在上海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为满足外籍人员对子女教育的需求,学校于2002起开始在田林校区陆续接收外籍学生随班就读,并针对外籍学生的课程、教学、评价以及文化适应方面开始了改革探索。并于2006年,正式以“上海市实验学校国际部”的名义对外宣传并开展工作,对外籍学生单独编班进行教学;2007年由上海市教委批准成为“直接从境外招收外国学生学校”;2014年起正式成为“上海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文章正是在此背景下,以上海市实验学校国际部这样一所公办学校国际部为例,从办学现状、生源构成、课程设置、文化交流、未来发展等方面加以脉络梳理,提供学校层面的操作案例与实践思考。

二、研究的意义

研究可以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基础教育国际化,提供一个对外籍学生进行学校教育的观察视角,同时也会丰富“公办学校在实施国际教育中如何处理好国际化和本土化”这一命题的理论思考,从而为公办学校更好地开展国际教育服务提供了操作样板。

研究从实践出发,通过对公办学校国际部办学规律的分析和对办学经验的总结,希望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对国际部办学的重视,加强规范化管理,为国际部发展提供更多政策和资源支持,从而仍旧回归实践,促进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改进。

笔者也希望本研究能有助于有关政府部门、学校等教育机构更好地了解外籍学生及其家长的需求,更好地为外籍学生提供有效的教育教学服务和后勤保障,并对在沪外籍人员子女加以更加科学的管理。

三、概念界定

1.国际部(International Division)

文章涉及的国际部是指上海市公办学校依托本校师资和教学设施,为外籍学生专门设立的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国际部相对独立,自行开展学生活动,课程设置有一定自由度,日常管理有别于校本部。

2.外籍学生

文章涉及的外籍学生是指持有境外护照,在上海居住、生活和学习的未成年非中国公民,也包括在校的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的适龄学生。

四、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共同合作”、团体互动为前提,采取“自省的计划、实施、观察和再思考”这一螺旋式循环方式,并不断地验证。

我们边实践边思考,分析实验学校国际部的办学优势和不足,依托管理团队、教学团队和后勤保障团队的力量,精心设计、策划和组织每一项学生活动、每一项教学改革举措。尤其针对实验学校国际部在申报上海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时整理的办学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家长、学生进行调查,提出学校各项工作的改进方案并加以实施,对其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反思,并加以归纳整理,形成新的行动方案。

2.文献研究法

文献检索是一种使我们“知道应该到什么地方去获得知识”的方法,通过对文献进行创造性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加工过程,可以形成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科学认识。

本研究通过相关的期刊、书籍、杂志和网络等方式和途径搜集资料文献,在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中,采用比较、归纳等方法,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形成有效的借鉴。

五、结果与分析

1.上海市实验学校国际部(以下简称“国际部”)的办学现状

国际部是隶属上海市实验学校下辖的一个分部,国际部以“创造适合孩子的世界,培养走向世界的孩子”为使命,自2006年开办至今一直坚持实行小班化教学,优化学科配置,开展了一系列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探索,使学生在知识、人格、志趣、文化适应等方面得到了协调发展。

国际部有3个校区,功能定位上分别为小学国际部(浦西校区)、小学国际部(浦东校区)、中学国际部(浦东校区)。3个校区地理位置优越,都有完善的硬件设施条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持和保证。

国际部本着“办学前瞻创新,实验精致领先,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展能成志”这一学校总体办学思想,不断优化师资队伍,部分教师同时教授境内和境外学生。教师队伍比较稳定,现有中国籍教师92人,全部具有教师资格证,其中小学高级占40%,中学一级占30%,中学高级占20%。外籍教师12人,学校按照外籍教师管理条例和聘用合同,统一办理文教类专家证和工作签证,其中美国籍教师占66.7%,英国籍教师占16.7%。外籍教师相对稳定,部分教师在国际部工作达三年以上。

国际部生源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以华裔为主,从比例上看以亚洲学生居多。招生区域覆盖全市,但主要以徐汇区、闵行区、长宁区、静安区和浦东新区为主。2014年,小学段共有25个班级,初中段共有6个班级。

学校按照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及资产管理制度,并依法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上海市实验学校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外籍学生学费收入全额上缴国库。国际部办学资金和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办学出资方式为在学校预算内安排,出资额按照当年上缴财政外籍学生学费数额确定,国际部基建及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为财政补助收入。国际部学费经浦东新区物价局、财政局、教育局批准,依照学校办学成本核算,2014年学费标准为小学每年50,000元人民币,初中每年56,000元人民币。国际部财务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制度和上海市实验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按章办事,保证国际部经济活动合法、有效地开展。

除此以外,国际部制定了完整的办学章程、学生管理制度、外教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校车管理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以及家长手册。

2.国际部的课程与教学

笔者以国际部小学阶段为例,梳理了国际部课程设置与教学的相关情况,发现国际部重视学科基础,融合中西方文化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兴趣、爱好、特长的空间。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同时,开设艺术和科技选修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和自然考察实践活动,使课内外课程融为一体,提供给学生多元文化的交融体验。学校开设以下4大课程体系:基础学力课程(Curriculum for Basic Academic A-chievement)、兴趣选修课程(Curriculum for Interest Development)、国际理解课程(Curriculum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家校协力课程(Curriculum for Home-School Cooperation)。

(1)基础学力课程

国际部基础学力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载体形式,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国际部基础学力课程涵盖6大门类(见图1),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了校本化实施,表现为细化课程目标、开发课程资源、调整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

图1 基础学力课程架构图

①中文课程建设与教学

国际部中文教材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验语文》自编教材,该教材是实验学校整体改革的成果之一,具有丰富的教材组件:《阅读》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将学拼音、认字和电脑打字结合在一起;《课外阅读·课内指导》启迪学生的智力,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听读、说话、作文的能力;同时,教材中渗透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能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帮助自己学习汉语言文字。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中文学科采取分层策略,注重区分度,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要求,确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从兴趣着手,在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对优等生放手鼓励自学,对中等生半扶半放;对后进生以扶为主,并多给予表现的机会,力争每位学生都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2014学年开始,为中文为非母语的学生设立“CSL”(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简称“CSL”)课程,采取以扶为主,手把手教学,并对其中拼音基础薄弱的学生,再度进行拼音复习巩固。

②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

国际部数学使用《实验数学》自编教材,全方位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架构数学知识横向联系的桥梁。在教学工作中从具体感性认识入手,促进学生思维,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假设、分类解释和总结,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提高高阶思维的策略。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形成了系列化的数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见表2)和学科特色作业(见表3)。

表2 数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表3 数学学科特色作业

③英语课程建设与教学

英文使用朗文《Welcome to English》英语教材和美国原版教材《Treasures》相结合的方式,由中方和外方英语教师分别执教,强调语言艺术教程,同时引入学习词汇、句型、对话,辅以歌曲、韵文、游戏等多种方法启发学生。根据学生英文程度,进行分层教学,实现有效的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通过各种文化主题系列活动,融合中西方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与体验中西方节日文化,努力让国际部的学生拥有自信的胸怀、世界的眼光。在教学中,低年级以游戏教学为主,中高年级以课本剧表演为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创设语言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另外,国际部小学段整体设计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3个学习领域的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合分一体。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音乐(唱游)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发情趣,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提高艺术素养;体育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发以武术教学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以韵律活动为切入口的跨学科健身活动;美术让儿童在美术环境中游戏,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创作,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促进艺术个性的发展;科学课程选用美国《Science Fusion》教材,注重学生体验,提供学生多元化的学习经验,并以“灵活、整合、开放”的课程结构实施主题式综合模块课程,内容涵盖环境、能源、材料、动植物、节日礼俗、外部空间和社会热点等方面。

(2)兴趣选修课程

国际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以实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多样性,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在每一年的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和圣诞活动中,国际部都为学生搭建展能成志的舞台,让每位学生的兴趣特长得以施展,体验成功,收获掌声。

(3)国际理解课程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于1992年在第43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提出跨文化教育。无论是哪种提法,目的都在于向各国儿童传达尊重自身文化背景的理念,而且也倡导理解其他不同的文化,增强彼此间的公正、团结与容忍,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的文化差异。跨文化教育已被认为是创建多元化社会、尊重平等人权的有效工具之一。

国际部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的父母有不同的海外求学、生活、工作背景,这些都是天然的课程资源,也是国际部开展国际理解课程的先天优势。国际理解教育的形式不拘一格,国际部将国学课程、儿童哲学、儿童经济学、Social Study、文化学堂、中外文化节等课程与活动作为国际理解课程的组成部分。国学课程选用《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作为教材;儿童哲学、儿童经济学使用校本教材;中外文化节以中外传统节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体验活动,或以国家为线索,全面、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该国的文化。

(4)家校协力课程

国际部的家校协力课程以“生命教育”课程为依托,借助“故事妈妈”的平台,调动家长的资源和力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故事妈妈”以“慈爱的陪伴,丰富孩子的心田;认真的榜样,激励孩子的心志”为宗旨,以生命教育理论为基础,以爱和尊重为出发点,通过生动感人的故事绘本以及故事妈妈的生命榜样,和学生一起体认生命的价值;懂得珍惜生命、爱己爱人、热心助人、乐于分享;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积极地跨越逆境、承担责任,成为一个全面均衡发展的人,可以活出自信、快乐和满足。学校每个月安排故事妈妈进课堂与学生一起进行生命教育的互动,并不定期地开展故事绘本创编和排演。

3.国际部的德育与学生活动

研究发现,国际部的德育与学生活动是以跨文化教育的模式开展的,跨文化教育承载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养成对多元文化理解和尊重的习惯,拥有全球的胸怀和视野。国际部将这一使命称为“培养学生懂中国文化,有世界眼光”。国际部因地制宜探索契合境外学生特点的教育培养创新模式,逐步形成一套与境外学生的文化背景、心理需求相适应的,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培养模式,称之为“一淡化、双提升、三意识、四途径、五内容、六方法”的实践。

“一淡化”是指淡化明显带有政治倾向性的教育与灌输。“双提升”是指拓展知识,丰富文化,提升学生素养和能力;与世界接轨,培养国际视野,提升学校国际化形象。“三意识”是指尊重意识,尊重各国学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服务意识,为学生及家长提供方便,解决困难;互利、互动意识,挖掘家长中的活动资源,组成家长讲课团,促进家校互动。“四途径”是指中国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国际性节日礼俗活动、外国文化节活动、学生成长关键阶段庆典活动。“五内容”是指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与体验;健康心理、个性的发展;良好品德教育培养和文明修身行为实践;世界各国共性的节庆活动,与世界接轨,培养国际视野;对学生所属国的艺术、体育、科技特色的学习、体验与实践。“六方法”是指目的隐性、重常抓小、做细求实、情感滋润、主体参与、体验内化。

跨文化教育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涵盖知、情、意、行四个方面。通过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熏陶,国际部希望使学生能实现学识视野上的丰富、情感体验上的升华、意识态度上的改观、行为能力上的提高。

4.国际部的家长资源开发

研究发现,国际部的学生家长基本上都有海外求学或工作的背景和经历,是协助国际部开展工作的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国际部除了组织故事妈妈进课堂活动,通过国内外经典的充满睿智的哲理故事帮助学生体会珍惜、尊重、关爱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还通过事先问卷调查,征集家长可以提供的资源优势,依托家委会的力量,组织相关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让家长介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基本的价值观,通过这样的参与,使家长对学校工作更加理解,更加支持。

六、结论与思考

1.关于融合

上海基础教育的国际化需要跟上城市国际化的进程,本市公办学校国际部作为上海外籍人员子女教育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柱,需要进一步加强使命意识,即在加快引进国际课程的同时,要有意识地研究发达国家主流教育体系,兼容并蓄中西方教育的优势。要充分认识到中西融合是一种趋势,融合包括办学思想、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中外学生、中外教师、东西方文化等方面,在融合中既要汲取西方教育教学的优秀元素,也要注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形成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融合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叠加,融合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交流、理解、沟通的基础上。

2.关于课程

通过对上海市实验学校国际部发展现状的研究,可以看到学校课程充分依托了本部的课程优势,同时在部分学科中引入国外教材开展双语或全英语授课,也正因此使得国际部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学校的鲜明特点:既在中文和数学的知识点要求方面达到上海市同层次学校相应的年级水平,又能兼顾中西平衡。

公办学校国际部在学习、引进国际课程的同时,需要充分挖掘自身课程优势,树立课程品牌意识。在课程实施方面,应注意结合国际部学生的心智特点、学习兴趣、学业需求等方面,对国内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处理,通过对教材的难度和进度的调整,对教学活动时间的优化,更好地发挥国内教材的效用,为提升国际学生的学科基础服务。

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进一步借鉴国际先进课程的理念和模式,加强课程的包容性和选择性。同时应有意识地开设系统性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在尊重自身文化的同时,倡导理解其他不同的文化,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文化的差异。

3.关于学制

上海在对本地公办学校国际部进行区域部署时,应考虑到各校学制安排上的差异,做到均衡化布局,同时也可满足外籍学生家长的多元入学需求。上海市实验学校国际部目前的学制安排有小学、初中、高中一贯制的意向,但实际操作上存在脱节。如果条件允许,一贯制的升学模式能够将学生从沉重的升学应试压力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有益身心的拓展型学习活动中,小、初、高“一条龙”的设计也有利于确保不同学段课程的连贯性。

4.关于跨文化

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和国际化程度的影响,学校对于跨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表现出基于学校所处区域和学校类型、办学定位的不同具有较大的差异。实验学校国际部具备了开展跨文化教育的优越条件和丰富资源,但在跨文化教育的实施上要加强探索。要强调学生的体验,让教育贴近学生,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学校的外国文化节是一个很好的实施跨文化教育的载体,让学生在外国文化的活动体验中,感知和构建对这个世界的完整认知,体会不同文化的交融。

另外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跨文化教育本身不是目的,它是我们学会尊重不同文化、建立跨文化视野、进行多元文化对话和融合的手段,跨文化教育的目标群体除了学生之外,也应包括所有的教师,它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和要求。教师首先要成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这需要教师丰富自己的认知,更新自己的观念。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关怀者,教师有责任去关怀每一位来自不同国度、拥有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背景的学生,这是培养学生懂得理解尊重的土壤,它应该胜过任何形式上的创新。最后,教师要成为一位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者,将跨文化教育的理念渗透进教育行为中。

5.关于教学与评价

国际部是一个多元的环境,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作业布置、学习评价等方面都能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差异。学校的差异化教学、分层教学、特需课程、特殊考卷等手段无疑都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平台,但学生有哪些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师资如何配备等问题仍需要作更深一步的探讨和思考。

另外,还应该关注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落实,公办学校国际部的教学不能一味地追求学习的质和量,而要创设更加丰富的学习环境、学习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能力的形成。例如,要进行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这显然行不通。作业可以采用“基础型、提高型、拓展型”的阶梯设计,尽可能照顾到全体学生学业上的进步,通过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和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提高。

6.关于师资队伍

一个学校的硬件可以改造,教材可以购买,课程可以设置,而在“教育场”中央的是教师和学生,不管翻转课堂也好,“MOOC”也好,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所学校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其最宝贵的财富。如何确保公办学校国际部的教师始终保持专业热情,具备专业精神,钻研专业业务,提升专业能力,防止专业退化,这应当是公办学校国际部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要注意平衡公办学校国际部的中外师资力量,加强对外籍教师的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促进中外教师的文化融合。

为在上海工作居住的外籍人员随行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多元的教育选择,是吸引稳定外籍人才落户上海、优化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提高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存在这样的大环境和大气候,使得各种类、各层次、各地域可以招收外籍学生的学校有了发展壮大的外部空间。做好这些学校的办学经验总结研究工作,可以整体提升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希望这份思考和研究,可以为上海市公办学校国际部的办学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1]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年鉴[EB/OL].http://www.shtong.gov.cn.

[2]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604/201010/110458.html

[3] 白芸.质的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 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国际部外籍学校
Preface of “Trends in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Fundamentals,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 Yiu-Wing Mai's 75th birthday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
论高校如何加强外籍教师的管理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