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学方法论的角度浅谈1980年以后的中国动画
2015-05-09韩潇
摘 要:本文从历史学方法论的角度对1980年以后的中国动画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和,通过案例分析和历史条件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动画20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剖析,对当代中国画商业化困局、思想内涵贫瘠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历史学方法论;1980年;中国动画;商业性与艺术性;暴力成分
作者簡介:韩潇(1989-),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动画学研究生,2013年7月曾赴法国高布林学院参与Summer School,主要从事动画产业方向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1
一、八十年代的动画创作特征
在动画学方法论的众多研究方法中,可以说历史学的方法论是界限最为模糊的一种研究方法,但凡我们提到一个任何时期中诞生的事物,都不免要谈到这个新事物的“历史背景”。而提到80年代的中国动画,也一样无法绕过其历史沿革。20世纪80年代我国既有少量全年龄段艺术动画片—延续水墨风格的《山水情》、剪纸动画的《猴子捞月》;也有大量纯粹给儿童看的主流式教育动画片——《黑猫警长》、《邋遢大王》等等。在题材和创作手法上没有太多创新,也没有去吸取外部世界的先进经验,因而整个80年代的动画片,从质量到产量,都是一个相对平均的时期。这段时期中国的艺术片制作手法,大多为水墨、剪纸、偶拍动画,多的改编、改写而缺乏原创性是中国动画的一大问题。由于80年代动画仍延续文革时期的创作理念——即写实主义和教育目的。动画创作对象局限于儿童,功能以说教为主——在90年代以前,中国的动画中非常少有暴力和流血的成分,如墨淡雅的秉性,善恶、对错分明而清晰,遇到危险也都要动脑筋去解决。
二、九十年代的动画创作特征
虽然改革开放的大潮已经来临,但中国的动画似乎并未受到什么太大的影响,《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经典作品依然会在电视上播放并受到大人和儿童的喜爱。但这样的景象并没有持续多久,90年代,在席卷而来的西方文化大潮下,话题性和娱乐性更强的日本与美国的动画抢占了中国的电视动画市场。而国企改革之下再也无法维持收支的上海美影厂也迅速走向没落。几乎在一夜之间,电视屏幕上播放的动画全部变为了“舶来品”。老一辈动画人所坚持的那种舒缓而饱含教育意义的动画慢慢失去了市场,很显然孩子们对于战斗和简单易懂的暴力更加感兴趣。受此影响,在日美风潮冲击下的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动画制作风格发生了180度转变。以前那种耗时耗力的艺术动画手法被完全摒弃,我们也第一次在中国自主的动画片里看到了肤色奇异的“外国人”,以1995年的《海尔兄弟》为例,这依然是一部科普性质的教育动画,主题是冒险与解谜,但单从人物造型到故事节奏再到制作精度来说已经与早期的《魔方大厦》和《邋遢大王》的感觉相去甚远,明显受到美国低成本有限动画的风格影响。
三、新时期的动画创作特征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动画创作进入了新时期。传统的儿童说教动画已经无法满足动画市场需求,青年人与成年人的动画市场则处于真空状态,完全被日本动画所占领。过去由上海美影厂主导的动画风格与文化氛围彻底被摒弃,为了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各大动画公司开始竞相模仿占领本土的日本动画模式。如2007年的《象棋王》就有日本经典动画的影子——《棋灵王》、《通灵王》等等。它从创意和制作质量来说并不比同期的日本动画有优势,如果抛开中国象棋这个本土元素,只是对后者进行一种形式上的模仿。因此虽然《象棋王》前期在各大杂志上做过大量宣传,但依然没能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响。或许要有人问现在的中国人为什么做不出当年那么经典的老动画了?有时笔者会觉得这个问题或许跟中国的瓷器一样,为什么现在烧制的瓷器,艺术价值反而没有古代的作品高?在经历了文化断层与混乱的思想更替后,如今的中国大概已经没有孕育艺术品的文化氛围了。
前面曾经提到过关于《黑猫警长》中的暴力成分饱受争议的话题,在这里还是要做一些不免俗的文化内涵与制作手法比较。在过去,中国动画始终表现出的是一种“反暴力”的倾向,这应该与中国人一直以来“与人为善”的思想有很大关联,另外中国制作的动画片基本都是面向儿童的,所以暴力的成分稀缺也完全可以理解。而在我们的邻国日本,暴力的倾向则表现地非常明显。而在大多数影视作品中,日本人表达善意的方式就是暴力,是为“既然无法互相理解,那就用战斗来解决吧”。通过这种方式来建立彼此的等级关系,而获胜的一方自然就能够得到发言权与尊敬,落败者一则认同胜利者的观点,二则拒绝认同,选择死亡或者离开。
一直以来强者表现强大的方式就是暴力性的征服,暴力又能够宣泄压力。在快餐文化的年代,简单而粗暴的东西往往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与起源自美国的“暴力美学”相似,当暴力通过特效的包装和处理而变得软化;当暴力的结果往往都是友善而美好的,我们逐渐也就接受了这种文化,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外表看上去披着大义旗号的以暴制暴大概并不是一种暴力。
结束语
虽然老一辈的动画人一直期望以“和、善”来教育中国的儿童,但可惜儿童的天性中似乎就包含着对于暴力的喜爱,万事只要通过暴力就可以解决,简单明了,就像《喜洋洋与灰太狼》中所表现的那样。如今的中国动画大抵已经走上了一条跟80年代的老动画完全南辕北辙的道路,这也是时代所驱的必然结果吗?在中国社会遭遇巨变的背景下,需要我们停下脚步仔细揣摩的细节,还有太多太多。