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木雕题材的传承性
2015-05-11朱建山
朱建山
内容摘要:历代的木雕作品,都反映了华夏各民族特有的审美追求。无论从民俗的层面还是从艺术的层面来看,有着特定意义的木雕艺术作品都可视为是一种象征符号。一些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甚至是自然界的动植物形象,一旦被赋予了美好的内涵之后,就会被民间艺术家采纳并反复表现。民间木雕艺术中的题材绝大多数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不仅反映了人们的观念信仰,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关键词:民间木雕;艺术象征;木雕题材
Abstract: The work reflects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our nation. Whether from the folk level or from the artistic point of view, wood carving art that has a specific motif is a kind of symbol. Some folk stories, historical figures, and even the natural animal plant image, once endowed with good meaning can be repeated use of folk artists.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are like 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folk art wood carving. They not only reflect the religious beliefs of people, but also reflects the peoples yearning and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Key Words:Folk woodcarving, Motif, Inheritance
所谓题材,是指作为创作材料的表现内容,有时也特指艺术家用来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素材,通常是指那些经过集中、取舍、提炼而进入作品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在艺术创作中,会经常出现一些常见性的主题内容,在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的族群中,此类题材表现代表了特殊的意义。它既可以在文化传统中完整并存,同时也能够在后世创作中不断被加以继承和复制。正如有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在民俗美术中,我们特别地感到百姓对人生的爱悦及由此衍生出的对理想的执着。同样的题材,年画是它,剪纸是它,玩具、木雕、绣件还是它。同样的观众,看了又看,一代又一代,重复了又重复,平心静气地咀过来又嚼过去,没有高潮,没有结束,完了之后又开始,这回是另一批作者和观众。” 通过民间艺人的不断衍伸,反复演绎,艺术题材最终演化成为一个个的文化符号,成为一个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来看,民俗艺术是由下层民众集体创造的文化产品,外在形式表现为品类丰富具体的艺术作品,内在形式则沉淀为民俗精神。木雕艺术的题材表现亦是如此。
木雕是传统雕塑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出土了木雕鱼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先民的审美取向。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雕刻技术精致完美。典籍中关于木雕的记载不胜枚举《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参轮可使自转,木雕犹能独飞。”南朝的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魏安釐观翔雕而乐之……吴客有隐游者闻之,作木雕而献之王。”纵观历代的木雕作品,都反映了各个民族、各个时期特有的审美追求。
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工艺形式,木雕在题材内容上体现着民间美术的共性。每一类或每一件木雕作品都是一个艺术符号,它由形式和内容(或意义)两部分组成。按照符号学的观点,就是能指和所指。“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例如汉字的字形;“所指”是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例如某一个汉字所代表的意义。与一般艺术符号相比,民间木雕艺术符号和一般的艺术符号的能指层是统一的,但所指层却差异巨大。深厚的民俗文化构成民俗艺术符号的所指,在一定时空内是持续、稳定的。民间木雕艺术存在的基础是民俗文化,它积淀于民众现实生活当中,具有集体性、模式性以及传承性。木雕艺术是民俗艺术的一个门类,其所指也就体现出了重要的民俗性和象征性。仲富兰在《民俗传播学》中指出:“民俗文化符号是民俗文化赖以世代传承的主要载体,它是以象征的方式,通过语言和某种物象、图像、事象作为符号,来表达特定意义,传递特定信息的。” 艺术符号都是具有象征性的,是特定文化发展的结晶与标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
无论从民俗的层面还是从艺术的层面来看,有着特定意义的木雕艺术作品都可视为是一种象征符号,它能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民俗艺术作品形式与民俗文化的深刻关系,其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往往表现为一种约定俗成。它们是在一定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中形成的,要依赖于联想和心理习惯来进行解读和接受。只有理解了这个特定的文化背景,才能够接受并喜爱这一形式及意义。总之,民间木雕文化的象征性特征总是以不同的象征符号进入到民众的社会生活。“民间木雕的艺术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在宽泛的题材内容上。大凡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卉虫鱼、喜庆吉祥、博古器物等,无所不包。大多是表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反映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健康、纯真善良的精神品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民间木雕艺术所涉及的题材非常丰富,它犹如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一个民族人民劳动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也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语言,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情感生活与信仰追求。一方面,特定的木雕题材充满了原始神秘色彩、多种文化信息与符号象征;另一方面,它又在民间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寓意的造型方面,体现出了创作者的独具匠心。
民间木雕强调主观表现和神似,甚至用几何形对自然加以夸张、概括,从而对自然界取得一种在本质上的理解与表现。一些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甚至是自然界的动植物形象,一旦被赋予了美好的内涵之后,就会被民间艺术家采用并反复加以运用,成为民间木雕艺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例如,受道教思想影响,催生出的大量的神仙故事;受儒教思想影响,产生了大量的忠孝节义故事;佛教文化中,佛、观音、罗汉等,更是成为了木雕艺人手中的重要题材。大哲学家康德就认为:“宗教题材也是很好的艺术题材。”从笔者从艺的经历来看,对此深有感受。
作品《和谐喜庆》,是笔者近年创作的一件檀香木雕,其中心人物,就是民间木雕中常见的宗教题材弥勒佛(又称布袋罗汉)。弥勒佛躺卧在一旁,四周围绕着若干位童子造型,呈现出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五代以后,弥勒佛在中国民众信仰中的地位非常高。弥勒佛不只是一位佛教的高人,在很多时候,他甚至已经走下神坛,走进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就是用来描述弥勒佛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古代曾出现了一些弥勒佛木雕巨像。例如,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又称大佛楼)的弥勒佛像,高18m,埋入地下部分8m,总长26m,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普通人家的案台上,也常会摆上一件小型的布袋罗汉的木雕像,象征一种宽容乐观的精神。
由于时代的发展,尽管这些题材性人物或者故事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仍旧没有脱离其原本象征意义的影响。它所承载的寓意被民众普遍接受,同时也作为艺术素材,被一代代的能工巧匠以高超的技巧和形象化的表现语言应用在木雕艺术中。民间木雕的造型都蕴涵着较深刻的象征意义,出现了相当多的象征造型。木雕艺术家既会根据客观自然形态来造型,也会用具有民风习俗特点的寓意联想的形式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木雕艺人将物象形式经过巧妙的构思,并运用不同形式组合在一起,或是吉语谐音,或是象征借比等手法,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其中,吉语谐音是比较常用的方式,如以芙蓉和桂花来表示“夫荣妻贵”;以蝙蝠、蟠桃来表示“福寿双全”;以马、蜂和猴子来表示“马上封侯”。简而言之,就是以形象的造型,采取谐音的手段,来表达某种抽象的祝愿。笔者所创作的一件沉香木雕作品《百财》,就是借用了谐音的方式来进行表达。这件作品雕刻了一大一小两颗白菜,去掉了白菜本身的固有色,单取其造型,具有民间艺术的朴拙之味。白菜在民间艺术中有两个意思,一个取自白菜的颜色和外形,寓意清白,我国不少地区的老百姓在过春节的时候,都要吃两道家常菜,即长叶白菜和青菜,寓意天长地久,清清白白;另一个则取白菜的谐音,意为“百财”,有聚财、招财、发财的含意。这件由沉香所雕刻的白菜,即取自后者。
另外,民间艺术中一些常见的造型,也被引入到木雕艺术创作之中。它们通过民间文化的传承,逐渐形成了一种集体的认同、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系列,如罗汉、八仙、福禄寿三星等。笔者创作了一件大型的沉香木雕作品《福禄寿喜》,即是如此。福、禄、寿、喜四星散立在山水之间,旁边数位童子环绕。四星面带微笑,关系和谐,充满情趣,具有浓厚的民俗味道。《太平歌词》中有一段著名的“福禄寿喜歌”,其词曰:“福自天来喜冲冲,福禄善庆降玉瓶。福如东海长流水,恨福来迟身穿大红。禄星笑道连中三元,鹿叼灵芝口内含。路过高山松林下,六国封相作高官。寿星秉寿万寿无疆,寿桃寿酒摆在中央。寿比南山高万丈,彭祖爷寿抵八百永安康。喜花掐来插满头,喜酒斟来瓯几瓯。喜鸟落在房沿上,喜报三元独占鳌头。”应该说,笔者的这件作品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了这一特征。这些造型以它深刻的内涵和美好的寓意为人们所传承,成为民间木雕造型中最富有审美价值的一部分。木雕的题材内容通过显著的地方文化色彩,表现出了众多民间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形式,以及他们内心的美好愿望和朴素的审美理念。
民间木雕艺术中的题材,绝大多数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不仅反映了人们的观念信仰,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民俗艺术作品的创作初衷,都是基于一种使用目的,这类目的不外乎对生命的呵护、幸福的祈盼、灾祸的摒除,进一步追求精神的愉悦而已。” 民间木雕的题材中,有大多数都是出于这一目的。我们所能接触到的这一系列木雕创作题材,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和稳定的传承特点,都是特定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中不断传承发展的结果。它们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今天的木雕艺人传承、丰富,将之发扬光大。
注释:
1 刘桦.俗中自有真情在——民间美术题材谈[J].美苑,1992(4):37-38
2 仲富兰.民俗传播学[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177
3 丁静.民间木雕之美[J].东南文化,2002(10):54-59
4 韩波.论民俗艺术作品的共性和风格差异[J].民族艺术,2011(1):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