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中学生自主参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2015-05-11成尚荣

中国德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中学生价值观核心

成尚荣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需要在认知、认同、认真上下功夫

教育曾经有个重要命题的讨论:教育的价值与价值的教育。不言而喻,教育内蕴着鲜明的价值,教育也担负着价值教育的任务。如今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略任务前,这一命题显得更为重要,其内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变化,我们要从认知、认同、认真三方面去努力。

认知,是在知识和记忆、领悟的层面,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要知道、要明白,对培育和践行的重要意义和要求要清楚、要把握。这是前提,也是基础。但只是认知是不够的,还需要认同。认同,是在情感和意义层面,在更深的层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性,并逐渐内化,形成了最大公约数,提升了自觉性。无论是认知,还是认同,都要认真,而且在践行过程中,更需要认真落实。换句话说,认知、认同、认真践行说的是知行统一,是知行意统一。这应是一条原则。

众所周知,认知需要各种方式和途径,但不论哪种方式和途径,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认知活动、认知过程是不可替代的。认同亦是如此,没有主体的主动与积极,认同过程就无法完成,认同水平也不会高。认真践行,更是这样。因此,在认知、认同、认真实践的深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其实,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过程首先是个价值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是价值教育的过程。

何为主体?主体一定是人,但人不一定是主体,只有当人成为活动的发出者、参与者、创造者的时候,人才是真正的主体。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让学生真正参与,是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知、认同、认真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成为主体。舍此,培育、践行最终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学生更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育和践行的过程中来,而且他们在经验上、知识上、能力上更具参与的条件和基础。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喜欢的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才会一切皆有可能。此外,课程、教材是一种价值的存在,学生是意义的创造者,当价值的存在与意义创造者发生关联、产生共振的时候,培育、践行必然会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生长过程。

二、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转化,提升其自主教育的能力与水平

核心价值的认知、认同并认真践行是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元素需要转化,经过转化核心价值观才有可能内化。转化、内化同样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这就要求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实现以下因素的转化。

其一,从价值到价值观。价值,是理想中的事实。价值必定有理想的召唤和期待,从这个意义上看,价值具有普世性,即人类有自己共有的价值。价值观则不同,它是对价值具有方向性和取向性的根本判断、根本看法,是在根本看法下对价值的辨别与选择,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人,其对同一事实、同一价值的方向性、取向性是不同的。比如,对同一事实,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就有不同的意义、解释、判断和看法,所以,价值观不具有普世性。习近平用“鞋子论”来阐释两者的区别。西方人推崇“选举民主、一人一票”,中国则倡导“协商民主、有事同人民商量”;西方文化推崇个人自由,而中国文化则倡导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

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萌发、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对价值的认知与判断,有着不少的困惑。比如,什么是幸福。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于是幸福成为一个见仁见智、非常个人化的定义。但是,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定义,幸福就会掉入相对主义的泥淖。其实,幸福是个道德价值的判断问题,幸福观折射的是价值观,幸福观说到底是道德观,一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幸福乃是在完满生活中德性的实现。”[1]显然,中学生的价值教育,重点是在对价值的认知、判断、选择上,即在价值观的确立上。如何引导中学生从价值向价值观转化,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间,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投入,对教师的价值教育是一种挑战。

其二,从价值澄清到价值引导。教育中,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澄清。价值澄清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在价值多元、变动不居的社会形势下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注重儿童在品德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其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2]价值澄清理论的提出是一大进步,因为它旨在帮助儿童澄清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向他们传授和灌输特定的价值观。但是价值澄清理论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们极力反对任何专制的、灌输的价值教育方法。然而他们矫枉过正,毫无必要地接受了道德相对主义,这无疑从根本上否定了个体价值等级的存在,从而在事实上取消了学校道德教育,奉行放任主义教育策略”。[2]可见,学校、教师不能放弃价值教育引领的使命。教师的引领与学生的自主选择并不矛盾,正是在二者的互动中,学生才学会价值选择。

把价值澄清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对于中学生来说尤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涌来的时候,中学生虽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但还比较脆弱,自我澄清的能力不强,容易产生价值迷惑,甚至极易产生价值迷失,此时需要教师的引领。这种引领或是指点、提醒,或是组织交流、讨论,或是引导他们进行比较、辨别。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仍然是自主的,是积极、活跃的。目前,在价值引领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或是简单的灌输,或是简单的放任,这两种倾向都不是真正的价值引领。从价值澄清到价值引领,探索富含智慧的价值引领是个新课题。

其三,从渗透到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国家一贯倡导要在课程、教材中融入。这是正确的。所谓融入,是将课程、教材内容与核心价值观融合在一起,它们不是两回事,应是一回事,形象地说是一张皮,而不是两张皮。从本质上说,课程、教材中的内容原本含有很多核心价值观的元素,更准确地说,课程、教材原本就是价值的存在,原本就是一种价值形态。因此,核心价值观“进”课程、进教材之“进”含义有三:一是在认识上、在态度上,不应忽略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进”目标,进教师的心,增强意识;二是在内容的设计、安排上,要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原来课程、教材中有关内容比较薄弱,甚至有所缺失,渗透是种调整、加强,其有外在性;三是在策略上、方式上,对课程、教材中内含着的价值观予以开发,让其显现、彰显。从渗透和开发来看,开发具有内在性,更为主要更为重要,也更为科学、合理,更为紧密、自然。这样的开发是最好的“进”,最好的“融入”。应该肯定今后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外部的渗透向转内在的开发。

中学生具有识别教材内容的能力,也具有开发教材的基础和条件,他们对从外部渗透的方式往往有一种抵触和抵制,而对教材中原有内容及其价值的开发具有亲切感和挑战感,更喜欢也更容易接受。让中学生经历开发的过程,正是为他们自主进行价值澄清、价值引领提供机会、平台,这样的价值教育应当是有效的。

三、在价值观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策略和方式的调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认知、认同绝不是生硬地灌输、简单的说教,更不是“贴标签”,相反,更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并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讲究价值教育的艺术,体现价值教育的智慧。

教育的艺术、智慧往往凝结在教育的策略方式上。策略、方式似一把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亦是文化意义的具体表现。长期以来,价值教育的策略往往从利于教师的喜好和习惯考虑,教育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显得简单、枯燥,教育显得苍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亟须对教育策略做出调整,对教育方式进行改革。

其一,情感共鸣策略与方式。情感是人发展的本质力量,情感也是知行统一的纽带,而且,情感是推动学生成长的润滑剂和助燃剂。学生最重情感,最富情感,如果诗意地表达,那就是学生是情感的王子。事实证明,只有从情感入手,让核心价值观在情感的激活下,生动起来,活跃起来,鲜活起来,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意义创造。

我们常常想起梁启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充溢着无限的情感和无极的美。《少年中国说》之所以今天仍被学生们喜爱、吟诵和放歌,是因为当年的少年中国与当今的“少年中国”发生了情感共鸣。可以想象,梁启超当年写《少年中国说》时,情感脉搏在剧烈地跳动,因为他认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情感“是生活的原动力”,是“生命之奥”的东西;他还强调“情感能够构成一种既含现在,又超越现在的境界”。[3]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其实是今天的中小学生、青少年儿童,在中国梦的鼓舞下,写下新的“少年中国说”。爱国之情,爱中华之情,振兴民族之情,自然在我们大家的血脉里涌动。这就是情感的共鸣。

情感与情感的共鸣,应当有共鸣点。最大的共鸣点就是“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饱含着情感,这一最大公约数本身就是情感共鸣的最强大共鸣点。如何寻找最大公约数,用情感激发情感,用情感点燃情感,让情感伴随价值教育,我们应以满腔的热情去努力探索。

其二,生活叙事策略与方式。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海市黄浦区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依托《故事会》杂志,去年向全国发起“我们的价值观——中国好故事”大型征文活动。结果,收到3万多篇,即3万多个故事,其中“升旗升旗”的故事尤为感人。故事发生在一个山村小学,学校建在半山腰,前是坎后是山,连块巴掌大的操场也没有。学校只有一位老师、几十个学生;而在山的另一边,是一个只有一位老师和十几个学生的教学点。就是这样的学校,每周一七点半准时升国旗。每当升旗,孩子们的神情无比虔诚和激动,仿佛他们眼前就是庄严的天安门广场。正是升旗,让两个山区相隔一小时路程的小学的心连在一起,升起的国旗成为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信号。升起在蓝天的不只是一面国旗,而是两个大大的字:爱国,升起的是蓝天下的希望,映入孩子们心灵里的是爱国的核心价值观,还有那“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的使命感、责任感……

故事是核心价值观凝聚的最佳载体,讲故事可以让核心价值观可亲可学,讲故事提供了一个可分享的世界。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哪怕是中学生,即使是成人。他们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讲故事是一种文化的方式。文化的方式不是强制的方式,而是吸引人的好方式,它让人在故事中找到自己,认识别人,发现核心价值观,因而它是道德的,是有效的。当然,讲故事不只是感性,而且极富理性,情与理在故事里相遇,核心价值观就会生动活泼地蓬勃生成、生长。

其三,分层分类推进策略与方式。初中生、高中生虽然都是中学生,但差异是很大的,即使同一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层分类推进的策略与方式,运用符合他们认知特点和水平的、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分层分类,才会有针对性,也才会真正有效。在这方面,学校和老师积累了不少经验,极富创造性,相信他们会探索新的策略和方式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中国梦照耀的希望田野,中学生在这片田野里获得价值的认知、认同与认真践行,在理性的深情召唤下,定会在意义的创造中成长。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310.

[2]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

[3]朱存明.情感与启蒙[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69.

责任编辑/高艺菲

猜你喜欢

中学生价值观核心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价值观(一)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