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2015-05-10刘颖罗源
刘颖罗源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4)
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刘颖罗源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4)
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是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检验,但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失范行为时有发生。作者就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进行了研究探讨,旨在找到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方式和方法。
高校毕业生 失范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检验。但近年来,大学生失范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毕业生因个人理想和现实差异反差的心理矛盾,自身素质与就业单位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等因素,离校前的失范行为越来越常见。这些问题对学生的正常毕业造成一定影响,还会扰乱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尽管国家、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配备了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者也不断积极探索研究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但是没有深入结合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怎样做好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避免离校前失范行为发生,倡导文明离校,值得每位思想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及特点
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根据违反教育规范的程度,可将失范行为分为:越轨行为、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两类。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等。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指违背教育法律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遍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1]。毕业生离校前在高校校园内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在学生进入毕业阶段以后,为了照顾毕业生实习和毕业设计,各高校对毕业生上课时间和就寝等各方面基本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在处理毕业生违纪违规的过程中,考虑到毕业生的特殊情况,高校往往会适当放松标准,以免影响学生毕业。然而,国家、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为关注的重点,而忽略毕业生离校前的种种失范行为,甚至连学生党员和干部也会因为离校前的复杂心理问题引起失范行为的发生,如破坏学校公共财物、打架斗殴、酗酒、违反宿舍规章制度等违纪行为。而高校放松管理往往会导致毕业生的失范行为更具有扩散性和破坏性,给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造成恶劣影响。
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具有公开性、破坏性、感染性和阶段性这几个主要特点。高校在毕业生离校前夕往往放松了对毕业生违规、违纪等行为的处理从而促使少数毕业生有恃无恐,行为失范。这种行为给在校生带来消极的影响。每年毕业生离校前时常出现学生夜不归寝、破坏公物、酗酒闹事、打架斗殴等现象,宿舍桌椅板凳被损坏、烧毁书籍、玻璃塑料瓶及其他生活垃圾遍地;校园内公众场所大声喧哗、聚众哄闹、不守秩序到处可见。这些行为对学校的日常作息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不利影响,对在校生起到不良的行为示范和思想暗示作用。另外,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失范行为扩散、蔓延,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校园风气,将更多的在校生卷入这种不良风气当中。某些大学生的失范行为,在任何年级、任何时期都时有发生,但是毕业生在离校前夕的失范行为相比其他时期表现得更集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二、高校毕业生离校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存在失范行为的原因多样且复杂,主要由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同辈群体、个人因素这几个因素造成。从大学生自身发展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存在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发展成才的过程中具有主渠道作用,为毕业生的文明离校起关键性作用。但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1.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存在局限性。
1995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和贴近学生实际并为学生所接受,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过多次演变与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学内容不断调整充实,教师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的效果,课程教学成效较明显,也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可。但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仍有部分教师将教学机械化,把思想政治课片面化为课堂理论教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包含的实践教学环节忽略,采取班级课堂授课制和灌输式教学,靠的是黑板、粉笔和嘴巴,使教学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以湖南省某高职学校的《形式与政策》课程为例,教师将一两个系的毕业班级合并成大班授课,教学方法是最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片面的灌输,课后的学习心得学生往往按照教材内容抄写一万字上交就可以及格。这种相对封闭、强制和单向性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代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特点,不仅教育效果不明显,而且容易使毕业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在理论课学习中缺乏积极主动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尤其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育人效果。
2.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目前,随着国家、高校及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不断关注,就业率成了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部分高校只满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忽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简单化,绝大部分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开班会、听报告、学文件进行,这种无针对性、不分层次、不分情况的教育形式无法满足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缺乏实时效性。在面对毕业生形形色色的就业价值追求时没有进行个性化引导,开展的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只是面向大部分的毕业生共性问题。部分高校对于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不重视,认为思想教育工作只是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没有将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各专业学科教学及学校各项工作之中,缺乏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意识。有些高校毕业生教育内容老套,“形式主义”严重,缺乏实效性。教育工作往往通过就业指导课、毕业生座谈会或者将政策以会议形式通过辅导员或者班干部宣传了事;对毕业生思想教育往往只是学生毕业前一个月甚至前一两个星期内的“针对性”教育,忽视毕业生教育工作的长期性、累积性。
3.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虽然有很大发展,但仍然跟不上社会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辅导员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但目前高校普遍辅导员数量仍存在不足。大多数高校辅导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在1:30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500。面对人数众多的毕业生,辅导员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应付处理毕业生的各种日常事务,无法空余时间将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细致和全面,使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重共性轻个性的状况成为必然。二是部分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亟待提高。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知识结构和来源结构很不合理,很多工作者的专业背景与思想教育工作完全不相关,还有些德育工作者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也没有进行过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知识的专门培训,特别是在面对毕业生多元化的就业途径和服务需求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无法答疑解惑。
4.缺乏“文明离校”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价值精神物化的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毕业生在离校前这一特殊的时期,因社会、环境、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原因形成复杂的心理状态,加上大多数课程都已结束,课业相对轻松,时间宽裕,许多学生对自身要求不高,无事可干,精神松懈。这一时期需要有一定的方式让他们正确疏导、合理宣泄自己,把注意力从造成他们焦虑不安的想法中转移到使自己感到自信和愉快的事情上。而现今许多高校将毕业生工作的重心放在就业工作上,忽视毕业生离校前的校园文化建设,导致毕业生不文明行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给低年级的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长此以往,对学校的风气和传统将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反常行为的发生,不仅危害学生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给在校学生树立坏的榜样。
三、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育人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以将教学本身划分为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两个方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育人模式。思政课教学可以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微课等形式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课外学时中查阅资料,阅读原著,建立群组参与专题讨论,写读书报告。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加深对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的理解与消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与教师双向互动,展开平等的交流讨论,师生双方共同结合自己的体会谈收获与提高,共同研究探讨存在困惑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入耳入脑的目的。学生希望以最轻松、最自由、最多元的方式掌握原本感到乏味的知识,思政课教师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写论文、调研报告等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学的知识内化并提升为自身的基本素质内涵、行为习惯。
2.创新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增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应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探索新方法和新手段,紧密结合毕业生离校前这一时期的特殊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各方面工作有机结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持续不断线政策,创造全面育人环境。在大学低、中年级逐步开展职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定位引导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开展团体辅导、职业测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与减压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多元化的心理援助,指导毕业生正确评价自我,合理定位;将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与学生平时的操行考核有机结合,由辅导员组织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平时行为表现诸如遵守学校制度、条例、准则、纪律、学习态度等,在宿舍、图书馆等场合的表现进行评议打分,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使德育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知识与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针对毕业生的特殊情况,高校应专门制定毕业生文明离校的有关规章制度,明确校规校纪,加强监督管理,并落实具体措施,对于严重违规违纪行为按规章制度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上,高校应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为毕业生离校手续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各专业任课教师、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共同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形成教育工作网,把思政教育工作做到课堂上,做到学生的生活中,渗透到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等学校所有空间。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能净化心灵,升华人格,避免行为失范行为的发生。
3.不断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工作的要点。高校应选拔和使用品德优良,知识结构合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技能,有高度责任心和爱心的教育工作者从事思想教育工作;合理增加辅导员配备人数,优化师生比结构,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回归辅导员的本职;高校还应不断提高思政工作者的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加大各类专项技能的培训力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思政工作者应及时转变角色定位和工作理念,努力做毕业生的良师益友和人生导师。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进,教育工作者才能更贴近毕业生的生活和学习,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了解毕业生的真实想法和困惑,“润物细无声”地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预防和减少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的发生。
4.努力优化毕业生离校前校园文化环境,倡导文明离校。
毕业生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面对这些自由支配的时间,高校应通过开设多种选修课,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等形式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这些业余文化生活活动中培养各方面能力和提高文化素质,同时也陶冶道德情操;也可通过开办毕业联欢会、谢师会、毕业典礼、“离校前每人为母校做一件好事”、“文明活动规范月”等一系列活动转移毕业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离别之情得到正常的宣泄渠道。其次,高校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文明离校氛围。借助校园广播、校报、标语、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采用各种形式宣传“文明离校”,号召毕业生文明有礼貌地走完大学这段难忘的日子,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将文明离校意义广为宣传,使文明离校概念深入人心,既使应届毕业生受教育、受制约,又影响低年级学生。通过教育、宣传双管齐下,将校园舆论引到“文明离校光荣,有损集体可耻”、“善始善终,文明离校”上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思想上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社会及公众面前的影响和失范行为对个人、集体、学校乃至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此外,校园广播、校报等媒介应宣传和报导文明离校活动中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开办“毕业生文明离校专栏”,向全校毕业生发出“文明离校倡议书”,增强他们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高校毕业生作为大学生队伍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离校前思想、行为状况如何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次总检验,也是社会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预防和控制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每一位思政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积极探索思政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1]马和民.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2,(4).
[2]黄发发.对高校毕业生教育问题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1(5).
[3]李云峰,姚琦.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
[4]张宁,张春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8).
[5]张钟勤,李祥永.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
[6]李艳.当前大学生行为错位的原因与教育对策.开封大学学报,2011.6,第25卷(2).
2013年湖南省教育工作委员会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研究》(编号13C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