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科学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2015-05-11陆燕琴

中国德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青蛙班级班主任

陆燕琴

当前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主要涉及班级文化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功能以及建设途径等。大多数研究者在阐述班级文化建设路径时,都依据还原论思想,对班级文化中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构成要素做分门别类的探讨,“在静态的研究中横向地切割班级文化,对于班级文化各要素在班级这个具体场域中的融合几乎没有提到。”[1]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应全息渗透于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凭借,需要整体布局,有机推进。上海市闵行区十多年“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的变革性实践研究,超越了还原论的局限,以复杂性科学独有的方法论去观照班级文化的建构问题,正逐渐形成由班级自组织的、各文化要素之间横向融贯的、纵向发展阶段循环递归的、确定的文化方向与不确定的突发事件处理实现弥合的文化建设脉络。下文将以具体班级的实践研究为例作具体阐述。

一、在班级形象设计的细微处

实现班级文化的整体描述

班级文化是精神性的,如果太过虚无就没法在班级日常生活中扎下根来,需要将之转化为具象、可言说的形象设计。各类班级形象设计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印证,无论从哪一个视角切入,都可以在各类形象设计的交汇处看到一个多彩的文化世界。

(一)班级名称:班级文化的具象体现

富有个性的班级名称是班级文化最直接而具体的表达,易于被成长中的学生接受。我们很多“新基础教育”实验的班级,师生共同探讨,通过探究、讨论,共同为班级取名。这个名称可能是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名,也可能是具有某一品性的植物名,或者是一个特别事件中的特有名词。无论是哪一类命名,其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教育内涵和无限的文化含义,可以成为班级生活万变不离的那个“宗”。例如:

“福娃班”,福娃,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的名字,而我们这个崭新的集体也相聚在2008年。此外,“福娃”,顾名思义,也可以理解为一群“幸福可爱的娃娃”。在我们的身上,也希望能拥有奥运吉祥物“福娃”所代表的美好祝愿:繁荣、欢乐、激情、健康与好运。

(二)班级口号:班级文化的语义诠释

班级口号是对班级文化所做的一句话的诠释,而且这句话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读来朗朗上口且有气势和感染力。例如,“福娃班”的一句话口号是“幸福是付出,幸福是分享”,这句话对个体获取幸福的要义进行了解读,对群体交往中的幸福体验也予以了约定。口号与班级名称之间形成关联。无论是每日在教室里看到这句话,还是在具体的场景中一起喊出这句话,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幸福的感知,增强对班级文化的感受,而且这种体验是正向的、积极的。

(三)班级标识:班级文化的默会表达

班级标识以默会的方式呈现班级的核心文化。这一方式可以是叙说式的,写实地表达班级的文化主旨。例如:青蛙班,二年级时,以“两只青蛙合撑一把伞”作为班级文化的标识,希望学生们能学会合作互助,友爱共进,文化意蕴可见一斑。除写实的班标外,还有一类是符号式写意的。例如:“养乐多”班,这个班追求的文化主旨是师生携手共建一个阳光、上进、快乐的班级,“养乐多”中的“养”取的是班主任杨老师的姓之谐音,突显的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个班将这份追求通过下图(图1)的标识予以了表达。

图1 “养乐多”班级标识

(四)班级班歌:班级文化的综合再现

班歌是班级文化更加综合整体的表达。一首好的班歌,需要师生经过一定时间的班级生活积淀之后,才能创作出来。只有能再现班级生活情境,每回颂唱时能激起师生共鸣,反映昂扬向上的班级风貌的班歌才是优秀的班歌。例如:青蛙班创作的班歌《快乐之蛙》:

天晴朗,那蝌蚪自由成长,

桂花香,我度过年幼时光。

我的家,新基础好多朋友。

幸福呀,小青蛙一起唱。

校园里,书本下躲着一只小青蛙,

我快要, 长大了别再叫我小不点。

我今天, 陪老师带着全班去探究。

车窗外, 雨好大, 许多青蛙在吟诵,啦啦啦……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蛙不学, 不知义。

Go to school work so hard ,牵着手儿不怕摔。

老师说, 我是甜蜜的负担。

歌词里有富有文化气韵的《三字经》节选,有学生校园生活的场景和记忆,有蝌蚪长成青蛙的满腔斗志,还有“老师说我是甜蜜负担”的暖暖情意。唱起来,既有画面,又有意义,可以链接到每一个个体自我成长的历程中,相信会在升华班级意识的同时,也在帮助学生感知自我,感知成长。

上述所列只是班级形象设计的一部分,班级形象还可以通过班级板报、班级网站等加以凝练。这些形象设计需要相对稳定,不宜频繁地更换;但是可以根据年段学生的成长需要,做一些动态的调整。例如,青蛙班到四年级时,则将班级的标识演绎成“一只荷叶上的青蛙”,意思是希望师生能像“荷叶上的青蛙”那样要么侧耳倾听,要么呱呱欢叫,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内涵意义由简到繁,体现了生长性。正是这些细微处的阐述综合演化成对班级文化的整体性描述。

二、在班级的自组织建设中

完成班级文化的纵横融贯

班级形象的设计还只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部分,只有将这些设计中的文化意象转化为真真切切的班级生活方式,班级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进入“深水区”。叶澜教授指出,“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也要被作为动词来理解,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将活化。”[2]而要让文化意象在班级建设中落地生根,着实需要将之系统架构在班级的自主建设中,并实现横向的关联和纵向的递进。

(一)落实于班级的组织建设中

班级组织建设包括班级小岗位建设,小组(小队)建设、班委会培育以及非行政性社团的建立等内容,是“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学生创造性参与班级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如何在这个环节的建设中落实班级文化呢?蒲公英中队全体队员在调研了蒲公英的生长机制之后,将传统的班级组织部、宣传部、卫生部、学习部更名为“阳光部”“和风部”“雨露部”“沃土部”,对每一个部门的职责要求进行了重新确定:

阳光部:万物成长都离不开阳光,蒲公英也不例外。我们阳光部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的组织管理,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我们是阳光,普照每个角落!

和风部:我们主要负责班级的宣传,我们是和风,决定蒲公英的去向,像蒲公英的引路人,让蒲公英一边旋转一边飞向那遥远美好的远方,坚持不懈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雨露部:我们主管卫生。洁白晶莹的雨露晶莹剔透,是干净的标志,滋润着蒲公英,让她快快长大,为蒲公英的健康成长加油干啊!

沃土部:我们是学习部,只有不断汲取养料,不断学习,才能让蒲公英拥有肥沃的土地,才能享受到更多的阳光和雨露,最终生根发芽!

各部门职责分明,又聚合在班级统一的文化意象之下,极具班级个性。在此基础上,每一位同学还根据部门职责,申请了自己感兴趣的和能够胜任的岗位,通过岗位,在自己和班级之间建立了一种关联。这种关联让学生在这样富有情境性的实践中感受班级文化,感悟成长。

(二)嫁接于班级活动的设计与推进中

班级系列活动是最能培育班级学生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过程,只有将班级文化的核心追求嫁接到班级的每一项活动中,才能逐渐强化班级文化,并真正让文化产生教育力量,影响学生的发展。

首先,可以在班级常规性活动的自主设计中体现核心文化。例如:

四年级青蛙班,在“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的价值取向下,对班级每日的午会时间进行了自主设计,除周四中午统一聆听学校集体广播外,周一学习倾听“班主任之声”,参与讨论,集思广益;周二学习倾听:“英语之窗”,参与学习,交流表达;周三学习倾听:“青蛙讲坛”,参与评价,体现友好善意;周五学习倾听:“蛙班日志”,反思重建,规范行为;每日中午午餐倾听优雅乐曲,体会与感受音乐的魅力。将倾听与表达的过程不断放大,让“荷叶上的青蛙”这一具象在班级时空中找到实践落脚点。

其次,可在活动的要求指向上凸显班级文化内涵。例如:

古美学校四年级太阳花班,在新一轮校园值周活动中,班主任有意识地渗透了班级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活动中体现太阳花精神,让值周活动质量升级?班主任把此次活动的育人目标定位为:(1)结合太阳花中队的班级精神,提出优化岗位的方法策略,增强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2)通过互动交流,把班级精神中的正能量传递到校园小当家实践活动中,形成对班级核心文化的再认识和认同。

(三)转化于班级的制度建立与过程评价中

班级评价制度的建立与推行具有明显的文化导向。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要,做好制度设计,体现班级文化建设的一脉相承;二是,要做好过程评价,“通过师生相互的点拨、提醒、暗示,促成学生对班级文化的敏感,促成文化因素的生长”。[3]三是,要在评价中推出班级榜样人物,树立班级精神标杆。例如:

青蛙班在核心文化的指引下,建立班级“三多”制度,即多一份阅读、思考;多一份演讲、表达;多一份交往、关爱,以肯定师生的善行。将“荷叶上倾听表达着的青蛙”形象,变成师生日常行为的精神引领。这样的约定让班级显性文化在精神层面有了深入推进。

班级的组织建设、活动设计与推进以及制度的建立与评价过程,这三者之间不是割裂的,同样需要统整在一个框架之中。按照我们“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的实践经验,我们会通过主题班队活动(课)这一重要载体来体现这种系统的设计、过程的转化和文化样式的生成。而生成的学生作品、评选出的榜样人物、经典的班级故事等都会成为班级重要的文化产品,通过班级的板报、版面、网页等予以呈现,在师生的记忆中被积淀下来。这些既是前期活动的结果,又对后续班级文化的再生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班级不确定事件的处理中

明确班级文化的主旨要义

复杂科学视野观照下的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在上述各个方面的整体设计和有序推进之中,还需体现在对班级不确定事件处理的过程中。跳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截然分割的思想禁锢,在确定的班级文化建设方向与不确定的班级突发事件之间实现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这里举一个班级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例,从中说明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事件起因:一位同学因在外面踩到狗大便而进了教室,同学们来回走动,臭味充满了整间教室,到了中午午休时间,班上同学起哄,结集在走廊不肯进教室午休。

班主任A的可能处理方法:(1)从公平正义的角度,让学生去讨论“让谁去打扫”“谁该为此事负责”;(2)谴责把大便带入教室却不敢承担责任的同学;(3)放大到社会行动的视野,让学生去谈社会如何对待野狗,如何可以兼顾养宠物与保护环境卫生。

此时,班主任A的理由是:因为一个同学的错误行为,而扰乱大家的午休,这是不合理的。公平的方法是要找出该同学,但如果找不到,自然要找岗位责任人,从而保证大多数同学的最大利益。但是,这种做法只注意了班级秩序的维持,却忽略了班级更应该是一个充满情谊的文化场。这样做可能的结果是:

◎值生日不得不负责打扫,但心中充满怨气;

◎当事人暗暗庆幸,自己没有被发现,不会被同学们的责备和嘲笑;

◎旁观同学会形成“事不关己”“还好不是我”“反正等老师处理就好了”的态度。也就是说,这一处理方式,无法化日常生活事件为教育力量,更不可能从中培育班级核心文化。

班主任B的可能处理方法:决定从事件中直接去关怀受害者的需求,并培养班上同学关怀周遭的生活态度。于是,老师对全班学生说,“如果你们是她,也一定觉得很难过,对不对?没有人愿意遇到这样的事,对不对?那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她,好不好?”

班主任B的可能理由是:在此事件中,肇事的同学内心深处已经在懊悔,需要的是关怀,而不是批评,否则可能引起同学们的进一步嘲弄,对此生成长不利;而且,这正是在班级中形成互相包容、彼此关爱的人际文化的好时机。因此,可能的结果是:

◎班上每个同学都帮忙擦地板,而且是心甘情愿,因为他们是在帮助同学,都受到教益。

◎可是鞋子还是有臭味,有同学自告奋勇帮助清除。

◎被帮助的同学心怀感激。

◎强化了班级同学间相互包容、彼此关爱的同类价值。

在班级建设实践层面,班主任要将对班级文化精神的理解,转化为班级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具体方法,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具有高度敏感性,能顺势而为,突显班级文化建设的主旨要义。[3]在建设自成一体的班级文化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形成的相应素养包括科学复杂的思维品质;整体融通的组织、策划能力;文化建设的敏感和教育自觉。

班级文化建设同样也需要学生的实践参与,我们需要把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还给学生。否则,班级文化就会成为脱离学生行为和思维的外在物。

综上所述,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代表着班级个性,不可简单复制,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班级文化不只是静态的外显的简单呈现,而是充满着理性思考和情感共鸣的创生过程,充盈着成长的力量,是在科学创造——实践体悟——新质生成——循环再造的往复中优雅落地、美丽生根的。

参考文献:

[1]许瑞瑞.我国班级文化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基础教育,2012(5):25-32.

[2]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文化使命之思考[J].教育改革,1996(4):1-7

[3]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186.

责任编辑/高艺菲

猜你喜欢

青蛙班级班主任
班级“无课日”
我的班主任①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小青蛙捉虫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谁能叫醒小青蛙?
青蛙便签夹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骄傲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