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ICO:一位踌躇满志的“厨子”

2015-05-10黄鑫宇

首席财务官 2015年16期
关键词:厨子信用评分

文/本刊记者 黄鑫宇

FICO:一位踌躇满志的“厨子”

文/本刊记者 黄鑫宇

FICO手中并不拥有任何数据,是纯粹的第三方,用中国区总裁陈建的话来说就是“数据的厨师”,而FICO的核心就在于解决方案。

这段时间,首批央行个人征信牌照的消息颇受关注,“谁会成为中国的FICO”这样的标题被媒体频频使用。那么到底“FICO的中国又是怎样?”在长安街央行那个巨大的“金元宝”身影后,约一公里的位置,就是FICO(中国)(NYSE:FICO)所在的卓著中心(Excel Center)。自从2007年起,这里12层就是FICO(中国)总部的所在地。

这是一家1958年成立、迄今为止已经历经半个世纪、全球知名的个人信用评级公司,“美国个人消费信用评估公司”是其全称。FICO得以生存发展至今,其评分模型所代表的风控技术,居功至伟。再过两年,将是FICO(中国)成立的十周年,其中国区总裁陈建从2000年以分析员入职美国总部算起,他为FICO服务了15年。

虽然上轮“股殇”时节,FICO(中国)正式在陈建等人助力下设立,但第一次听说并讨论FICO却是在7年后的2014的岁尾。本刊对话号称“国内第一家P2P网络信用借贷平台”的拍拍贷创始人兼CEO张俊(详见2015.01/02期),彼时,这位“技术迷”正在密谋自己的征信系统,但他当时的一句“我要做中国版Lending Club+FICO”,另人印象深刻。而第一次见到陈建是在今年3月的“FICO|好贷云风控联合产品发布会”上,当天赶来“站台”的知名网贷平台及互联网金融相关学者、业者近二十位。

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行业尊重。中国征信市场从早期的教育至现在的换档发展,陈建和FICO(中国)几乎全程见证并参与,“适逢其惠吧,我刚好有幸看到这几个变化,赶上中国金融发展的几个浪潮”。直观感受中,你会觉得FICO(中国)与它这位掌舵人都属“稳健型”,但请他“用一个词形容现在的心态”时,陈建给出的却是“踌躇满志”这四个字。

FICO版“星光大道”

虽然在美国征信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史,但在中国,征信市场似乎还尚未被大范围开垦,有机构更是曝出中国未来个人征信市场规模不会低于1000亿元。地处昆明的微交所CEO张恒告诉我们,“征信的崛起,为整个行业去担保化和风险控制提供了起码的基础设施,行业的配套服务完善了,系统性风险才能相对控制。”

在陈建的“注释”下,FICO手中并不拥有任何数据,只做信贷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技术提供商,“我们只是数据的厨师,是纯粹的第三方,FICO的核心在于解决方案”。

陈建:任何商业行业,如果要成功,一定是要贴合市场的需求,从FICO角度而言,我们现在的价格策略就是“适应市场需求、尊重市场需求”。

他这样看待“适逢其惠”下FICO的优势:“FICO本身不做信贷,不做任何的小贷、微贷,不做数据,但我们可以与各个数据拥有者进行合作,我只是把你的数据转化为动察力、转化为评分。FICO做的就是在打破信息孤岛的枢纽作用,帮助这些放贷机构可以更容易、更轻松地去评价风险,使他们的信贷更加有的放矢。”

长长的专利墙,以及这块墙上展示的目前167个模型的细分算法等顶尖的决策科学的分析专利,给第一次到加州总部的FICO(中国)副总裁兼咨询部总经理王世今彼时留下震撼,“FICO最骄傲的一件事情,就是能够作为一名厨师把数据这个原材料做到极致。全球35%的零售信贷审批系统、2/3的信用卡客户管理系统采用FICO评分标准,2/3世界排名百强的银行是FICO的客户。”

定价进化论

仿佛是一种惯例,对于进入中国金融业市场的外企,坊间对其价格体系一向存在置疑。定价不够灵活,是否成为FICO(中国)复制其在美国市场“神话”的制约?

来自陈建的介绍,FICO的收费体系会根据每个评分具体而定,按评分的使用流量来计费,就如同打电话按分钟或秒计费一个道理。

“任何商业行业,如果要成功,一定是要贴合市场的需求,从FICO角度而言,我们现在的价格策略就是‘适应市场需求、尊重市场需求’。我们会实事求是地根据市场的客观情况变动,以及我们自己的成本情况,来做出合理的定价。”

不难看出,“市场需要+自身成本”将是决定FICO(中国)定价的核心因素,而并非使用FICO评分模型技术与服务就没有议价空间。

例如,与好贷网合作的“好贷云风控”项目中,FICO(中国)定价策略就显得颇为灵活。FICO(中国)要求客户支付10万元的预付款,其中9万元为初始设置费,1万元为使用费。客户须预付续缴使用费才能使用该解决方案。这相对于市场动辄百万元级别/套的解决方案价位,客户的尝试与支付成本大大降低了。“我们预付款的金额,比业内平均水平节省了80%左右。”好贷大数据事业部总经理吴昊补充道,“云风控也可以提供风险监控方面的服务,每天最低的数据检测价格为0.26元。我们做过简单的测算,对于信贷机构在风控数据上花掉的一元成本,约等于降低16元坏账的损失,所以对网贷及其它普惠金融机构而言,是划算的。”

竞合“双子星”

6月,京东宣布自己已投资FICO在美国的同行ZestFinance,双方成立名为 JD-ZestFinanceGaia的合资公司。

ZestFinance原名ZestCash,2009年9月成立于洛杉矶,其创始人来自Google,目前已完成C轮融资,公司总融资额为1.12亿美元。从资料上看,ZestFinance主要面向两类人群,一类是接近或低于FICO评分500、无法获得信贷需求的人群;另一类是信用分数不高而借贷成本高的人群。目前已经开发出八类信用评估模型,包括市场营销、助学贷款收债、法律收债、次级汽车抵押贷款等。

从数据看,ZestFinance体量不大,目前仅为10万美国人提供了服务,影响力有限。但值得注意的点在于,首先,ZestFinance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数据挖掘能力和模型开发能力,且其评分模型更新并细化的速度很快,从2012年至今,差不多每季度都会推出新的信用评分模型。其次,投资方京东意欲将ZestFinance的信用模型技术应用于京东金融的消费金融体系。此外,京东已经打算和行业伙伴进行技术共享,以开拓国内信用消费市场。

陈建2004年作为亚太区分析售前总监授命FICO回到中国,并于2007年参与组建FICO(中国)。中国有句古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更何况FICO前后教育、培育中国征信市场已逾十年。

但陈建给出的反应相当平静,“市场是一个自由体,大家都有在市场上捕捉机会的想法,这是很正常的。每个主体都会在市场上考虑自己的商业方案、合作伙伴。但京东与ZestFinance背后的考量,我们也不确切地了解,也没有过多的关注。就美国本土而言,FICO服务整个美国超过3亿的人群,3亿对照10万,所以我们没觉得它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同样,在中国,我们也不觉得他会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在电商领域,无论是市值,还是拥有的数据量,京东之上就是阿里,特别是阿里体系、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已经是央行8家个人征信业务准牌照拥有者。FICO如果想在中国做到顶级“数据厨师”,阿里将是一个重要合作伙伴。虽然陈建表示,目前FICO(中国)还没有跟芝麻信用有比较具体的合作展开。但从关于“芝麻信用分”的分析资料看,芝麻信用分还是与FICO评分保持了某种“神似”:首先,两者都采用信用分来直观表现用户的信用水平。其次,两者都有相近的信用分区间划分,例如,芝麻信用分在350分至950分之间分级,FICO评分则在325至900分区间内展现,且两者都是分数越高代表信用程度越好。再次,与FICO一样,芝麻信用分的计算基础也是五个维度。不同地方则在于,除了信贷数据的统计外,芝麻信用分关注了用户的行为数据与社交数据等。(注:FICO评分五维度是,用户的信用偿还历史占35%、信用账户数占30%、使用信用的年限占15%、正在使用的信用类型占10%、新开立的信用账户占10%;芝麻信用分的五大维度是,用户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

此外,央行以及多家商业银行、平安陆金所、宜信等国内比较知名的金融机构或平台,都不同程度地使用FICO产品与服务,有些成为FICO的合作伙伴。陈建介绍,央行征信局新一代的评分系统是由FICO完成的。陆金所也使用了多套FICO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虽然陆金所目前尚且与“自家体系”的前海征信合作“人民公社”。

“数据厨师”

常会有人向陈建请教中美两国在征信市场上的异同,也常会有人把中国目前个人征信的行业现状喻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却摆着“央行个人征信系统中收录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约3.4亿,还不到总人口数的1/4,而在美国征信体系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85%”的现实数据。

虽然从目前商业模式看,你也无法真正确定征信业务到底可以带来多大的利润额。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是一片蓝海,作为征信业者现阶段所能做的就是数据的疯狂积累与评分标准的日臻完善。

FICO做评分,8家个人征信准牌照商也有评分;FICO做“厨师”,交易所模型下的网贷平台也有人做“厨师”。这些“到底区别在哪?”

陈建给出的答案是,“大家的核心定位与竞争力不同。例如,宜信致诚拥有一定借贷数据,融360拥有一定的渠道,它面向的是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一些小贷、微贷,FICO拥有信贷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都可以成为合作伙伴。”对于“合作伙伴论”他进一步解决道,“作为第三方,FICO自己没有任何数据,但可以通过数据方提供的数据,拿出风险评估的解决方案,再通过渠道,面向最终的用户,我们三者就是这样一个驱动关系。”

“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机构可能会在核心定位后,会有其它方向的扩张,这个我可以多做一点、那个我也可以再多做一点,这样你就会看到很多业者都在推自己的评分业务,这就是商务战。”从陈建个人的角度上看,FICO这60多年的行业经历,就是比较专注于自己的评分与风险管理,FICO不拥有数据,也不做渠道,尽管对所有渠道都开放。至于别的机构会做评分或是风险管理,那就是别人的选择。“我相信这个市场本身是开放的,开放就意味着机会,大家就有机会去尝试、去探索,最终到底谁的判断准确,我想市场最终会‘用脚说话’。例如,在美国市场上会有上百家公司提供评分服务,但是最终会有99.9%的用户选择FICO的评分。”

而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直接决定其信用评价是否更加接近真实的信用情况,在美国各种信用分的计算方法中,FICO信用分的正确性最高,所以,FICO是最具公信力、使用范围最广的信用评分。

标准的“江湖”

提供评分服务者的增多,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征信江湖”上评分标准的五花八门,一些用户开始抱怨同样都是自己,会有芝麻信用的795“极好”高分与前海征信仅600出头的“中等分”。“这么多评分,衡量标准不同,到底该信哪家?商户又会依据哪个分数提供优惠服务?”

对此,陈建只有一个答案“实践就是标准。”“评分的最终标准就是你所给出的分数、标准,能否真正准确预测风险。”他也承认,这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展现的效果。

“哪种评分可以帮助各种各样的普惠金融机构准确而成功地区分风险,就会被市场拥抱、成为标准。那些不能准确区分风险的评分,慢慢就会在市场上消失。”显然,陈建是在拿FICO在美国市场上60年得以最终垄断市场的过往经历说话,“就像在美国,一开始并没有人规定大家要使用FICO,但现在99.9%的市占率,一统江湖的就是FICO,金融面对的是强风险环境,金融机构用户绝对是用脚说话的一群人。”在陈建看来,FICO也在自由竞争中,才在美国形成了这种地位,美联储、银行体系,才会用立法手段强化FICO的这种江湖地位。目前,中国监管层的态度也比较开放,“在开放的市场之下,那就让实践来检验吧。”

曾是高考状元出身的陈建,性格中有种想不到的“硬”,就像他当初会主动请缨回中国市场,就像他会把“要干就为老大干,要做就做行业第一”作为个人职场信条。

“从征信市场的发展规律讲,各自为战不会是征信的主旋律,因为征信业本质要求你必须覆盖的数据很综合,例如,某一家银行的借贷数据并不叫征信,央行体系才能称之为征信体系。只有所有数据汇聚在一起,才是有价值的数据,才叫做真正的征信。”

在陈建看来,“标准的大一统,是征信江湖早晚的事”。

猜你喜欢

厨子信用评分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中美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比较及启示
我给爸爸评分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Castleman disease in the hepatic-gastric space: A case report
铁厨子
铁厨子
铁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