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现代社会自由的悖论
——弗罗姆《逃避自由》有感

2015-05-10袁洋

文教资料 2015年4期
关键词:悖论现代人自发性

袁洋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略论现代社会自由的悖论
——弗罗姆《逃避自由》有感

袁洋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自由和解放是哲学永久的命题,哲学家们对现代一切问题的批判诸如资本逻辑、技术理性、人的物化、异化现象乃至对女权主义的宣扬都体现了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追求。从古至今,自由都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不自由,毋宁死”,“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更是把自由看做比生命和爱情还要珍贵和重要的东西。然而人类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却发现自己更孤独和不安全,于是他们选择逃避自由,要么屈从权威,要么贪求权力,以期获得安全感。弗洛姆通过对这自由之悖论的分析,提出自发地爱和工作这一途径,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即积极的自由。

自由 孤独 逃避

西方最知名的人道主义哲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创始人埃里希·弗罗姆在《逃避自由》一书回顾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历史,他把《圣经》“伊甸园”中男人违反上帝的命令偷吃善恶之树上的果实,破坏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作为人类自由的开始,意味着人类使自己从高压的统治下解脱出来,使人类生活从之前的无意识形态升华到有意识形态,这是人类第一次追求自由的行动。接着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更是宣扬人要从宗教和权威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强调个人意识,使人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个人”,是独立的整体。现在人类几乎摆脱了宗教及其他诸种传统权威的束缚,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基本满足,基本上成为了“独立的个人”。然而,现代人在这种自由面前却感到越来越孤独、渺小、虚无、不安全、无能为力乃至恐惧,于是他们选择了逃避,那么现代社会人类为什么逃避自由呢?现代社会自由之悖论在哪里?

一、自由

马克思认为自由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历史的产物,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随着历史变化而变化。所以,自由不是一成不变的,且每个历史阶段人类追求的自由都不一样,它表现为人类的不断追求过程。马克思强调自由“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①,所以自由是与物质生产、社会文化进步相联系的,是随着物质生活和社会文化的进步而发展的。而弗罗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以历史观点阐述了人类对不同时期自由的追求,人先是摆脱上帝的权威,接着又从宗教和传统束缚下解脱出来,而进入现代又被束缚在良心、公众舆论和责任感等隐性权威上。所以,人现在需要从隐性权威下解脱,实现真正的自由。对此,弗罗姆认为自由分为两种,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而人们现在逃避的是消极的自由。

(一)消极的自由

弗罗姆认为当人从与自然界同一的状态中脱离出来,认识到自己是个独立整体并逐渐走向个体化进程,随着个体化过程的日益发展即“自我力量的增长”,但由于个人的条件,主要是社会条件的限制,诸如社会无法提供良好的平台发挥个体的潜能,使个体化进程中孤独感日益增加。当一个人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时,他就认识不到个人行为的可能性和责任,就不需要害怕这个世界,然而当他成为一个个体时,他就孑然一身,充满无助和恐慌。所以,他放弃个人独立的冲动,使自己完全隐没在外界中,或屈从于权威,或追求权力,企图掌控他人以克服孤独感和无权力感。这是在被动状态下获得的自由,一方面,人类想努力获得自由,摆脱束缚,而另一方面,人类为了克服自由之路上的孤独、无权力、不安全等又想逃避自由。现代人想逃避的正是这种消极的自由。

(二)积极的自由

积极的自由就是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自发性关系,在不否定个人独立性的前提下,把个人和世界联结起来,即自发性的爱和工作。它是基于总体人格的完整性与力量上,所以只服从有利于自我发展的那些限制。它是个人自我的得以实现,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不会否定自己,不会感到孤独和无力感。积极的自由可以使人的个性和潜能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真正解脱自我,摆脱自然和社会的绳索,成为真正的、完整的个体。因此,现代人应该追求积极自由的生存方式。

二、现代人的自由枷锁

(一)心理枷锁

弗罗姆认为当人从与自然界同一的状态中脱离出来,认识到自己是个独立整体并逐渐走向个体化进程,随着个体化过程的日益发展即“自我力量的增长”,但由于个人的条件,主要是社会的条件的限制,诸如社会无法提供良好的平台发挥个体的潜能,使个体化进程中孤独感日益增加,就如儿童从世界中脱颖而出后,他就领悟到自己是与他人相分离的个体,世界是强有力的,是带有威胁性和危险性的,所以就产生了一种无权力和忧虑的感觉。

弗洛姆说:“人需要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联系,以免孤独,感到完全孤独与独立会导致精神崩溃,恰如肉体饥饿会导致死亡。”人是社会性动物,从原始社会的群居生活到现代社会的团队合作无不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都是在人与人相互联系和合作中的共存。人一旦脱离整体,认识到世界的强有力,就感到自身的渺小和无力。

(二)社会枷锁

“车水马龙的大都市(生活在这种城市里的人们都有失落感)、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震耳欲聋的无线电广播、一日三变的新闻报道 (人们搞不清究竟哪种报道是真实的)、眼花缭乱的各种演出(在这些演出中,女孩子们像一台小巧玲珑的机器一样运转着,她们的动作像钟表一样准确无误,可同时她们的个性也被摧残了),跳跃有致的爵士音乐……”②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在这股无法控制的力量面前只是一粒尘埃罢了,他所能做的只是如一个听从上级命令的下属和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机械地工作,随波逐流罢了。

(三)经济和政治枷锁

经济和政治形势比以往更要错综复杂和深不可测,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来自经济和政治的威胁,虽然国家企图采取种种措施解决就业问题,但大多数人仍然感到巨大的就业压力,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季的浮躁心理,对就业的忧虑,已就业的人笼罩着害怕失业的阴影等,都给人们造成不堪忍受的心理负担,政治上亦有公信力、手续繁琐等问题,都可能导致人心理的失落和无力感。

三、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一)屈从和统治

现代人为了逃避自由,为了弥补无力感,不惜放弃自我,而与外在于自己的他人或他物结合在一起,要么屈从,要么进行统治,心理学上称之为被虐待狂和虐待狂倾向。被虐待狂倾向主要表现为深感自卑、软弱无力和个人的无足轻重,所以往往依靠自身以外的力量,而虐待狂倾向则强使别人依赖他,对别人进行绝对的控制,把别人当做自己的工具使用,还要进一步剥削、利用、蚕食他们,包括精神和情感上的蚕食。

(二)破坏性

破坏性是一种企图逃避不堪忍受的软弱无力感的内在冲动,它企图消灭一切给他带来威胁的对象,人类不断受到来自外界的威胁,从而使现代人产生不断的忧虑感,陷入孤独和软弱无力的境地,然后对外界威胁产生敌对情绪。“破坏性是生命遭受挫折的产物”,当生命遭受压抑需要发泄时,就产生了破坏性冲动。如新教的禁欲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崛起都诉诸破坏性冲动。

(三)机械地自动适应

个人完全按照他人的要求塑造自己,完全丧失自我,就好比动物的保护色,使自己与周围环境相似协调,与环境融为一体,难以区分,此时他的思维、他的感觉、他的思想都被这个环境同化了,丧失了自发性思想、思维、感觉和情感等,就如没有感情的机器人,行尸走肉一般。表面上是想克服孤独和无力感,实际上使他产生了盲目性和价值虚无,机械地自动适应,使他不想改变导致这种境地的社会环境。

四、逃脱自由之悖论的出路

现代社会,个人从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又陷入孤独、无权力和不安全中,这是一种消极的自由,是现代社会自由之悖论,那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即积极的自由?让自己自由又不孤独,既敢于批判又不怀疑一切,既独立又不与世界相脱离?弗罗姆认为这种自由只有通过实现他的自我,使他真正成为他自己,即追求积极的自由:在此独特的个人自我之上,“人就是他生活的中心与目的;人类特有个性的成长与实现是唯一目的,决不可拿起他假定及尊敬的目的,取代此一目的。”③也就是“积极的自由在于全面、总体的人格的自发性活动”。

我认为,解决现代社会的自由问题,最主要的还在于经济和政治变革,心理因素只是在经济和政治条件下引起的人的异化形成的,而不能作为导致现代人自由之悖论的主要原因,而弗罗姆过分强调个人的性格结构、心理因素的作用,是唯心主义的体现。他没有意识到一些客观环境对心理的扭曲。而将人的命运和发展视为个人选择的结果,是人的本性使然,弗罗姆没有客观地看待社会、经济、政治等对人的影响,甚至是决定作用,是片面的,是对心理作用的夸大。

弗罗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仅提到要通过自发性的活动实现人的真正自由,但是由于现代人在当前社会各种舆论导向面前已无法判断哪些是自身真正的思想,我们做出的选择都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家庭重压、父母期许产生的,我们往往在做我们应该做的事,而非我想做的、我愿意做的,我们丧失了自发性冲动,那么如何重拾我们原始的本真,做回最真实的自我?我认为,社会、家庭应减少对个体的束缚、限制,而应提供更多机会和条件,让个体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使个体真正自由自在地成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154.

②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176.

③衣俊卿.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

[1]埃里希·弗洛姆著.陈学明译.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悖论现代人自发性
为啥现代人总想静静?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现代人是怎样挖煤的
现代人的避难所
自发性冠状动脉螺旋夹层1例
“帽子悖论”
4例自发性肾破裂患者的护理
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7例诊治体会
自发性血胸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