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对话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2015-05-10王雪源
王雪源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朝阳 122000)
语文对话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王雪源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朝阳 122000)
语文对话教学是适应世界潮流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它是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三中心的理想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出路。在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存在着似是而非的理解,致使语文教学对话中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就语文对话教学的误区表现及走出误区的对策作了论述。
中学语文 对话教学 问题
语文对话教学是适应世界潮流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它是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三中心的理想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出路。在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存在着似是而非的理解,致使语文教学对话中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正确理解“语文对话教学”的理念
(一)基本的对话规则是对话得以进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对话是自由的,但不是任性的,恰恰是在对规则的遵循下自由才有可能,可以说,只有合规则的才是自由的,从而才是对话。例如,你不能将虚构的作品当写实的来读,有人从武松打虎中读出动物保护问题,并以此诟病《水浒》。又如,文本产生的时代要受到关注,每个文本都是历史性的,当我们以现实的视点阅读它时,不能无视那个时代的相关特征,从而作一厢情愿地解读。
(二)有效对话离不开知识的支持
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所有的理解都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上展开的,那么,前理解的品质自然会影响理解的品质。虽然我们不能说知识的丰吝必然决定体验的深浅,但我们至少可以说两者是相关的。比如,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果我们知道了海子写完这首诗不久就自杀了,而且年纪轻轻,那么对于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明天”一词所蕴涵的悲苦就会有更深切的体会,对海子的人生经历的了解就是理解《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前理解。构成前理解的知识并不是教学的目的,但它们是理解文本的必要的辅助手段。
(三)教师要有意识地与学生共享阅读成果
一是教师要勇于与学生共建意义。其实,教师是较为成熟的阅读者,他的视野、他的前理解一般要大于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学生将会获得更大的促进,因为对话能力只能在对话的实践中培养。学生是与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对话,还是与一个同样幼稚的阅读者对话,当然会影响他的实践效果,所以教师有能力有义务与学生就文本展开对话。另一层意思是教师与学生不是简单地交流各自的阅读结果,而是共享自己与文本的对话过程。现代的学生思想活跃,勇于思考,容易接受新事物,形成新观念。
二、语文对话教学的误区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对话教学为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气象。但是我们也发现:由于一些教师对对话教学存在种种形而上学的、似是而非的理解,致使语文教学对话中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倾听”的丧失
所谓 “倾听”的丧失,主要是指对话游离于文本之外——在没有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倾听”文本的情况下,一味地“让学生大胆言说”,而且大多是“离开文本本身的许可范围而进行纯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应当说在教学中大力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鼓励他们大胆言说,这并没有错。但问题是我们不能为着要张扬学生的主体性而漠视另一主体——文本的存在,这样做不仅使“言说”缺乏最起码的依据,还有悖于“主体间平等互动、相互尊重”的对话精神。况且,合适的对话都应有“倾听”与“言说”两个侧面,忽略任何一个侧面,都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另外,相对于文本主体而言,学生还是一个相对稚嫩的、正在发展中的主体,他们需要走进文本的深处,品味语言的美妙,“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中的情感,接纳文本的意义,逐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认知结构,从而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对话者,这正是对话关系中学生主体的特殊之处。
(二)目标的迷失
语文对话教学的另一个误区是目标的迷失。一是对话偏离了言语教学这个根本目标,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交际艺术课”、“思想政治课”,等等。诚如洪镇涛先生所说的“种了别人的园,荒了自家的田”。二是整节课随兴所致,随心所欲,东扯西拉,扯到哪里算哪里,似乎对话就不要目标、不讲效率了。
其实,任何教育都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任何教学都应有一个目标,讲求效率,语文对话教学自然不能例外。在传统教学中,师生成了目标的奴隶,事先设立一个精确目标,然后由教师引领学生朝目标的“圈子”钻。其特点是注重结果,轻视过程;有了目标计划,缺了自主灵活。对话教学当然不是追求这种机械死板的目标,而是在对话过程中由师生共同逐渐建构目标。
那么,如何确立对话教学情景中的具体目标呢?如上文所述,对话目标是流动的、动态的、过程性的。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相当的语文功底和教学机智,善于调控整个教学场景。
一般说来,首先的目标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带着自己的“视野期待”与文本对话,认真阅读文本,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其后要鼓励学生敞开心灵,向老师和同学“言说”自己对文本理解,或各抒己见,或与他人产生共鸣,或补充、反驳他人观点,使对话真正达到一种主体间相互交融、取长补短的互动状态。此时,语文教师必须审时度势,联系“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和“单元要求”,紧扣文本的语言特色、思想情感和主题,然后从众多话题中筛选几个有意义的话题,将对话目标集中在这几个话题上,这样才可能避免让对话教学陷入一种盲乱和低效状态。
(三)“对话”的误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垄断“话语权力”,他们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代替学生自身的领悟,千方百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设定的那个所谓的唯一正确的答案,严重地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活力。而对话教学则否定话语权威,承认对于一个命题的理解可能是多元的,甚至是无限的。对话理论之所以强调差异,强调多元化,是因为他们认识到理解具有历史性,任何理解始终是历史性的理解;莫说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阐释,就是同一时代的人,对同一命题或文本的看法也是千差万别的,没有唯一正确的和终极的答案存在。
我以为误解的实质是否认多元的理解中有正误之分,过分强调意义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不能给学生以是非分明的结论。对话教学允许各种差异共存,但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理解要排除在外。道理很简单,对话的目的是为了探求真理。所以,教师必须理直气壮地指出学生的错误,纠正各种偏差,不能毫无原则地肯定这也是合理的,那也是正确的。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语文对话教学得以实施的关键
(一)教师地位的反省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中的权威,是主讲者,是主动者;学生是非权威,是听众,是被动者。对话教学中,对话关系的建立要求改变传统的这种角色扮演模式。教师充其量是一个“节目主持人”而非“教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心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景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职者。
因此,教师在对话式教学中也应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授受范式里,由于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时间里没有或少有交流的机会。即使有交流的机会,这种交流也是认知上的,不允许个体经验知识的进入。因此师生之间的交往大多限于课下、课外的交往,而这种交往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授受范式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单一,并且是浅度的师生关系。当然,也有师生之间关系很好、很深的,但那往往是由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了一些特殊的事情或交往而建立起来的,往往并不具有普遍性。
在对话教学里,由于师生全面参与对话,一些适合对话教学的经验、情感、知识、经历等都可以参与到对话中,师生之间在相互对话中更进一步地相识、相知。更重要的是,共同的参与和学习经历,使师生之间在情感的交往上更加深厚。总之,教师和学生都一改传统的角色,以新的角色身份出现,新的角色要求他们有新的角色扮演,形成新的师生关系。以前,人们往往把师生关系看成是教学的副产品,其实,师生关系就是教育教学本身。在师生互尊、互敬、互助、互爱、平等、民主、团结、友爱的过程中,育人的工作已经在进行了。所以,任何师生关系不好的教学,即使学生的成绩再好,教学成就再高,也很难说是成功的教育。以往人们常以师生关系是否融洽作为师生关系评判的一个标准,其实,只有融洽是不够的,还必须追求深度的师生关系,这种深度是就师生之间认知上的、情感上的关系而言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本身,教学还是师生生命的历程。所以,师生关系关系到师生生命质量的问题。对话教学可能造成的深度师生关系是师生生命质量的一种表现,也是教学教育成功的表现。
总之,对话教学虽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它可以发展成语文教学的主流范式,但它不可能解决所有教学问题,必须和其他范式的教学结合进行。只有多种范式并存,语文教学才会呈现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局面。
[1]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上海教育.
[2]于漪.以情激情,体验感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7).
[3]王尚文.对话型”语文教学策略.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