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流干预中的应用

2015-05-10曾少媚黎春常

护理研究 2015年14期
关键词:分区分级心肌梗死

曾少媚,黎春常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急性狭窄或闭塞,使其供血严重不足或血流中断,从而引起心肌持久性的严重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心肌发生部分坏死,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具有发病迅速和病死率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持续性的疼痛以及胸闷,同时伴发心力衰竭、休克以及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对病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为了探讨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流干预中的应用价值,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比较分析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和常规模式的临床救治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共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41岁~82岁(63.4岁±2.4岁)。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7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3例;前壁梗死30例,下壁梗死22例,侧壁梗死20例,前壁并侧壁梗死12例,后下壁梗死10例,其他部位梗死6例。病人发病到入院1 0min至2 2h(1 0.3h±4.1h)。排除标准:非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力衰竭及心肌炎、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拒绝该研究者。该研究取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和病人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梗死类型和入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模式进行分流干预,观察组病人采用分级分区管理模式进行分流干预,具体方法:将急诊室从功能结构上分为红(抢救区)、黄(观察区)、绿(治疗区)3个区域,护理排班以“组”为单位,各区域再按护士年资合理分配,以护理组长为核心,根据各区域的工作情况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分诊护士要求从事急诊工作3年以上,根据病人病情轻重缓急进行分流。分诊按病人病情分为4级:Ⅰ级为濒危病人,Ⅱ级为危重病人,Ⅲ级为急诊病人,Ⅳ级为非急诊病人。Ⅰ级病人立即进入抢救室抢救;Ⅱ级病人10min内接诊,一般在抢救室处理,1名抢救室护士负责2例或3例病人,负责病人的抢救、治疗护理、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各项检查等工作;Ⅲ级病人按挂号时间顺序就诊,就诊时间少于30min,Ⅳ级病人按挂号时间顺序就诊。如果病人有胸闷、胸痛症状,可疑心肌梗死者立即做心电图,心电图显示有缺血坏死者立即联系心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2.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入院到救治时间(进入急诊导管室、急诊病房静脉输液通道的建立和急诊溶栓药物的应用等)、救治时间(临床药物和介入治疗到病情转为稳定)、胸痛缓解时间(发病到院内缓解);住院时间、平均费用及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1.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临床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临床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病人临床效果比较(±s)

组别 例数 入院到救治时间min救治时间min胸痛缓解时间h对照组50 58.6±23.4 112.4±52.7 5.2±1.3观察组 50 37.2±16.9 79.1±46.2 3.6±1.4 t值 2.314 2.462 2.825 P 0.032 0.029 0.023

2.2 两组病人住院时间、平均费用及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住院时间、费用及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血供发生急剧的减少或中断,从而导致心肌严重的急性缺血,最后引起心肌缺血性的坏死。该病临床表现是以发热以及持久性的胸骨后的剧烈疼痛为主,同时出现白细胞计数、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和心电图改变。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局部心肌持续性缺血以及坏死,是临床内科较为常见的急症。该病具有发病快,而且病情发展迅速以及较高死亡率的特点[2]。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美国每年有50万人死于急性心肌梗死,而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死亡率,男性为4/10万~11/10万,女性为2/10万~5/10万。其发病人群多见于老年病人,这可能与老年病人自身生理状况以及伴有退行性的心脏病有关。老年心肌梗死的致病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是在劳累、饱餐或精神受到刺激等情况下而诱发,其中常见的并发症是心律失常和高血压[3,4]。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来势凶险、发病快、病情复杂,故需要快速对病人病情进行评估,这是疾病抢救的基础环节,也是对疾病进行预防以及预后进行评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5],这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病人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级分区管理的实施,有利于护理人员按要求对病人进行分诊,并主动巡视和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给予病人及时有效的诊治,有利于降低护理工作缺陷和护理工作风险[6,7]。在治疗过程中,病人的流动性比较大,导致医护人员具有繁重的治疗任务,而往往超负荷的工作量很容易导致护士的身心疲惫;另外急诊病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通常情况下在就诊高峰期时,病人可能会比较集中,导致护理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从而使病人的护理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急诊科护理人员相对年轻,临床经验相对不足,病人易担心护理安全问题[8,9]。因此,为了给予病人及时准确的护理干预和抢救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避免病人梗死范围的扩大,应该按照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病情轻重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级分区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对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不同区域护理人员进行合理调配,从而有效保障病人的诊治安全。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病人入院到救治时间、救治时间、胸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病人满意度高。因此可以得出: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救治效果。

[1]孙秀兰,白香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3,6(2):184-185.

[2]兰志宏.急性心肌梗死38例院前急救体会[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10,2(4):318-319.

[3]李峥.心肌梗塞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6):355-357.

[4]郭刚,吴先正,苏立杰.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11):1407-1408.

[5]曾宇,赵开亮,黄善庆.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46例临床分析[J].内科,2011,33(0):190-191.

[6]李春盛,李宁.大型综合医院急诊科运用ABC模式的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18(9):559-611.

[7]姚荷英,沈喜,王春燕.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64-66.

[8]孙庆玲.分级分区输液管理模式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12B):3278.

[9]朱建英,张玲玲,韩文军,等.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方法及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53.

猜你喜欢

分区分级心肌梗死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浪莎 分区而治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大空间建筑防火分区设计的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