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与农业保险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5-05-11王国军赵小静袁伟彦

金融与经济 2015年10期
关键词:生产率城镇化农户

■ 王国军,赵小静,袁伟彦

一、引言

Gallup等 (1999)指出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中国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2%上升到2014年的54.77%,年均增速1.33%。以促进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为目标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出台无疑将对城乡社会经济结构及传统农业生产产生深刻的影响。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业保险原保险费收入从2004年的3.77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325.7亿元。2014年,我国农业保险为农业提供风险保障1.66万亿元,参保农户2.47亿户次,向3500万户投保农户支付赔款214.6亿元。可以说,我国的农业保险是伴随着城镇化发展起来的。那么,城镇化与农业保险的关系如何?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对农业保险的影响机理和影响程度如何?本文即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城镇化对农村及农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大量农民市民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催生出更多的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服务需求,即城镇化对农村及农业发展具有后向关联效应(Cali和 Menon,2009)。城镇化吸引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Stark 和 Taylor,1991),节约了农村土地资源,使得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摆脱“小而全”的结构,出现了各类农业专业户、农业生产联合体等专业的农产品及服务组织。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地区具有正外部性(Bairoch,1988;Williamson,1990;Allen,2009),有助于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的增加、先进生产技术和知识技能的获取。

近年来,农业保险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户的收入水平、收入结构、受教育水平、对农业保险机制的认知、务农年限、心理因素对农户的购买意愿的影响方面,而这些方面恰恰也和城镇化的发展高度相关。张跃华等(2005)的研究表明受教育时间较长,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更倾向于利用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作物的生产风险。刘妍和卢亚娟 (2011)在对江苏379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显示:农户的年龄、对保险的认知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等因素明显影响农户的购买行为。杜鹏(2011)基于湖北省五县市农户的调查数据的Logit模型结果显示家庭农业人口数量、农业收入占比、对农业风险的认知、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保险保障水平和政府补贴会显著增加农业保险需求。现有的农业保险需求的研究,大多利用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构建实证模型进行分析,样本的数量和调查的地域的限制使得结论具有局限性。

石晓军,郭金龙(2013)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保险的发展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指出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民人力资本意识的觉醒将给中国农业保险需求带来可观的增长空间。郑军,袁帅帅(2015)对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流转意愿、第三产业比重以及高中以上文化劳动力占劳动力比重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土地流转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较小,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保险需求的相关性存在较大地区差异,只有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与农业保险高度相关,即城镇化发展并不必然增加农业保险需求的结论,不过仅仅依赖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论的可信度不够。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民耕种土地的机会成本及我国土地流转成本的增涨,使得农村土地经营中出现了租值消散。张欣,于洋(2012)的实证结果表明租值消散程度严重的地区,受灾面积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农业保险的自主发展能力会减弱甚至丧失;相对于租值消散程度最高及最低的地区,租值消散程度居中地区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对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现有的研究从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农民风管意识觉醒几个方面,就城镇化对农业保险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和简单的实证分析,城镇化对农业保险的影响方向具有不确定性。

综上可知,城镇化与农业、城镇化与农业保险关系,及农业保险需求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阐明了城镇化对农业保险的影响途径以及实证分析了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但前两者多局限于理论上的定性分析、估算及简单的相关性分析,进而影响到结论的准确性。后者多以某一省份或地域的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缺乏宏观性。结合上述城镇化与农业保险研究的已有成果并针对其不足。本文利用宏观层面的省级面板数据,从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动力来源以及城镇化的空间组织模式的新视角对城镇化与农业保险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也考虑农户层面因素、经济环境因素和农业风险因素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试图在城镇化与农业保险关系这一领域做些探索。

二、实证模型

Nguyen(2014)按照生产部门发展与城镇化的内在联系,将城镇化划分为农业部门推动的城镇化和非农产业推动的城镇化两种类型。农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会对农村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城市非农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则会对农村劳动力产生“引力效应”,最终实现更高水平的城镇化。从迁移距离的远近或者是否跨区迁移,学者们将城镇化划分为就地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石忆邵和朱卫锋,2004;颜如春,2004)。那么不同部门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不同空间组织模式的城镇化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机理和程度是怎样的?

首先,城镇发展对农业发展具有后向关联效应,城镇发展增加了对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需求的增加为农业保险提供了增长空间。同时,城镇化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业经营主体的专业化、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使得农业风险的概率和强度增加。

其次,在偏非农部门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非农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多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转移节约了农村土地资源,使得农业集约化发展成为可能。相对于小型农户,规模化经营主体对农业的投入资金大,同等程度的农业生产风险可能会对其造成更大损失,因此,对农业保险需求更大。黎已铭(2006)以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为例,分析了专业化与多元化农业经营的风险,结果显示,农业产业在向专业化经营为特征的产业化经营转变的过程中,某些专业化阶段凸现出更高风险,甚至可能每一阶段的风险(按变异系数界定)都有所增加。在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保险成为分散农业专业化经营风险的有效渠道,否则,农业产业化将面临更多的障碍。

再次,因为城乡空间距离更小,偏向于以就地城镇化地区作为经济活动中心的城镇数量更多、更加分散,农村居民实施农业经营的资源更充裕、环境更好,城镇化带来的农业经营性收入更多。与城镇的距离近,农村居民能够获得更多的来自城镇发展的“溢出效应”,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对外界新生事物可能更易于接受,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发展模式对农业保险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弄清楚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对农业保险的具体影响是必要的,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根据农业保险需求理论,城镇化之所以影响农业保险发展,是因为城镇化带动了农业发展,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户行为和风险意识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相关经验研究,把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农户层面因素、经济环境因素及农业生产风险因素三个方面,即将模型表述为式(1):

其中,is为农村人均农业保险保费收入;lnur为城镇化率的自然对数值;X为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农户层面的相关变量;Z为影响农业保险的经济环境变量及生产风险变量;μ和ε分别表示不随时间变化和随时间变化的、未观测到的其他潜在影响因素;下标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接下来利用该模型检验城镇化是否对农业保险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

三、检验方法与数据来源

2004年,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上海、安徽、湖南、四川、浙江和新疆等9个省份分别开始了农业保险试点。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我国2005~2012年度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一个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对另一个地区的农业保险需求可能会产生明显影响,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可以克服城镇化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存在的跨区域的溢出效应。对城镇化发展内生性问题的处理方法,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以减小估计结果的内生性偏误。

将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的自然对数lny1、人均耕地面积gd,劳动力人口负担fd以及农村家庭受高中程度以上教育人口比重gz作为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农户层面的变量,把公路密度glu作为影响农业保险的经济环境变量,受灾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比重szai作为影响农业保险的农业生产风险变量。参照袁伟彦和周小柯(2015)的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农村公路密度的处理方式,对人均利用定基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用所在省、区、市的公路密度代替农村公路密度①由于缺乏农村公路密度数据,本文使用所在省、区、市的公路密度作为替代,考虑到官方公布的公路数据为年底值,因此检验时该指标使用的是上一年度值。。人均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数据来自《中国保险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其他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对各个子样本面板数据的所有序列的平稳性进行LLC和Fisher-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序列均满足平稳性要求。固定效应模型的F统计量表明,固定效应与混合回归之间,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的结果表明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之间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一)不同部门推动的城镇化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袁伟彦和周小柯(2015)依据各省市2005~2012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速度的差值的中位数,将31个省区市划分为容量相当的偏重由农业部门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地区,以及偏重由非农部门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地区。本文在上述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城镇化水平高低,将两个部门继续划分为偏农部门城镇化较高水平地区、偏农部门城镇化较低水平地区;偏非农部门城镇化较高水平地区、偏非农部门城镇化较低水平地区,划分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不同部门推动的城镇化分类样本

分别对总体样本及四个子样本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见表2及表3。

估计结果显示,城镇化动力来源于哪个部门与城镇化对农业保险产生的促进作用程度密切相关;在偏向于非农部门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的地区,城镇化对农业保险的正向作用比偏农部门大得多,偏农部门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地区的城镇化对农业保险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与我国面临的农业问题密切相关。总体来说,我国农村人口多,农业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仅0.1公顷,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仅0.6公顷,远远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这严重阻碍了偏农部门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对农业保险的影响路径。相比之下,偏非农部门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对农村产生的后向关联效应推动了农业保险的需求增长。偏农部门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子样本的城镇化对农业保险的估计系数大于偏农部门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的子样本估计结果中的相应回归系数。综上所述,城镇化对农业保险存在正向促进效应。

表2 基于不同部门推动的城镇化估计结果

一方面,城市非农产业的发展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增加,特别是距离城镇较近的农村地区,农民具有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时效强等优势,城镇化的发展更能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偏非农部门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相对而言更有利于政府财力扩张,各级政府对农业保险及农业发展的补贴相对于偏农部门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地区的力度更大。因此,偏非农部门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对农业保险的影响大于偏农部门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地区。

由表3可知,无论是偏农部门还是偏非农部门推动的城镇化,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的城镇化对农业保险的估计系数大于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的子样本的估计系数。偏非农部门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地区的城镇化比偏农部门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地区的城镇化对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大,而且估计结果更为显著。

表3 基于不同部门推动、不同城镇化水平分类子样本估计结果

(二)不同空间组织模式的城镇化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根据 2006~2009年和 2012年(2010~2011年没有公布相关数据)各省、区城镇户籍人口增长速度减去省会城市与计划单列市户籍人口增长速度(对北京、上海和天津,对应的是全部城镇户籍人口增速与城区户籍人口增速)的差的中位数大小,将全国31个省区市划分为容量相当的两个子样本。中位数值越大,表明这一时期城镇户籍人口越偏向聚集于一般地级市及以下的县、镇,农村户籍人口迁移为城镇户籍人口的平均空间距离相对更小,更具有就地城镇化模式;中位数值越小,则说明城镇户籍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农村户籍人口迁移为城镇人口的平均空间距离相对更大,城镇化异地特征更为明显。分别对不同空间组织模式城镇化子样本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估计结果见表5。

表4 基于城镇化空间组织模式的分类样本

表5 基于城镇化空间组织模式分类样本的估计结果

由表5可知,相对于偏向异地城镇化的地区,偏向于就地城镇化的地区的城镇化对农业保险需求的正向推动作用较大。首先,就地城镇化地区,城乡空间距离相对更小,作为经济活动中心的城镇数量更多、更加分散,农村居民能够获得更多的来自城镇发展的“溢出效应”,另外,就地城镇化模式有利于地方基层政府财力扩张,这些因素对农业保险均会产生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不同城镇化发展水平及不同城镇化发展模式下的城镇化对农业保险影响程度不一致。不过,城镇化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增长确实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以此推断,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及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等相关政策措施,将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其他重要发现

城镇化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利好的环境,农业保险能否借助于城镇化实现快速增长,还取决于农户层面因素、经济环境因素和农业生产风险因素的综合作用。

1.大部分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对农业保险的正向作用很显著,只有偏非农部门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较低水平地区的人均耕地对农业保险的影响为负,不过估计系数并不显著。

2.多数地区样本估计结果显示,劳动力人口负担对农业保险影响为负。农村劳动力负担的家庭成员越多,越倾向于转移到非农部门工作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性收入来支撑家庭的生活,因此会降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即便是对农业保险有需求,负担人口多的农村居民也难以有足够的收入使得这种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

3.教育程度对农业保险的影响为负。教育程度对农村居民的“迁出效应”的贡献仍然很大,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民很可能为了养活家人或者自身发展空间的拓展而转移到城镇工作,而留在农村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民通常收入水平较低,对外界新生事物的接受比较滞后,缺乏对农业保险的真正理解,投保意识和投保能力不强。偏向就地城镇化地区子样本的估计结果显示,教育程度与农业保险显著正相关,即教育程度对农业保险的影响为正是有前提的,当教育程度引起的农村居民的“迁出效应”变弱时,才会对农业保险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4.公路密度变量对农业保险的影响大多为正,公路密度的增加有利于农民及时运出或出售农产品,降低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也便于农户获取物美价廉的化肥、种子、农药等投入要素,整体上有益于农业种植成本的降低,为农民规模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能促进农业保险需求的增长。

5.不同的子样本数据估计结果显示,受灾面积变量对农业保险影响有正有负,且估计系数均不显著。

6.偏农部门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地区,人均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加能显著影响农业保险需求。

五、结论与建议

城镇化对农业保险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影响大小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动力来源及城镇化的空间组织模式存在密切关系。首先,与由农业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地区相比,由非农产业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更有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其次,城镇化与农业保险的发展与城镇化的空间组织模式密切相关,偏向就地城镇化的空间组织模式更能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再次,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的城镇化对农业保险的影响明显大于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

由农业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地区,如河南、黑龙江、陕西、新疆等省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较快,该地区农民生产经验相对比较丰富,对较小的自然灾害具有较好的自我分散能力,同时,依靠家庭经营收入作为主要来源的农民在农业保险提供的保障不足以弥补种植成本时,对农业保险有效需求较小。偏向农业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地区,农民对农业及相关产业的依赖性更强,农业保险在这些地区推进的过程中,有效的巨灾风险机制的建立显得特别重要。因此,由农业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应从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完善巨灾风险机制建立的角度出发。

由非农产业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城镇化地区与偏向就地城镇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对农产品尤其是特色农产品需求量的激增,也引致更多的农业保险需求。针对特色农产品的创新型农业保险可能更适合于在这些地区发展,同时,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更有利于基层政府的财力扩张,具备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更多财政补贴的能力。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巨灾风险机制的建立及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的加大要考虑所在省份城镇化发展水平、发展模式方面的差异。各省应根据本省农业经济、农业生产风险状况及财政支付能力,尽快制定及完善本省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1]Gallup J.L,Sacks J.D,Mellinger A.Geograph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99(22):179~232.

[2]Cali M,Menon C.Does Urbanization Affect Rural Poverty?Evidence from Indian Districts[R].SERCDiscussion Paper 14,2009.

[3]Stark O,Taylor J.E.Migration Incentives,Migration Types:The Rol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J].The Economic Journal,1991(101).

[4]Bairoch P.Cities and Economics Development:From the Dawn of History to the Present[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5]Williamson J.Coping with City Growth During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6]Allen R.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7]张跃华,顾海英,史清华.农业保险需求不足效用层面的一个解释及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4):83~92.

[8]刘妍,卢亚娟.农村小额保险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5).

[9]杜鹏.农户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

[10]石晓军,郭金龙.城镇化视野下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若干思考[J].保险研究,2013,(8):13~18.

[11]郑军,袁帅帅.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保险发展:路径考察与悖论反思[J].农村经济,2015,(1):016.

[12]张欣,于洋.基于租值消散理论的农业保险发展区域性差异研究[J].保险研究,2012,(4):44~49.

[13]Nguyen V.C.Does Urbanization Help Poverty Reduction in Rural Areas?Evidence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y[R].IPAGWorking Paper Series,2014.

[14]石忆邵,朱卫锋.中国城镇化的地域组织模式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13~20.

[15]颜如春.中国西部多元城镇化道路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9):70~74.

[16]黎已铭.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17]袁伟彦,周小柯.城镇化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1).

猜你喜欢

生产率城镇化农户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