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中的女性身份
2015-05-09陈宇新
作者简介:陈宇新(1990-),女,辽宁朝阳人,河北大学研究生文艺学专业在读。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1
一、女性身份的性别意义是女性主义理论的追求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现实世界的历史的表达。人在社会中想要充分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协调不同群体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群体间的利益,以达到稳定发展。女性主义发展至今,不论是为了女性群体的诉求还是作为具有政治目的的思想手段,促进其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根本始终是女性对自身自由发展的追求,而问题的关键是女性的身份如何被确定,女性如何寻求自身的性别意义,女性如何摆脱历史的、传统的、普遍的“被定义”来实现自身的独立,正确界定身份,来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
二、女性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对女性身份的不同界定
从源头上,古典哲学对人类思想的决定性影响成为女性主义者批评的首要任务:从柏拉图开始,对理性的肯定和认同男性对理性的绝对占有成为男权社会维护统治的思想根本,这一观点在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的发展,认为男性与女性拥有不同的理性等级和美德等级,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功用和价值来确定自身在现实中的身份地位,感性低于理性,女性从属于男性,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女性的从属地位。在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等,这三种流派都是站在不同的历史视角来界定女性的身份。在马克思女性主义批评中,注重文学、社会、历史对人的精神的重要影响,强调人的身份是由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所决定,并认为私有制才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借鉴了现代心理学的理论,认为女性的潜意识由身体构造和成长环境所决定,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最初强调的仍然是在肯定男性地位基础之上的男女平等,随后又将焦点转向了强调女性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从这个观点上说,女性主义逐渐向自觉和自我界定上发展;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借鉴了解构主义的原则和方法,从对语言的解构入手,颠覆传统文化,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阐释女性话语和女性诉求。
三、大众传媒影响下的女性主义女性身份
女性主义者坚持把哲学看成特定历史中的社会存在,女性主义随着不断地丰富,不论是依赖男性话语的传统女性主义理论,还是想找到一种替代男性话语的女性主义哲学的激进女性主义观点,都是女性主义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女性主义与其话语环境的关联能够根据“纽拉特之舟”来把握,即“无法找到一个港口,安全的排除故障,而不得不驶出后在海面上得到修补”,女性主义也一样,我们无法找到强调女性主义的一个绝对正确的出发点,而是不得不在实践中纠正错误。
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女性在生产领域不再边缘化,更多的人类的体力劳动都是通过机器和规模化生产来完成,而人类自身承担的更多的是技术和思维劳动。20世纪初,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产生了人类社会的新的传播形态----媒介,延伸了人的器官,改变了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媒介对社会思潮和社会转型都有重要的影响,成为了政治社会中的 “第四权力”,其中纸媒在政治活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的意识形态。可是随着新兴科技的不断发展,传媒界也产生了很多新的传播方式例如PC终端、手机终端等给图片传播、速食新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形式新颖、内容易懂的特点让这些新兴传播形式颇受女性的欢迎,相对比纸媒就稍显枯燥。所以纸媒也失去了很多女性读者的关注,这也导致很多纸媒在自身的定位上就逐渐忽视了女性读者,在社会反思、政治话语的表达上也逐渐将女性边缘化,这是信息时代女性主义者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女性主义之所以形成学派和思潮正是因为女性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形成了女性群体身份的认同。“对于历史上处于被压制或者被排斥的群体来说,许多故事激励他们与一个目标群体认同,并且通过向他们说明他们是谁,或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他们成为一个群体……”1女性主义者波伏娃强调,女人不是生来即为女人,而是环境让她们变成女人。女人的现实生长环境不断地告诉她们他们本该成为的样子、他们是谁,在大众传媒的时代,媒体不断地向女性灌输消费理念,将女性的身份变成了被制造的、被生成的东西,女性就在这样的信息轰炸下被建构了。
当代女性主义者应该以灵活可变的行为去遵循社会秩序,能够意识到不同社会群体的诉求和内在的目的性,能够意识到或者百多女人是这样或是是那样的暗示,强调女人的意识独立和意识自觉。
英国女性主义哲学家米兰达·弗里克认为:“……我们希望通过解释为什么我们既不想强调把女性主义哲学理解为一个分离和不同的哲学学科,又不为女性主义哲学取代哲学的能力进行争辩来说明自己关于女性主义在哲学中角色的看法。我们也希望把这种工作置于促进其产生的政治运动、以及它试图带来的哲学话语的背景下……”2
对于女性主义的研究不是强调它的绝对地位,而是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寻找诱因,从而将其运用于指导实践,以更好地促进现实中的政治运动的开展和哲学范畴中话语和理论的完善。从而让女性在自己所属的群体中,无论是通过自我认知界定自身的身份和功用还是在被定义的身份中争取自己的权益,来主张自己的自由自觉,实现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注释:
[1]《文学理论入门》乔纳森·卡勒P120
[2]《女性主义哲学指南》米兰达·弗里克P1
參考文献:
[1]《女性主义哲学之南》【英】米兰达·弗里克、詹妮弗·霍恩斯比编
[2]《文学理论入门》【美国】乔纳森·卡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