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在献血不良反应中的应用

2015-05-11李萍季宝建刘丽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献血者例数意义

李萍 季宝建 刘丽杰

心理干预在献血不良反应中的应用

李萍 季宝建 刘丽杰

目的探讨对献血员在献血全过程中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6、7月双日在采血屋献血的748人设为对照组, 以及同期单日献血的967人设为实验组。在对照组中, 运用常规的交谈方式, 在实验组中, 运用特殊的、灵活的交流方式和服务方式, 记录两组献血员献血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实验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不良反应的程度实验组也明显轻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特殊的心理干预方法是预防献血反应发生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 这样可使献血者愿意再次献血, 保留住献血者, 壮大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

心理干预;无偿献血;献血不良反应

随着临床用血的逐年递增, 如何保留固定的无偿献血者已成为无偿献血招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在献血者过程中献血反应的发生往往阻碍或影响着无偿献血工作的宣传和推广,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给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1]。因此, 减少和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对血站的医务工作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作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采用心理干预方法预防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7月在献血屋参加无偿献血的献血者, 共1715人, 年龄18~55岁, 按《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体检合格, 一次献血量为200 ml或400 ml。其中捐献400 ml有1520人, 占88.63%。2014年6、7月双日在献血屋采血的献血者748人作为对照组, 同期单日在同一地点采血的献血者967人作为实验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与材料

1.2.1 心理干预方法 在相同的环境下, 用相同的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血袋, 对献血员进行血液采集。献血过程中运用不同的言语交谈方式和服务方式。对照组运用常规的交谈方式和服务。实验组运用特殊的、灵活的交流方式和服务方式, 心理干预内容包括:血液生理知识、献血意义与程序、良好献血服务、献血无损身体、献血有益健康、献血不会染病、献血恐惧怎么办、献血不会贫血、献血会很痛吗、献血前后注意事项、国外捐血动态等。

1.2.2 使用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滤器血袋, 按照全血采集操作规程采集200、400 ml全血,献血者采用坐位献血方式。

1.3 献血反应分级[2]轻度:表现为紧张、焦虑、出汗、面色苍白等;中度:除轻度症状外, 尚有恶心、呕吐、皮肤湿冷、心悸等;重度:有明显的脑供血不足症状, 表现为晕厥、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实验组均有献血反应发生, 实验组献血反应发生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照组与实验组都有不同严重程度的献血反应发生,对照组中轻、中、重度献血反应人数均明显高于实验组,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n, %)

表2 献血反应的严重程度(n)

3 讨论

献血员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症状后, 会增加对献血的恐惧和担忧, 甚至挫伤献血者的献血热情与献血积极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工作, 提高公民的献血热情和积极性,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运用心理干预的方法来预防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献血反应的发生主要与精神紧张, 易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有关[3]。献血时机体因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疼痛刺激、疲劳、空腹等因素而引起的神经系统、体液因子调节失调、迷走神经兴奋而导致的外周小血管扩张, 组织的有效循环血量短暂减少而出现的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惊厥抽搐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本实验的统计结果表明:心理干预的方法可以显著减少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例数,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实验组也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一些献血员特别是第1次参加献血的, 由于从未经历过献血的过程, 许多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 医务人员对其做好献血前、献血中、献血后的心理干预,使其改变观念、做好充分的献血准备是工作的关键。在献血工作中, 针对上述献血员的心理状况, 献血屋的医务人员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无偿献血活动应该是在保障献血员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 导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可能时多样的。但献血员发生献血反应后, 会增加对献血的恐惧和担忧, 甚至挫伤献血员的献血热情和献血积极性。因此, 预防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

综上所述, 为能够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活动, 提高公民的献血热情和积极性, 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医务人员在献血工作中除了加强血液知识的宣传和提高采血技术, 还要改善献血环境, 加强献血过程中的心理干预, 预防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让献血员有一个轻松愉快的献血经历。这样才能保留住献血员, 使其愿意再次献血, 使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更加壮大。

[1] 朱伟川, 张春荣.不同献血体位与献血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4):97-98.

[2] 沈小燕, 陈梅, 李素娥.心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中国输血杂志, 2009, 22 (3):223-224.

[3] Newman BH.Vasovagal reaction rates and body weight:findings in high-and low-risk populations.Transfusion, 2003,43(8):1084-108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7.202

2014-11-14]

116001 大连市血液中心(李萍);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季宝建 刘丽杰)

猜你喜欢

献血者例数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1168 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探讨
有意义的一天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2018年南宁市无偿献血人群分布特征分析
生之意义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