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美德的渗透策略
2015-05-10孙尊玲
孙尊玲
(沛县魏庙中学,江苏 沛县 221600)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美德的渗透策略
孙尊玲
(沛县魏庙中学,江苏 沛县 221600)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责任不仅是字词篇章等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解读,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由此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思想境界。传统美德的渗透要靠教师积极合理地引导,讲求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策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健康、健全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传统美德 语文教学 价值观 渗透策略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留下了许多丰厚的文化道德积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而且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1]。所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在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今天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借鉴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致涵盖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家庭伦理方面,主要包括孝悌和睦、尊老爱幼;二是个人修养方面,主要包括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立志勤学、励志自强、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勇敢刚正、爱护自然、勤劳节俭、风节自律、义以为上;三是职业道德方面,主要包括敬业奉献、清正廉洁;四是社会公德方面,主要包括爱国爱民、天下为公[2]。
目前的初中生大多是数码时代的弄潮儿,汲取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热衷于网络阅读,沉迷于读图时代,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很多人不屑一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化伦理道德的渗透,无疑对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如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钱理群就曾经强调:“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与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以保证每一个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这应该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语文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3]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具有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促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的效果,而且肩负着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健全道德观的重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拜金主义、奢靡之风大行其道,导致道德层面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不少初中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先天不足,过分张扬个性,信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思想,曲解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内涵。具体表现为个性人格不健全,缺乏家庭伦理道德,公德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公民素养,等等。据《金陵瞭望》(2004年第12期)调查,中学生在回答“你最崇拜的人是谁”时,选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的占36.8%,选老板的占8.3%,而选择重要历史人物作为自己偶像的只占不到总数的10%。调查中发现,在公交车上能主动给老人让座的只占37.9%,看见公物被浪费或损害时,认为“与我无关,可以不管”的有21.1%,“少数学生不尊重老师,有的学生在家不尊重父母,个别学生甚至以不好好学习作为对父母的惩罚”。此外,调查还发现,部分中小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力不强,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不能用正确、合理的心理调适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另有一部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明显不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随年龄增长,关系逐渐趋于淡漠……如周光林就指出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中学教学中的伦理道德渗透[4]。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掘语文教学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坚持“熏陶”、“感染”的教育策略,立足文本,多渠道实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与提高[5]。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下以下策略。
第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作为学生道德上的引路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把传统美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6]“己不正,焉能正人”,高素养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语文教学中道德渗透的前提与关键,无论是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还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都是如此。
第二,初中语文不同于思想政治课,板起脸来说教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美德内涵,“从特殊的视角,用透视的眼光,由表及里,见微知著,作艰苦细致的发掘工作,把埋藏在课文深处,潜伏在文字后面的传统美德矿藏挖掘出来,让其见天见日,在中学生的德育中释放出应有能量”[7]。如讲授到爱国为民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热爱祖国是对人首要的、基本的道德要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把爱国主义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始终把爱国与否看做是对人进行道德评判和价值衡量的重要标准”[8]。由此拓展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文正公;“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岳武穆,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第三,注意学生道德培养的递进顺序。“修齐治平”是古代读书人理想的人生轨迹,其实也透露出道德提升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礼记·大学》里所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提示我们传统美德的渗透也要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从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小处入手。首先讲一些涉及诚信、惜时等传统美德的内容,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提和准则。其次要求学生珍惜光阴,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根据一生治学经验,谆谆告诫世人:“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见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偶成》)
第四,传统美德的渗透要循循善诱、举一反三。比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时,特意请学生发言,请他们讲一下熟悉的诚信故事,学生积极投入,踊跃发言。最后,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诚信的观念得以渗透。比如讲到朱自清的《背影》,我请大家想一下平日里爸爸妈妈是如何为我们默默付出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把二十四孝的故事给他们讲了一遍,接着引导他们思考何为孝道的问题。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在孟郊《游子吟》教学中,强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人伦孝道,可以布置一篇小作文《妈妈,我想对你说》。
今天的中学生追星成风,不如此则跟不上时代潮流,生活中攀比之风也比比皆是,非名牌不用。在讲述《论语六则》时,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查资料看看孔门弟子中哪一个最受孔子钟爱,然后根据学生查资料的结果引出颜回。在《论语》中,孔子表扬颜回最多,如“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看重的是颜回的安贫乐道,如孔子曾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其认为一个人如果有志于道德的提升,而又对自己的饮食日用等心怀不满,则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也对节俭与奢靡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并以此告诫自己的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样用心构思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传统美德的亲和性,让传统美德在“润物细无声”中润泽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的心智。
第五,传统美德的渗透应不局限课堂教学,要多渠道并举。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一种方式,阅读教学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当阅读成为学生的生命活动的时候,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灵魂的交流。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体验孟子生命的激情,与庄子探讨生命的潇洒,同司马迁一起抚摸历史的伤痕,与鲁迅共同感受民族的创痛。在这生命之旅的阅读中,学生拓展了生命的宽度,提升了自我的境界,同时拥有了高贵的人性,实现了个体生命与精神的高度和谐”[9]。因此,融合了课堂教学、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模式,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合理渗透的最佳方式。
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在感受美中逐渐发现美,让经典美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并最终沉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由‘读范文’向着‘学做人’的目标迈进”[10]。
[1]栾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教育研究,2000(9).
[2]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普及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3]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周光林.试论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强化伦理道德教育.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5]徐卫东.文言文:熏陶人文精神.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3).
[6]杜加利.让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闪光.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8(17).
[7]鞠建明.语文教师应结合教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文教资料,2005(21).
[8]周冰清,翟启明.儒家思想与中学语文德育.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1).
[9]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10]张华.语文教材中范文编选策略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